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
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PM2.5俨然已成为中国当下最敏感的话题之一,1月30日全国雾霾面积已达到143万平方公里,社会各界呼吁尽快出台治理空气污染,各城市和地区开始探索治霾之道。

B.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也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

C.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寻找人作为文化的人应该得到的一个朴素宁静的安居的住所。

D.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前采纳了魏延的计谋,让他领兵从子午谷往北直取长安,自已则进军斜谷,想要平定咸阳以西之地。

B.《家》中,琴是新女性的典型,她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人一起去外语学校上学,甚至想同许倩如一样把自己的头发剪掉。

C.《边城》中,作者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

D.《欧也呢·葛朗台》中,佣人拿侬外表丑陋,体力过人。

她感激葛朗台太太的收留之恩,起早贪黑,忠心歌耿为葛朗台一家辛苦劳作。

E.《老人与海》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后,虽然手部受伤,饥饿疲惫,还是坚持把小船划进了哈瓦那港湾,展现了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已经为当今文坛生产了堪称的文学作品,并以广泛的影响力打造出中国网络文学现象。

当我们深情虚拟网络中那个神奇的文学世界会发现,数以千万的写手,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体,为我们打造的这个文学世界,
(),共同构建一个伟大民族心灵愉悦、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

这不仅成为网络时代文学新变最为重要的表征,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注视培育延绵不绝
B.浩如烟海注视孕育生生不息
C.还如烟海凝视培育生生不息
D.汗牛充栋凝视孕育延绵不绝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一种文化的力量也在汇聚
B.一种文化的力量其实是在汇聚
C.其实是在汇聚一种文化的力量
D.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B.只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D.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秤收藏家
凌鼎年
梁歆臣是锦溪镇土生土长的老住户。

他这人不抽烟不喝酒,就一爱好,喜欢老物件。

在镇上,他也算资深的收藏家了。

不过,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不收藏书画,不收藏瓷器,不收藏玉器,不收藏铜器,也不收藏石头,他单单收藏老秤,即杆秤。

梁歆臣偏爱
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

他外婆家有一杆老式的红木秤,堪称杆秤之王。

外婆轻易不拿出,每到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这天,外婆就把那杆老式的红木大秤拿出来,挂在房梁上称孩子的重量,据说是个古老的风俗:胖了,谓之增福;瘦了,谓之消肉。

梁歆臣记得很清楚,称男孩时外婆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称姑娘时外婆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

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外婆临终前,把那杆大秤送给了梁歆臣,对他说:“这是外婆唯一能传给你的东西,好好保存,留点念想。


后来,锦溪镇上最后一个做杆秤的范老伯过世了,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处理他老爸的遗物,对于老屋的那些杆秤,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准备廉价处理掉。

梁歆臣凑巧遇上了,一看大大小小有百多杆秤呢,有红木的,有柞栎木的,都是上等木质的,梁歆臣越看越喜欢,一咬牙就包圆买下了,回去后,被他老婆一顿臭骂。

不过从此后,他开始收藏杆秤。

每次出差,他一有闲就跑古玩市场,见到好的杆秤就买下,还去乡下、小镇寻觅老式杆秤。

一晃三十多年,他的藏品中,有金杆秤,有银杆秤,有铜杆秤,有玉杆秤,有象牙杆秤,有骨杆秤。

大的几米长,小的半尺不到,叫戥子秤,称金、称银、称中药材的。

梁歆臣收藏杆秤,他老婆一直是反对者。

她认为收藏书画、瓷器、玉器等,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收藏杆秤这种淘汰货,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如果把这些钱放在股市,说不定旱翻了几番了。

但他依然沉湎其中。

有记者来采访他:“杆秤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而不是十进制的?”梁歆臣答曰:“相传杆秤是苏州的范蠡发明的,他采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做标记,共十三颗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

如果商家少一两则减福,少二两则损禄,少三两则折寿,因此,杆秤又称公平秤、良心秤。

”梁歆臣还写了一本《杆秤史话》,收录各式老秤,以及与秤有关的典故、传说,评价还不错。

可这是自费出版的,老婆意见更大了,认为他赚钱无术,用钱无数。

梁歆臣的儿子三十出头了,还没有结婚。

据说买不起房子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成了梁歆臣的心痛。

有一天,梁歆臣的老婆接了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姓范,问梁歆巨收藏的杆秤愿不愿出手,他可以给个好价钱。

梁歆臣的老婆一听就来劲了,说:“给我儿子准备婚房就换。

”过了几天,姓范的又来电话说:“要房子可以,但必须用梁歆臣收藏的杆秤来换,并立下文书,永不反悔。

”梁歆臣的老婆兴奋得一口答应,但冷静后,她又觉得此事要做通老公的思想,还有点难度。

可这是给儿子准备婚房的唯一机会,绝不能失去。

有一天,老婆见老公心情很好,就抓住机会说:“儿子有女朋友了,但女朋友说了,有房子,马上结婚,没有房子,吹灯拔蜡。

”梁歆臣无奈地说:“现在这房价,哪买得起?”老婆说:“有老板愿意给你房,但看中了你的收藏。

”“啥?看中我的杆秤?不行,不行,万万不行!”“你的收藏重要,还是儿子的婚事重要?你太自私了。

天底下哪有你这样的爹?要秤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吧!”梁歆臣痛苦万分,但为了儿子,他决定与这位老板好好谈一谈,就算嫁女儿,也得嫁个好人家吧。

老板邀请梁歆臣去他公司看一下。

梁歆臣没有想到老板是个儒商,那公司像个园林似的,假山、亭子、水榭、花房,一应俱全。

那办公大楼更是挂满了名人字画、雕塑、古玩等,还辟有专门的书画室与茶室,很有文化氛围。

梁歆臣放心多了。

喝茶时,老板说他是范蠡的后代,听说杆秤是他先祖发明的,感情上不一样。

而他公司信奉的理念就是诚信经营,与杆秤的公平、不欺的内涵相吻合,因此就有收藏杆秤的意向。

他还说,让一个收藏家割爱,这很难。

不过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准备开个老秤博物馆,聘请梁歆臣任馆长负责管理,工资照发。

梁歆臣一听,开博物馆不是自己梦寐已久的吗?太好了。

这范老板一定懂心理学,怪不得他生意做得这么好。

他连忙说:“如果让我当馆长,工资我不要。

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老秤博物馆管理好。

”半年后,梁歆臣双喜临门:儿子结婚,老秤博物馆也正式开张了。

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梁歆臣收藏杆秤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对杆秤了解之透、投入之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痴迷于杆秤文化的收藏家形象。

B.购买杆秤的老板的公司的文化氛围浓厚,可见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儒商,他对文化的喜爱和梁歆臣的老婆对利益的看重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收藏家的故事。

“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俗语的引用,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D.范老伯的儿子对杆秤毫无兴趣,梁歆臣的老婆也认为收藏杆秤没有经济价值,暗示了杆秤所处的社会环境,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2.小说以收藏杆秤、研究杆秤、置换杆秤为主要情节,已然完整,那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文章结尾处写“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拢”,他的“笑”里有几种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
(南宋)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

(《论语》)(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义而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是一个大集成系统。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诞生和演变与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

智能制造有三种基本范式:数字化制造——第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或第二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

我们从制造系统的进化历程看一下智能制造的发展。

制造系统的第一个阶段是基于人——物理系统的传统制造。

从200多万年前人类会
制造和使用工具,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两次工业革命,都属于传统制造阶段,这种制造系统是由人和物理系统两大部分所组成,物理系统是主体,人是主宰和主导。

第二阶段是数字化制造。

20世纪中叶以后,制造系统进入数字化制造时代,这是智能制造的第一种基本范式,可以被定义为第一代智能制造。

与传统制造相比,数字化制造最本质的变化是在人和物理系统之间增加了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完成部分脑力劳动。

制造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制造的阶段,它可以被定义为“互联网+制造”,也可以被定义为第二代智能制造。

它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系统,互联网和云平台成为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接互通和协同集成优化成为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

制造系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新一代智能制造,这是面向新一代的人、信息、物理的智能制造系统。

这个系统增加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和认知的部分,不仅仅具有更加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更具有学习认知、产生知识的能力,也就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摘编自《周济院士: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材料二:
智能制造就是在信息技术驱动下进行企业和产品的转型升级。

从技术角度看,它包括网络制造、3D打印、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从产品的维度来看,即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使用过程智能化。

为什么要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看来,以产业数字化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智慧融合,将构筑智能制造新动能。

“大规模定制化和智能产品的消费升级倒逼了服务与制造升级,产业链结构优化则提升了行业效率。


在工业互联网的重构下,传统制造业也将带来无限价值。

制造商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可将生产效率提高17%一20%;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应用,将带来工作效率以两位数的速度提升;机器换人在使中国流失7500万个工作岗位的同时,将会创造1.38亿个新的岗位。

虽然发展智能制造是全球共识,但杨华勇也坦言,目前工业互联网与协同制造发展面临着多方挑战。

“我们需要协同,不仅是产学研协同,更是跨地城、跨界的协同。

龙头企业应做好顶层设计,以平台思维来构建‘顶层战略设计+局部快速迭代’。

行业内应注重人脑和机器智能的‘混合脑力’模式,并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治理模式为主流。

此外,在发展模式方面,应注重数字经济对消费升级、服务升级、制造升级以及全链路
系统升级的带动作用。

”杨华勇说。

(摘编自《杨华勇谈智能制造:以机器智能解放人工智慧》)
材料三: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背景下各国的重要选择。

在此次大潮中亚洲正在积极寻求突破。

2017年,韩国政府宣布拿出10亿美元做人工智能资金;日本鼓励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新加坡政府的国家研究基金会宣布国家人工智能计划,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5亿新加坡元(约1.07亿美元)发展人工智能。

除了政府的支持,亚洲企业更积极打破行业壁垒,加快新产品开发。

不同于欧美同类企业,亚洲领先企业间的合作屡见不鲜,例如百度与小米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城合作开发更多应用场景,腾讯与京东合作布局电子商务生态圈;印度系统集成商组成AI 联盟。

这赋予它们惊人的影响力,也意味着它们拥有可用于快速推动创新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基础。

中国是亚洲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政府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和标准体系建设;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中国智能制造取得明显成效,进入高速成长期。

例如,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亿美元,全球占比27%,2020年将扩大到59亿美元。

2018-2020年国内机器人销量将分别为16万、19.5万、23.8万台。

中国发展智能制造有哪些独特优势?首先是数据量。

当前人工智能热潮背后的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极其依赖。

识别人脸、翻译语言和试验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设备数量庞大,中国企业在获取数据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第二,中国制造业企业硬件设备和厂房相对欧美企业普遍较新,比较容易实现设备连接和厂房改造。

(摘编自《中国智能制造分析报告:中国进入高速成长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制造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诞生和演变,信息化发展越充分,与制造业的融合越深,智能制造的发展就越成熟。

B.从传统制造到数字化制造,制造业从人、物理二元系统发展成为人、信息、物理三元系统,真正进入了智能制造阶段。

C.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学习认知、产生知识的能力,可以代替人类进行生产制造。

D.智能制造的信息系统可以完成人类部分脑力劳动,加入互联网和云平台、人工智能
技术的学习和认知使其功能更强大。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造业的智能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智能产品消费升级可以倒逼服务与制造升级,产业链结构优化可提升行业经济效率。

B.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和协同制造发展面临挑战,这使得智能制造在产学研及跨地域、跨界方面的协同发展严重滞后。

C.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在为发展智能制造而努力。

D.中国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消费大国,不但市场规模庞大、全球占比高,而且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将持续增长。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智能制造实质上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转型升级,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产品维度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驱动。

B.由于工业互联网的重构,传统制造业的所有行业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大量增加新的工作岗位。

C.在发展智能制造的新形势下,欧美企业因为缺乏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而受到限制,已经远远落后于亚洲国家。

D.如果没有识别人脸、翻译语言和试验无人驾驶汽车的大量“训练数据”,中国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就完全不具备优势了。

4.亚洲国家和企业为发展智能制造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5.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智能制造,但侧重点不同。

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
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愛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簧(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