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摇篮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音乐教案摇篮教案反思
1、大班音乐教案摇篮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看到老鼠与猫斗智斗勇的精彩时刻,机灵的老鼠做梦时幻想自己与猫不是天敌而是好朋友,两个一起谁在温暖的摇篮里悠闲的晃荡,结果等老鼠猛地一睁眼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做梦,是猫突然来到自己睡的地方摇晃自己的摇篮。

看到小朋友对这个片段很干兴趣,借此想对小朋友讲讲对于他们出生这个时代比较陌生的摇篮,从而衍生出要学会感恩父母。

活动目标
1.能以优美的声音唱歌。

2.幼儿自己创编动作。

3.学会对家人的感恩。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音乐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1. 图片若干
2. VCD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复习儿歌《小树叶》。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观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老鼠在什么上面呼呼大睡做着甜甜的美梦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认识认识这个东西吧。


二.基本环节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摇篮》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

”(播放音乐)
师:“小朋友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名字叫什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请你们说一说。

那么好听的歌我们再来听一遍吧,不过这次我们要带着问题来听了,听一听这首歌里面唱的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再次播放歌曲)。

师:“小朋友谁能说一说刚才歌曲里面都唱的什么?非常的棒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刚才听到的,有蓝天、大海、星星、...那老师还听到了,白云、浪花、小鱼、摇篮、咦?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幼儿回答)你们是这样理解的,老师告诉小朋友摇篮是一种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婴儿睡在上面非常的舒服。


(3)出示第一段图片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的什么是摇篮呢?(蓝天是摇篮)摇着谁呢?(摇着星宝宝)什么轻轻飘呢?(白云轻轻飘)那白云轻轻
飘得时候你们有什么感觉呢?(幼儿回答)谁睡着了?(星宝宝睡着了)”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图片,并加上动作)
(4)学习第一段歌曲
师:“这一段里呈现出来这么多好看的图片,下面我们用舒缓、优美的声音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老师幼儿一起唱)小朋友的声音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再来一遍。

”(再次唱第一段)”
(5)出示第二段图片
师:“那刚才小朋友还听出谁是摇篮呢?(大海是摇篮)摇着谁呢?(摇着鱼宝宝)鱼宝宝是怎么有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什么轻轻飘呢(浪花轻轻飘)谁睡着了呢?鱼宝宝睡着了。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图片,并加上动作)
(6)学习第二段歌曲
师:“我们一起在用优美的声音学习一下第二段吧。

(老师幼儿一起唱)小朋友的声音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再来一
遍”(再次唱第一段)
(7)两段合起来一起来一遍
三.结束环节
师:“我们一起来给这首好听的歌加上好看的动作吧。

谁能做一做。

(先幼儿进行创编)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好看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老师边唱歌曲边做动作,幼儿跟学),然后跟音乐来一遍,下面小朋友我们一起邀请你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跳一遍吧。

”(跟音乐再做一遍)
四.延伸环节
师:“小朋友你们小时候做过摇篮吗?那你们知道小时候都是谁为你们摇着摇篮入睡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为养育我们长大都非常的辛苦,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今天晚上我们回到家中为你的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教学反思
备课时,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孩子感兴趣的卡通片段为切入点,在导入环节师幼互动良好。

在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就幼儿而言,基本上是幼儿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设计不同的问题。

然而,当孩子们在自己的发现、操作和创造方面做得不好时,教师急于给他们答案。

就老师而言,准备充分,契合主题,课堂氛围和谐。

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入角色。

但是,在活动中,还是有很多正确的废话,急于给孩子们解答。

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没有预料到,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就整节课来看,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但难点没有突破。

链接清晰,整课流畅,但话语啰嗦,不简洁。

课堂把握能力差,需要多下功夫。

听了听课老师的意见后,我觉得以后的课还需多多推敲,特别是要尽可能的能接住幼儿抛给我们的“球”,不要采取逃避,要正面回答,这才是“传到授业解惑也。


2、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摇篮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班里的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游戏,经常几个孩子一起扮演角色,互相互动。

这节音乐课是根据孩子的喜欢开设的,让孩子体验妈妈对宝宝的爱。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宁静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体会其中蕴含的母亲对宝宝的爱。

2.学会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带着感情唱歌。

3.感受旋律的氛围和与同伴一起参与团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

5.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孩子能够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活动准备
1、自制大夜景图一张
2、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舞蹈《快乐的小猪》,调动幼儿愉快的情绪。

2、欣赏《摇篮曲》的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性质。

刚才小朋友们跳的《快乐小猪》真好看,你们跳《快乐小猪》时是什么心情呀?(快乐,高兴)
嘘:小朋友们听,谁在睡觉呢?
出示课件
小宝宝在睡觉呢!小宝宝睡觉时要听到我们这么吵,一定睡不着了,那睡觉的时候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呢?(幼儿自由回答)
总结:睡觉的时候要听优美、安静、舒缓的音乐。

应该听《摇篮曲》
幼儿欣赏《摇篮曲》,出示夜景图。

小结:这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次强弱
3、幼儿学唱歌曲《摇篮曲》
请完整的告诉老师歌词,并跟着节奏说歌词。

学完整首歌,用图片帮助孩子背歌词。

4、小结:小朋友唱的真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摇篮曲》,其实《摇篮曲》不止是这一首,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摇篮曲》,非常非常好听,小朋友想听吗?
5、音乐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欣赏感知《摇篮曲》。

改进:第一次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

安静听的时候可以记住歌词,有要求的听。

个别幼儿没有关注到。

3、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摇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看到老鼠与猫斗智斗勇的精彩时刻,机灵的老鼠做梦时幻想自己与猫不是天敌而是好朋友,两个一起谁在温暖的摇篮里悠闲的晃荡,结果等老鼠猛地一睁眼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做梦,是猫突然来到自己睡的地方摇晃自己的摇篮。

看到小朋友对这个片段很干兴趣,借此想对小朋友讲讲对于他们出生这个时代比较陌生的摇篮,从而衍生出要学会感恩父母。

活动目标
1.能以优美的声音唱歌。

2.幼儿自己创编动作。

3.学会对家人的感恩。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音乐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1. 图片若干
2. VCD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复习儿歌《小树叶》。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观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老鼠在什么上面呼呼大睡做着甜甜的美梦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认识认识这个东西吧。


二.基本环节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摇篮》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

”(播放音乐)
师:“小朋友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名字叫什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请你们说一说。

那么好听的歌我们再来听一遍吧,不过这次我们要带着问题来听了,听一听这首歌里面唱的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再次播放歌曲)。

师:“小朋友谁能说一说刚才歌曲里面都唱的什么?非常的棒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刚才听到的,有蓝天、大海、星星、...那老师还听到了,白云、浪花、小鱼、摇篮、咦?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幼儿回答)你们是这样理解的,老师告诉小朋友摇篮是一种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婴儿睡在上面非常的舒服。


(3)出示第一段图片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的什么是摇篮呢?(蓝天是摇篮)摇着谁呢?(摇着星宝宝)什么轻轻飘呢?(白云轻轻飘)那白云轻轻飘得时候你们有什么感觉呢?(幼儿回答)谁睡着了?(星宝宝睡着了)”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图片,并加上动作)
(4)学习第一段歌曲
师:“这一段里呈现出来这么多好看的图片,下面我们用舒缓、优美的声音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老师幼儿一起唱)小朋友的声音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再来一遍。

”(再次唱第一段)”
(5)出示第二段图片
师:“那刚才小朋友还听出谁是摇篮呢?(大海是摇篮)摇着谁呢?(摇着鱼宝宝)鱼宝宝是怎么有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什么轻轻飘呢(浪花轻轻飘)谁睡着了呢?鱼宝宝睡着了。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图片,并加上动作)
(6)学习第二段歌曲
师:“我们一起在用优美的声音学习一下第二段吧。

(老师幼儿一起唱)小朋友的声音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再来一
遍”(再次唱第一段)
(7)两段合起来一起来一遍
三.结束环节
师:“我们一起来给这首好听的歌加上好看的动作吧。

谁能做一做。

(先幼儿进行创编)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好看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老师边唱歌曲边做动作,幼儿跟学),然后跟音乐来一遍,下面小朋友我们一起邀请你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跳一遍吧。

”(跟音乐再做一遍)
四.延伸环节
师:“小朋友你们小时候做过摇篮吗?那你们知道小时候都是谁为你们摇着摇篮入睡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为养育我们长大都非常的辛苦,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来回报他
们,今天晚上我们回到家中为你的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教学反思
备课时,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片段为切入点,导入环节师幼互动良好。

在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就幼儿而言,基本上是幼儿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设计不同的问题。

然而,当孩子们在自己的发现、操作和创造方面做得不好时,教师急于给他们答案。

就老师而言,准备充分,契合主题,课堂氛围和谐。

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入角色。

但是,在活动中,还是有很多正确的废话,急于给孩子们解答。

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没有预料到,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就整节课而言,突出重点的目标实现了,但没有突破难点。

环节交代清楚,整节课下来还算流畅,但是话语较为啰嗦,不精练。

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欠佳,还需多多努力。

听了听课老师的意见后,我觉得以后的课还需多多推敲,特别是要尽可能的能接住幼儿抛给我们的“球”,不要采取逃避,要正面回答,这才是“传到授业解惑也。


4、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摇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新学期开始了,天气也暖和了,孩子们发现天气和校园里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让孩子朗读《春天》这首诗歌,让他们了解春天来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春天情感,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和理解诗歌,学会用柔和优美的声音背诵诗歌。

2.试着按诗的结构临摹,以表达其优美的意境。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手法,学会带着感情背诵诗歌。

5.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摇篮曲》。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欣赏《摇篮曲》,引出活动。

教师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优美、温馨的意境。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教师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睡觉。

师: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

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歌《摇篮》。

2.引导幼儿学习诗歌《摇篮》。

师: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
老师根据孩子的叙述,展示相应的图片,鼓励孩子自己背诗。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为什么说大海是摇篮?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朗诵诗歌《摇篮》。

4.启发孩子根据结构临摹诗歌。

师:在蓝天这个大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
根据幼儿的故事,在图片旁边加上相应的内容,然后带领
幼儿根据诗的原结构模仿诗的第一段。

同理,引导孩子每隔二段、三段就抄写一遍。

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整地背诵模仿诗。

5、配乐朗诵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图,引导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朗诵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活动反思:
1、《摇篮》是一首经典的、优秀的儿童诗歌,它以幼儿
的眼睛来描述“摇篮”,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摇篮”与“宝宝”的关系
表达出来,既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又极富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整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爱意,是一篇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幼儿作品。

2、本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感受;第二部分是学习理解;第三部分是尝试创编。

重点是理解,难点是创编。

为了能让幼儿充分感受诗歌优美、温馨的意境,我采用了两个手段,先是让幼儿听《摇篮曲》,让幼儿在音乐中体味。

其次是适当的体验,我让幼儿用自己的手擘来当摇篮,跟随音乐来摇晃,体验妈妈哄宝宝入睡的温馨。

在此基础上,利用直观的画面和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最后又通过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创编诗歌,这样破解了难点,同时也达成了目标。

整个活动中,我还将诗歌朗诵贯穿始终,每一部分都能听到诗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潜移默化中将温馨的意境传递给了幼儿。

3.从孩子参与的层面来说,在未来的一年里,孩子对整个活动的兴趣会相当浓厚,参与点也会很多,尤其是创作部分。

大家有丰富的联想,创作的诗词有好几个版本,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5、大班音乐活动摇篮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温柔与宁静,学会静静的轻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娃娃轻柔的动作和轻柔的声音,感受和理解摇篮曲的本质。

3.感受旋律的氛围和与同伴一起参与团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布娃娃(孩子可以自带),一人一个,每个大娃娃一个,每个大摇篮一个,把桌子整理成小床。

2、《舒伯特的摇篮曲》录音磁带、录音机,录好的哭声
3、碰铃一副。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哭声录音,引出娃娃,讲述有关情节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欣赏欲望。

)
教师:你们听什么声音?(哭声)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在什么里呢?(摇篮)她躺在摇篮里一定是困了想睡觉,没有妈妈哄她,那我来做她的妈妈,给她唱首《摇篮曲》吧!你们和她一起安静得听,别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摇篮曲》。

1、教师清唱歌曲,边唱边轻摇摇篮中的娃娃,让幼儿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教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好听、想睡觉、柔柔的、静静的)
老师再来给你们唱一遍《摇篮曲》,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2、教师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幼儿欣赏,并伴随自然的动作。

教师:听着这首歌曲你们想干什么呀?(教师可以用动作和语言启发、引导幼儿知道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为哄宝宝睡觉唱的歌曲,它听起来温柔、优美、安静,很容易让宝宝进入梦乡。

)
第三,通过哄娃娃、摇铃、哼唱等方式帮助孩子欣赏。

1.老师引导孩子创造让娃娃睡觉的动作。

师:如果让你来哄娃娃睡觉,你想用什么动作呢?(引导幼儿尝试做各种哄娃娃的动作。

)老师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娃娃没有爸爸、妈妈,谁来当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2.孩子们选择自己的娃娃,一边享受歌曲的录制,一边用轻柔的动作搂抱它们。

师:你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觉吧!注意哄娃娃的动作应该怎么样?
3、请配班教师用适当的力度敲碰铃,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哼唱,边做哄娃娃的动作。

师:请爸爸、妈妈一边哄娃娃,一边轻轻的给娃娃哼唱歌曲,让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吗?
四、幼儿欣赏歌曲录音,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幼儿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觉。

教师:你们真是好样的,把小娃娃都哄着了,快把他们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师扮演妈妈请幼儿做孩子,一起听《摇篮曲》的音乐自由表演。

并引导幼儿用轻柔的动作舞蹈,保持宁静的气氛。

教师:看到你们做爸爸、妈妈做得真好,老师也想当妈妈,那谁来当我的宝宝呢?好!就请你们把小椅子当摇篮,听妈妈唱《摇篮曲》入睡吧!(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边跟录音唱歌,一边轻抚每个幼儿,让幼儿通过听、身体接触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优美、温柔和宁静。

)
提示:
1.如果老师觉得一个人带一个娃娃很难,可以让孩子两人一组见面,一个人充当母亲(父亲),一个人充当孩子,用小椅子作为摇篮,通过亲自哄孩子来感受歌曲的性质。

2、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午睡时给幼儿播放摇篮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特点,也增强了午睡环境的温馨。

活动反思:
摇篮曲是一种常见的音乐类型。

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很多优秀的摇篮曲,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摇篮曲。

摇篮曲,一种音乐体裁,对小孩子来说并不陌生。

在这次活动的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

通过交谈、表扬和活动,充分让孩子说话、唱歌、想象和创造,让孩子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6、大班音乐说课欣赏摇篮曲教案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班级音乐欣赏摇篮曲。

这首歌有三段。

是东北民谣,旋律优美,节奏缓慢。

歌曲中有三句歌词,洋溢着母亲对婴儿的无限爱和殷切希望。

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有:摇篮曲的节奏特征和情感色彩。

因为大班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完整、正确地识别音乐作品的情感特征和节奏特征。

因此,只有掌握摇篮曲缓慢平缓的节奏特征,优美抒情的情感色彩。

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场所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是根本。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音乐教学的意义来说,音乐活动对于孩子的意义绝不应该局限于音乐本身。

也要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发展孩子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孩子注意听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

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示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

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

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干使幼儿与歌曲发生共鸣。

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孩子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想。

难点的基础在于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感性大大超越理性的特点。

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幼儿要有情感体验和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就像一个跳跃就能获得的果实一样,是具有挑战性的。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幼儿可以通过努力完成。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的精神分析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为了讲道理,而是通过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来陶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感情,启迪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良好人格。

我主要采用欣赏法、启发联想法、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

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

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坚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

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

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

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恬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

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沛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示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发生联想与想象。

这首摇篮曲表示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婴幼儿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

比方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