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赋能,“育”见美好——浅谈新形势下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心”赋能,“育”见美好——浅谈新形势下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23-04-14T03:14:32.74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1月第1期作者:葛璇
[导读] 顺应教育新形势的同时,笔者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经验,试图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六大育人途径”,搭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彩虹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葛璇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小实验学校 528225
摘要:顺应教育新形势的同时,笔者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经验,试图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六大育人途径”,搭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彩虹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关键词:寄宿;小学班主任;六育人;有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是每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学生学业压力剧增,尤其是寄宿制的学生,课余活动空间仅限于学校内,人际交往的时间更长,难免会与同学之间发生口角与摩擦,如处理不当,则还会出现校园霸凌的现象,心理高危特点会呈现新的变化。
在新形势下,寄宿制的小学班主任应当结合德育工作的“六大育人途径”,深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程育人,改变学生不良心理认知
“心法式”主题班会促双赢。
“心法式”班会课式利用心理学原理,科学地、有预见性地开展班会,从重形式创新到重内容走心,走进、唤醒、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
因此,小学班主任也可以借鉴这种班会模式,通过“高参与度”“高共鸣性”“高趣味感”,以“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习惯教育”等主题班会,从“情”入手,树立学生坚强、自信、宽容、合作、乐观等心理健康品质。
二、文化育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文化中打造专属于学生的“心灵驿站”。
例如,在存放书包的铁柜上张贴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给学生以目标;将振奋人心的励志小故事或者小林漫画的图片粘贴在墙壁上,用班级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常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早读时间播放喜马拉雅的励志故事音频,聆听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活动课或晚修时间播放洗涤心灵的影片,陶冶情操。
优美和谐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健康的心理暗示,学生将时时受到美的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根基。
三、活动育人,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班级心理智囊团”加速班级团体辅导。
“班级心理智囊团”是以心理委员为组织者,着重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变化而建立的团队,帮助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心理活动。
针对班级学生腼腆的的性格特点,用“漂流日记”记录班级故事,使学生在文字中抒发情绪。
采用“心语心愿箱”、“情绪小卡片”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强化学生的人际关系。
“班级游戏”促大课间活动。
“班级游戏”用的精妙,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升温,一举两得。
大课间是寄宿学生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学生交往中时常容易因情绪激动与周围人大打出手,“坐地起身”的体验类游戏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学生上课读书有气无力,“权利拍卖”的游戏解决全班不读书的问题,也激发了一个“好苗子”的学习热情。
活动培育学生,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困惑,得到启迪,逐渐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实践育人,引导学生重视心理成长
班主任可以带学生到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研学,心理研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感,传导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从而引导同学们更重视自己的心理成长。
学生还可以通过“沙盘游戏”联结生活经验,“全息宣泄室”感受情绪的释放,“运动模拟项目”放松心情。
五、管理育人,创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心理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班级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及影响学生心理的班级物质环境等。
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着力树立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一,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集体目标,形成互助互爱、竞争进步等良好班级氛围。
这样的班级集体可以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等各项工作。
第二,学生制定班规,民主组建班干队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
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对班级发展清晰规划,大胆制定班级规章,组建关心班级事务、有威信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能把握班级舆论方向的班委团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第三,狠抓班风建设,把握班级舆论导向。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师生共同维护班风建设,使之严而有序、慈中有度。
六、协同育人,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差别较大,因此,学生家长也应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家校双方共同为小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心灵彩桥”,家校联动促心理发展。
“请进来”——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学校的德育活动。
班级开展中队会活动,现场参与、直播盛况等多种形式;“家长学校授课活动”邀请心理老师为班级家长开展“家教沙龙”、“周日家长课堂”、“家长讲坛”等特色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开学布置;“家长义工”志愿活动常态化。
比如,邀请心理老师开展“家教沙龙”,家长们围绕话题各抒己见,比如“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家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挥勤动脑、爱思考、教育成效显著的家长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引导家长互育、自育,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走出去”——班主任主动到学生生活当中去。
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问题时,立即通过电话或微信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疫情期间,针对性地进行线上家访,让家长协助学生学习和支持学校工作,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教育与成长。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班主任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捍卫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和捍卫者,方能掌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密钥。
参考文献:
[1]黄斯瑜.悉心浇灌,静候花开——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1(32):15-16.DOI:10.16704/ki.hxjs.2021.32.017.
[2]吴菊文,孙蕾蕾,汪玉慧.创新德育课程实践优化家校联动策略[J].教育文汇,2021(06):20-23.
[3]郭勇斌,王邱平.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上海教育,2022(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