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孟家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孟家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①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台湾国文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大陆30所高中试用。
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②究竟如何对待传统?
③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
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
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
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
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
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
而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
④当下,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⑤《论语》里说:“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
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⑦《论语》里的孔老夫子还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⑧我们没必要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
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
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字里行间,呈现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⑨让我们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
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
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19. 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20. 文章题为“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请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
19. 激烈的反传统者;肯定传统伦理,否定传统政治思想;积极捍卫者。
20. 首先,由大陆试用台湾国文教材引出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并罗列出几种不同的态度;接着,转向现代人何以认同传统的分析,并引《论语》展开论说;最终,强调传统的精义完全适用于现代,要倾听古人的思想和实践,进而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问: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三段,仔细阅读第三段,可以从中筛选出“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
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激烈的反传统者;肯定传统伦理,否定传统政治思想;积极捍卫者这三种态度。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论述思路能力。
分析概括文章论述思路,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大意,然后梳理文段脉络,也就是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文段各层层
义,最后用关联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关联词将各层层义连接起来。
本题,通读文章,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一至三段,由大陆试用台湾国文教材引出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并罗列出几种不同的态度。
第二部分,四至七段,转向现代人何以认同传统的分析,并引《论语》展开论说。
第三部分,八至九段,强调传统的精义完全适用于现代,要倾听古人的思想和实践,进而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
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关联词将各层层义连接起来即可。
【点睛】分析文章(段)论述思路,答题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文章(段),整体把握文章(段)内容大意,并梳理出文章(段)结构层次;
第二步,概括文章(段)各层层意;
第三步,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关联词将第二步概括出来的各层层意连接起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挂幅
日本?夏目漱石李明非译
大刀老人决心在亡妻三周年忌辰之前,一定给她立一块墓碑。
但是靠着儿子那点本事,只能勉强糊口度日,此外再也无力积蓄一文钱。
春天又来到了,老人苦窘着脸对儿子道:“那忌辰也是三月初八呢。
”儿子只回答说“啊,是呀”,就不再做声了。
大刀老人终于决定卖掉祖传的一幅珍贵的画来筹措费用,便和儿子商量道:“行吗?”儿子以冷淡到可恨的态度赞成道:“那行吧。
”儿子在内务省社寺局工作,拿四十元的月薪,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而且还要奉养大刀老人,所以很吃力。
老人若不在,这珍贵的挂幅早就变成通融的东西了。
这挂幅是一方尺左右的画绢,因为年深月久,颜色变得和熏过一般,如果挂在暗的房间里,就模糊到分辨不出画的是什么东西。
老人说这是王若水①画的葵花,并且每月从壁橱里拿出两三次,拂去桐盒上的灰尘,恭恭敬敬地取出里面的东西,立即挂在三尺的墙壁上,凝望着。
的确不错,定睛一看,那熏污的浊暗之中,确有淤血似的很大的花样。
有的地方,还略微残留着疑是青绿色脱落的斑迹。
老人面对这模糊的古画,就忘却了这个由于他活得过久简直住旧了的人世。
有时候,一面注视着挂幅,一面吸烟或喝茶;不然就光是凝神看着。
“爷爷,这是什么?” 孩子走过来,说着就想用指头触。
像刚想起时日似的,老人一面说“不要碰”,一面轻轻地站起,去卷挂幅。
于是孩子便问:“爷爷,糖球
呢?”“嗯,买糖球,可不要淘气了。
”老人说着,慢慢地卷上挂幅,放进桐盒,送到壁橱里,然后上外面去散步。
回来的时候,顺便到街上的糖店里买两袋薄荷糖球,递给孩子道:“喂,糖球!”儿子晚婚,小孩子是六岁和四岁。
和儿子商量的第二天,老人拿包袱皮包上桐盒,一清早就出去了。
到四点钟,又拿着桐盒回来了。
孩子跑到房门口问道:“爷爷,糖球呢?”老人什么也不说,走进屋,从盒子里拿出挂幅,挂在墙上,失神地望起来,听说转了四五家古董店,有说无落款的,有说画剥落的,竟没有人像老人预期的那样对这挂幅表示敬重。
儿子说:“古董店别去了。
”老人也说:“古董店是不成。
”过了两个星期,老人又抱着桐盒出去了。
这回是得到介绍,送请儿子的科长和朋友看一看。
这回也没买糖球来。
儿子刚一到家,他便像儿子有失检点似的嗔怪说:“那种没眼力的家伙,怎么能卖给他!他那里的都是些赝本!”儿子苦笑着。
二月上旬,偶然来了个高明的经纪人,老人把画卖给了好买家。
老人立刻到谷中去,给亡妻定做了像样的墓碑,余下的钱存进了邮局。
过了五六天,老人又照例出去散步,但比平时晚两个小时才回来,两手抱着两大袋糖球。
说是由于不放心卖掉的挂幅,又去看了一回,见到静静地挂在四叠半的品茗室里,前面插着透明似的腊梅。
老人说他在那里被招待了茗茶。
“说不定比收藏在我手里还放心呢。
”老人对儿子说。
儿子答道:“也许是这样吧。
”一连三日,孩子们吃着糖球。
注:①王若水是中国元代画家王渊的字,号澹轩,尤精花鸟竹石。
17.请分点简介老人卖画的前后过程。
(4分)
18.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分)
19.你觉得小说中的老人有什么个性特点?请结合小说分点作简要评述。
(6分)
参考答案:
17.答:①卖画起因:老人准备卖掉画给亡妻立碑。
②卖画受挫一:古董店商嫌画有问题,卖画不成功。
③卖画受挫二:老人嫌儿子领导品行有问题,不卖画给他。
④卖画结果:老人成功卖给好买家,并且很安慰。
(每点一分,共四分)
18.答:①这些是对挂幅的具体描述,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挂幅的年代久远和破旧。
(2分)②也表明老人对挂幅观察之细致,表明了他对挂幅的珍爱。
(2分)③为下文古董店老板不愿收购埋下伏笔。
(1分)
19.答:①痴迷艺术:每月从壁橱把古画拿出来两三次,拂去桐盒上的灰尘,恭恭敬敬地取出里面的东西,立即挂在三尺的墙壁上,凝望着。
②内心充满着爱:深爱着妻子,深爱着艺术,深爱着生活——每天都会去散步,照顾孙子,给孙子们买糖吃。
③但内心又充满矛盾:对祖传古画的珍爱和对亡妻的爱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
④对生活也很容易满足:虽然挂幅最后卖出去了,但是他对于还能见到挂幅一事表示满足。
(共6分,写三点即可满分,能分析其他方面,也可酌情给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节选自韩少功《我心归去》)
10.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3分)
11.第二段中作者所说的“对故乡的失望”和“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到底有什么不同?(3分)
12.文中划线的句子“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有人说搭配不当,但有人说不能只看字面,这句话有深层的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想法。
(3分)
1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20字以内)。
(3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女弟素文传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
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
针衽之旁,缥缃庋积。
雍正元年,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狱系,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
非我往,则难不解。
”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曩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
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
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
当是时,簿中贵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先君。
先君怒而叱之。
高八益感谢。
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
”已而果然。
因寄金锁为礼。
时妹未周晬,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
”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
以其意复高氏。
高之族人惊,欢传高氏得贞妇。
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
有禽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
言辞婚。
贤女无自苦。
”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
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
索奁具为狎邪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
姑救之,殴姑折齿。
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
妹见耳目非是,告先君。
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
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
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
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姑安否,寄赠服食甚谨。
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
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瞠也,抚之乃瞑。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库亏,妻子狱系系:牵连
B. 曩而兄倾库供上官曩:从前
C. 时妹未周晬晬:婴儿满一周岁
D. 目犹瞠也瞠:瞪着眼睛直视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衡阳县令高清去世,他的妻儿被关押入狱,袁枚的父亲曾是高清幕府门客,于是前去救助高清妻儿。
B. 为了答谢袁枚父亲的义行,高八做主为自己未出生的儿子与袁枚的妹妹袁机定了亲事,并以金锁为信物。
C. 高八儿子长大后品行恶劣,行为不端,不愿娶袁机,高八写信以儿子生病为由取消婚约,袁机知道后很伤心。
D. 文章重点表现袁机的德能与才华,表现了作者对妹妹遭遇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邪恶不公的愤怒。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年,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 先君,通常有这样几个义项,一是指前代君主,二是指自己的祖先,三是指已故的父亲。
由文中语境来看,文中应该指的是“自己的祖先”。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D. 女工,亦作“女功”“女红”。
旧时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
(2)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
(3)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
10.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袁机的形象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参考答案:
6. A
7. C
8. B
9. (1)(迈柱)向来和先父交好,加上知道高公的冤情,为他平反了这件事。
(2)高氏个子矮小,驼着背、斜着眼,性格暴躁乖戾、刻薄阴险,(他做的事)不是人能做出来的。
(3)母亲身体稍有不适,妹妹就整夜站在旁边,手持粥饮和羹匙、筷子端上去。
10. 端庄美丽,爱好读书,看重贞节,忍气吞声,孝敬老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问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A项,库亏,妻子狱系,意思是“官库亏空,妻子和儿女也都被关押下狱”,其中“系”翻译为“拘囚”。
故选A。
【7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
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C项,“不愿娶袁机”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原文说“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
有禽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言辞婚。
贤女无自苦’”,并未说高八不愿娶袁机。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文中应该指的是‘自己的祖先’”错误,“先君”在文中指的是“已故的父亲”。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本题关键词有(1)“素”,向来;“善”,交好;“平”,平反。
(2)高氏、斜着眼,,(他做的事)不是人能做出来的。
(关键词“渺小”,个子矮小;“偻”,,驼背;“躁戾佻险”,性格暴躁乖戾、刻薄阴险;为,做。
(3)“微”,稍微;“持”,拿着;“进”,端上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答题时,要抓住文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比如外貌、语言、动作等关键语句来分析。
原文说袁机“端丽为女兄弟冠”,“端丽”即为其形象特点,端庄美丽;原文有“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可见其喜爱读书;她有两次解除婚约的机会,都加以拒绝,可见其看重贞节;到夫家后,遭受非人的折磨却一直忍气吞声;回家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且依然关心婆婆,可见其孝敬老人。
由此可归纳出答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的三妹名机,字素文,皮肤白皙而且身材修长,是姐妹中长得最端庄美丽的。
幼年爱好读书,年长以后,对诵读更加通晓。
缝补的衣物旁边,放满了书籍。
雍正元年,先父客居吴中,听说衡阳县令高清去世,官库亏空,妻子和儿女也都被关押下狱,(先父)感叹说:“我是高公幕府中的门客。
如果我不前往,那么(高家的)灾难不会解除。
”于是整理行装,经过洞庭湖往南行去,告诉高公的弟弟高八说:“以前你的兄长用尽官库的银子供应上司,我曾经制止过他,你的兄长不答应;(我)就劝他在财务账簿上加盖印章,也知道正是替今天的情况考虑吧?”高八恍然大悟,检查箱子发现了加盖印章的账簿,上诉制军。
制军是大学士迈柱;(迈柱)向来和先父交好,加上知道高公的冤情,为他平反了这件事。
当时,主簿中地位高的人,暗中探知高氏孤儿年幼没有能力,派人准备了三千金,利诱先父。
先父发怒,大声斥责了对方。
高八更加感谢。
临别时哭着说:“没有什么来报答您,听说先生的第三个女儿没有订婚,我的妻子正怀孕,如果有幸生了男孩,愿意做您的女婿。
”不久果然生了个男孩。
就寄了金锁作为信物。
当时我的妹妹未满周岁,我年长妹妹四岁,(便)代替她系金锁装饰在项上多年。
乾隆七年,高八让人带信来说:“我儿子病了,不能为他婚配;希望把以前说的话当作开玩笑。
”先父犹豫了,妹妹侍立在一旁,持着金锁哭起来,不吃饭;先父也哭了,也不吃饭。
把妹妹的意思回复给高氏。
高氏的族人很吃惊,高兴地传话说高氏得到了贞妇。
高八去世后,他哥哥的儿子继祖来说:“您的女婿不是有病了。
而是有禽兽的行为,叔叔杖打他,他昏死过去后又苏醒了;担心让他与您女儿成婚是以怨报德,所以说谎辞婚。
贤女不要自己害苦了自己。
”妹妹听说后如同没听见一样,最终嫁给了高氏。
高氏个子矮小,驼着背、斜着眼,性格暴躁乖戾、刻薄阴险,(他做的事)不是人能做出来的。
看到书就发怒,妹妹从此不再写诗;看到女子做的活计又发怒,妹妹从此不再做针线活。
索取妹妹的嫁妆作为嫖妓的费用,要不到就手掐脚踢我妹妹,用火烧、烫的歹毒之事都做过。
婆婆救她,(高氏)就殴打婆婆,把她牙齿都打断了。
赌博输了钱,将要背着妹妹去卖掉。
妹妹看到情况不同于平常,告诉了先父。
先父大怒,向官府诉讼而断绝了与高氏的关系。
妹妹回来后侍奉母亲。
母亲身体稍有不适,妹妹就整夜站在旁边,手持粥饮和羹匙、筷子端上去。
她长年吃斋,不穿彩色的衣服,不梳理头发,不听音乐,有病也不医治;遇到时令节日,就背着人伤心哭泣。
如皋(高家的)人来了,一定要走出来问家中的婆婆是否平安,寄赠衣服食物很细心。
前一年,高氏子死了,妹妹也生病了,在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去世,年仅四十。
我身在扬
州,听说她病了就飞奔回家,(到家后)妹妹气已断绝,眼睛还瞪着,(我)用手合上才瞑目。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②厄塞:险要之地。
10. 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所上必益信君。
B.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