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

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

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

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

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

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

”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

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

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主张为了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而进行的行动和实践。

这种思想理论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且在现代一直持续发展着。

人本主义倡导人类生命的尊重,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机遇和权利,同时在人生中实践和推广人本主义的观念、原则和活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人本主义与人类的自我实现密切相关。

它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是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每个人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应该被坚定的尊重和关怀。

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被视为独立的个体,因此社会应该精心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并尊重个体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自我提升和成长必须通过思考和理性的分析来实现。

人们应该在逐渐成熟的环境下,通过个人的探究和思辨,从自我中认识到更大的世界,由此逐步地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

同时,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意识形态自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表达和选择自己的观点和信仰。

这也意味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中,个人应该享有足够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应该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和限制。

人本主义的另一个方面是关注社会生活的质量和平等问题。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遇和权利,为个人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提供充分和公正的机会。

因此,个人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完成自我实现。

同时,人本主义强调贡献社会,认为个人应该尽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和公正性。

总之,人本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类尊严、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理论,更加注重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以及社会正义的实现和构建。

在现代社会中,人本主义理念已成为人们对待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基本准则,成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的实现人本主义理念,我们需要坚定地推广、实践和重视这种思想理念,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 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人性本善论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

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人本主义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在哲学中,人本主义原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一、人本主义原理的概念和历史渊源人本主义原理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它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斯,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世界的中心。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原理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二、人本主义原理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人本主义原理还强调人类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人本主义原理的哲学意义人本主义原理在哲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奠定了哲学基础。

其次,人本主义原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为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提供了哲学支持。

最后,人本主义原理还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同体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努力。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在哲学中,人本主义原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它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自我实现和创造力、社会性和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哲学支持。

人本主义的名词解释

人本主义的名词解释

人本主义的名词解释人本主义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价值观体系,强调人类的尊严、自由和平等。

它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意识,并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一思想流派涉及伦理学、政治哲学、教育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其核心理念是将人的利益置于首位,推动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

人本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追求真理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然而,人本主义的现代形式主要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特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积极推崇人类知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人的尊严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包括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倡导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责任,认为个人应该在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需要在社会中得到保护和尊重。

除了强调个体的自由,人本主义还强调人的平等。

人本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歧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这包括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公正和社会上的包容。

人本主义者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反对贫困、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他们主张实施公正的政策和行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

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

它强调培养人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交技能,旨在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兴趣,并培养学生的人性和共情能力。

人本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人本主义的思想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伦理学中,人本主义倡导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意愿,并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在职业伦理学中,人本主义强调工作环境的公正和员工的福祉,推动雇主对员工的尊重和合理待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特征
• 坦诚对待自己的体验;试图生 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 的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 日子。
• 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对别人 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不会屈从 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似乎更遵从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和需要。
• 能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 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人本主义流派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20世纪中期之前,人格心 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与行为主 义流派大行其道。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本我的原始欲 望与人的无意识;人受性本能和攻 击本能控制。 行为主义流派—把人格看成是一套 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把人降低 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 慢的计算机”。
8条具体途径
• 全身心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 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 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 全成为自己。
• 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 的选择时,要尽量做出成长的选择 而不是安全和退却。
• 要有高度的自发性,倾听自己内在 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
• 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 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 任。
8条具体途径
• 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 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 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 我实现的意义重大。
•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 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罗杰斯的理论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 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 而不是终点。人的本性就是要 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 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充 分发挥功能的人。
• 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 • 自我价值组合 • 自尊和文化

哲学 人本主义

哲学 人本主义

哲学人本主义1 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或称人本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人类利益和尊严的哲学思想。

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认为人是价值的根源和中心,人的幸福和自由是最终的目标。

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给予高度重视,倡导关注人类精神和心灵上的发展和提高,以追寻人类最高意义为目标。

2 人本主义的来源和演变人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由西塞罗等人提出。

但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如蒙台涅、培根、笛卡尔等人的贡献。

后来,人本主义哲学又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在现代哲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哲学有许多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的自由和尊严:人有天生的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关注人类精神和心灵:人应该追求精神和心灵发展,并获得真正的幸福。

3)以人为中心:人是价值的根源和中心,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应该服务于人的利益。

4)追求人类的最高意义:人应该追求自己的最高意义,超越一切物质和经济利益。

4 人本主义哲学的意义人本主义哲学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代,经济和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忽视人的精神和心灵需求,人的尊严和自由受到了威胁。

人本主义哲学提出的人的自由和尊严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重视人的精神和心灵需求,避免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中失去人的价值。

另外,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在社会发展中追求人类的最高意义,如何让社会进步真正地服务于人的利益。

在教育领域中,人本主义哲学也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精神和心灵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总之,人本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视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如何追求人类的最高意义和如何维护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人本主义(Humanism)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人类自由、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如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了人类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然而,人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潮,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开始摆脱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束缚,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时期,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强调人类的自由、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

例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Bruno)提出了“宇宙即人类”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目的,应该追求自由和幸福。

同时期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也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和情感,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和权威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在19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些哲学家如尼采(Nietzsche)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尼采提出了“超人”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

詹姆斯则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的经验和理性,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要来制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人本主义的意义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打破了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

人本主义强调了人类的自由、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这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如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Rousseau)等人,继承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

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

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

以人为本与柔性管理课件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一、社会发展渊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平均分配\民主决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稍高\不平等人吃人\奴隶是工具人•春秋战国时期管理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人类进化,社会进步,人本思想逐步深化二、“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渊源(一)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1、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仁”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以“仁”为中心的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中国:情--理--法西方:法--理--情“仁者,爱人”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100多处。

●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把“人和”的理念推到管理准则的最高位置上。

“和”就是和谐统一。

相互有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

由此可见,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讲究“度”、“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

”所以“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内在规律和外在情势的状态。

典故:“过犹不及”的来历●强调道德观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修德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强调“人本”•首先,讲人本,强调人是万事之本,做事要有人,找到了合适的人,困难事情也可以办成,找不到合适的人,容易的事也办不成。

所以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其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再次,行“王道”施“仁政。

”“儒家思想+西方管理=现代企业文化”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广为流传2、兵家人本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在对人的管理问题上,强调上下协调一致:“道者,令民与上同欲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上下同欲”作为领兵打仗取胜的的重要一条。

第七章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七章  人本主义理论
自我表露 • 自我表露:个体把有关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一个人, 即对别人揭示的私人信息的行为。 (一)透明的自我 • 罗杰斯(1961) •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 人是逐渐理解自己的重要一步,由此个体会变得更富有成 效。 (二)表露互惠原则 • 人们在参与一项普通的交谈来展示有关自己的信息时,其 私人性大体在同一水平上。也就是说对交谈伙伴自我表露 亲密程度的匹配
• (四)表露的性别差异 • 在社会生活中,男性和女性适合的自我表露水平 不同。 • 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范围内表露时, 男性和女性才被认为是适应最好并最被喜欢。 • (五)表露创伤性经历 • 把与创伤性经历相应的情感埋在内心深处比说出 这些感受的伤害会大得多,即创伤性经历的秘密 有害于个体的身体健康
五、Q分类技术
• 最先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1953)倡导,用 Q分类技术作为自比性研究(即对单个被试的前 后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或两个被试测验结果 之间作相关分析研究时用。 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 每张卡片上 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 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 己相同,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到从“真是我的特 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 上。
(一)孤独的定义 • 定义:由于感受到了在渴望社会交往与已有社会 交往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二)孤独的原因 • 对自己和他人的消极评价 • 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 (三)独处和隐居的需要 • 独处偏好 • 不愉快和不满意 • 有益处:促进身心健康,“自我修复”


第三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自我实现的人的特点
第三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 亚伯拉罕· 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美国纽约,父母是俄罗斯犹太 移民。冰冷孤独的童年。放弃法律——选 择动物心理学 指导教师为哈洛(Harry F.Harlow,1905-1981)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信息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简介: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

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

人本主义通俗理解人本主义是一种对人类价值、尊严和自由的强调,它将人的利益和需求置于任何其他利益之上。

它是一种关注人类幸福和个人自由的哲学思想,和其他形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系不同,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个体性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人本主义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角度来理解它。

人本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基督教教义的权威进行质疑,并主张通过人类的努力和智慧来追求真理和幸福。

人本主义者相信人类有能力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并且应该在社会和政治方面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本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哲学思想。

其次,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尊严和自由。

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平等和独立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本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规则应该以个人的福祉和幸福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或其他集体的利益为重。

此外,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人类智慧和理性的强调。

人本主义者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人类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他们主张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类的智力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人本主义也关注社会正义和道德原则。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并且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最后,人本主义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人本主义者相信个人应该承担起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并在个人行为中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尊严和自由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利。

它主张人类的智慧和理性能够解决问题并找到理想社会的秩序,同时关注社会的正义和道德原则,并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摘要: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

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

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

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

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

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这些人文主义者发现了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他们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人性的扼杀,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而提出的。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扼杀人的本性,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引向来世的幻想;而人文主义学者们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们宣扬人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这就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社会意义的神本主义意识从此开始被颠覆。

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自那之后就成为西方文明中闪光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的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历史和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历史和原理

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在始于14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认为,对法律、艺术、政府甚至贸易的评价应该根据它们对人的作用,而不是根据它们对未来神圣的天堂的作用。

人们应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教会和政府都无权规定。

后来,在美国出现的一种人文主义形式,称为"先验人文主义"产生于由19 世纪爱默生和梭罗所发起的文学运动。

这场运动认为,重要的真理来自直觉而不是客观证据。

先验主义者反对束缚和所有教条。

反对建立神学教条和先验主义的社会反抗都与一神教派[后来称为一神教信普救教的形成有联系。

一神教派宣称,不存在信条,它只鼓励所有的人自己决定相信什么。

这个组织的成员后来发起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联系的"人类潜能"小组。

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正式形成于60 年代,它反对: l)行为主义所认为的环境力量决定行为,(2) 精神分析所提出的潜意识力量决定行为。

因此,它自称是"第三势力"。

它的倡导者想要抛弃行为主义者的机械环境论(其中,正如他们看到的,个体只是受环境支配的被动机器)和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其中,伊底的罪恶力量,包括谋杀、乱伦和破坏,而与超我作斗争)。

他们也想要抛弃心理学从物质科学借鉴来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

他们认为,产生于实验室的、受到严格控制和量化的实验结果忽视了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成分。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主要题材应该是经验和意义,而不是行为。

外部观察忽略了思维和情感是不充分的。

内部题材可以通过艺术创造、文学作品、传记和访谈来收集。

人类是独一无二的。

老鼠、鸽子或其他"低等"动物的研究将无法达到对人的理解,也无法达到对条件反应的研究和人格特质的统计分析。

他们认为,人类自由地选择,不受强化和潜意识力量的支配。

每个个体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有责任发展出一套价值观,用于指导寻求有意义的完满人生。

他们称此为"自我发挥"或"自我实现" 。

人本主义简介与起源

人本主义简介与起源

人本主义简介与起源人本主义简介“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右图为罗杰斯)。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认为人与老鼠一样,只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

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同,它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

上世纪60年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基础。

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说明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被众人所接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其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但其所指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他没有联系具体历史、社会实践来研究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人本主义的五类起源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提纲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2.哲学背景(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

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

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

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3.社会历史背景(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3)对战争的反思(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1.个体的现象学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3.人能够自由选择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2.局限:(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2)许多关键概念模糊不清(3)研究方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理论提纲一、需要层次论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一、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两种需要:1.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2.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和历史背景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153次一、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满足了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黄金时期,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民众的生活从贫困走向了富裕。

随着经济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出现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的满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

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的20世纪60年代,既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又是一个“令人头晕眼花的大旋转时期”。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恶化,二是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危机和困境。

在国际形势方面,二战以后美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时而缓和,时而紧张,加上核战的危险,使美国人普遍生活在“军备竞赛、冷战的阴影”之中。

在国内政治上,当时美国陷入越战中难以自拔,反战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城市发生了种族骚乱事件,一系列的恶性事件使美国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与之同时,美国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而科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相反带来了严重的异化现象。

在教育上,当时美国存在的“重科学而轻人文”的倾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第三,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美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乐观主义文化,他们特别崇拜“白手起家的好汉”。

但在70年代,这种传统的价值信念受到了怀疑,悲观主义开始普遍抬头,许多人陷入孤独、焦虑、价值危机、意义丧失等心理冲突中难以自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模式如果说古典组织理论属于科学主义的话,而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则属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腹于启芒展于启蒙运动,在现代社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同科学主义一道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但人本主义运用于管理学的历史则不长,这是因为管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

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20-30年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管理实践中,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但却遭到了许多工人的反抗。

为找出问题的症结,在19221932年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梅奥(Mayo,E)和罗斯利斯伯格(Roethlisberger,R.J.)等领导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管理实验研究,主要是想搞清楚车间照明、工间休息时间和每天工作时间的长短等物理因素对提高工人工作效果的影响。

他们发现,不管照明、工间休息和每天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得到了改善,产量一直都在增长。

研究者的结论是,物理的工作条件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不能导致产量的提高,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工人的社会条件。

工人的动机和满意度等的提高就可以促进工人提高产量。

实验证明,改善管理人员对工人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监督和泰罗制所采用的物质刺激、严格的控制等方式都是有效果的,但前者效果更佳。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梅奥认为以效率为本的管理模式让人异化并丧失自我,所以他提出了不同于效率为本管理的关于对人的特点的看法,在他看来,人是受社会需要的激励并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感、意义和价值。

同来自外部刺激和管理控制比较,个人更容易对来自所在集体的社会压力作出反应。

梅奥还认为个人对管理和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主要取决于组织和管理是不是满足了他的社会需要。

因此,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要。

梅奥的这一理论就?人际关系理论",它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弊病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和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40年代以后流行的教育管理思想,这里称之为早期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但人际关系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社会需要,忽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且把完成工作任务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割裂开来,也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只要工人是愉快的和满意的,他就可能对影响其工作的决策没有什么兴趣"。

[19]社会需要的满足与组织任务的完成以及工作效率之间一定是有矛盾的吗?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就一定以降低组织的效率为代价吗?40年代从勒温(Lewin,Kurt)和巴纳德等的社会系统理论把人的行为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开始,不少学者试图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就使人际关系理论的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二元对立论开始走向人力资源理论的二元整合。

其中的许多研究成为管理学的经典。

如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人的协助系统,其要素是共同的组织目标、合作的意愿以及信息流通。

这就运用目标、意愿和交流等要素把组织与个人统一起来了。

巴克(Bakke,E.W)则把组织看作是一个"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试图运用组织来实现其目标,而组织则运用个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在改造组织,而组织也在改造个体;通过组织契约实现了个人的个体化过程和组织的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溶合。

阿基里斯(Argyris,C.)的观点与巴克的看法比较接近,认为人的个性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正式组织往往阻碍人的成长。

所以,管理人员要帮助组织成员减少对组织工作的依赖性,扩大工作内容并实行民主参与管理。

马斯洛(Maslow,A.)的"需要等级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向高发展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为组织成员提供条件满足其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就自然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麦戈雷戈(McGregor,D.)在马斯洛的需要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麦戈雷戈认为古典组织理论观点是建立在X理论关于人的假设上,即认为人是经济动物,需要严格的管理。

虽然人际关系理论对这种看法有所改变,但对人的需要及其实现的方法方面论述的不够。

而Y理论更适合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强调人的主动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创造性方面。

赫兹伯格(Herzberg,F.)在马斯洛和麦戈雷戈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动机理论",把防止人的不满意产生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引起人的满意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与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之外;而激励因素主要是与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本身。

保健因素是不能缺少的,但真正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则是激励因素。

管理者就是要把这两种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引导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利克特(Likert,R.)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系统:第1种系统是专权领导模型,第2种系统是"温和的命令式",第3种系统是"协商式",第4种系统是"参与式管理"。

他的结论是第4种模型是最有效的模式,它主要是建立在三个关键的主张上:支持性的关系、在交叉的集体中的集体决策、领导有很强的操作性目标。

所有这些研究都试图解决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教育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等。

人际关系理论把人与组织对立起来的做法简单化了。

在人力资源理论中,学者们试图把组织与个人统一整合起来。

这样做更符合组织管理的实际。

在管理过程中,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组织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主要的矛盾,但存在着各种次要矛盾。

因为组织成员是怀着共同的愿望加入到该组织的,所以,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成员在根本的利益上是一致的。

除了共同的需要外,还有不同的需要,这些不同的方面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完全避免组织和个人的冲突是不可能的。

学校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组成的,不同的是它的工作对象也是人。

所以,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更切合于教育实践。

和一般管理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但应注意的是,由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过分重视组织中的个人而忽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学校组织和个人的影响而受到人们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