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综合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综合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生活中经常用“高”来形容声音,下面说法中的“高”所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男高音歌唱家B.引吭高歌
C.请勿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如图这是一款“迷你KTV”,在大型商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其标配是:一个玻璃亭,一组由LED光源构成的触屏点唱机、两副耳机、两个麦克风,关上门,戴上耳机,你就可以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尽情歌唱。

关于“迷你KT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不一定在振动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3.今年入夏以来,我市持续严重干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多次人工降雨,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属于()
A.熔化B.凝固C.汽化D.升华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感舒适温度在35℃B.一支普通圆珠笔的长度约40cm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1min
5.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设保温杯是绝热的。

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

在这个过程中()A.水的质量增大B.冰的质量增大C.水的温度降低D.冰水质量都不变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水中弯折的铅笔B.手影游戏
C.水中的倒影D.海市蜃楼
7.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A.可以看做两块凹透镜
B.可以看做一块凸透镜
C.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D.穿过玻璃杯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8.图是一位同学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他所患眼疾及矫正视力应配戴的透镜类型是()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9.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小明说:“司机是静止的”。

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路面B.路边树木C.座椅D.房屋
10.小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B.若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C.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虛像D.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星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
11.早晨,我们听见的闹铃声,是由闹铃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分清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______不同。

我们以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

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铅笔斜插入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从侧面看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_____现象。

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这是因为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_____透镜,成的_____(实/虚)像。

13.植物和人体都需要接受合理的光照:为改变植物的种植状态,江南农科所着手研究利用夜间光照促进植物生长的技术。

对于绿色植物而言,用__(填“红”“绿”或“黄”)光照射时效能最低;过度晒太阳会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癌变,这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的__(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导致。

14.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

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______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______ 成小水滴,有的 ______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 ______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5.为确保青少年学生上下学安全,我市实行了“家校”专用公交路线。

冬天,专用公交开足了暖气,小明同学戴着的近视眼镜突然变模糊了,则说明小明是______(选填“刚上车”或“刚下车”)。

小明同学戴的近视眼镜是______透镜(选填“凹”或“凸”)。

1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的视线位置,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_cm;观察时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______同学(选填“甲”、“乙”或“丙”);测得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17.在“探究海波熔化规律”实验中,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海波是 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共经历了___________ min。

18.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或“>”),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当
t 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

40s
三、作图题
19.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一束水平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在交界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图上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_______)
(3)在图丙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________)
四、实验题
20.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

(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用小锤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
______ 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接下来,他们敲击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

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 ______ 。

21.
小明和小亮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两人组装的实验装置均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___(选填“A”或“B”)铁圈。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实验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丁所示,则图
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两人实验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小明在实验中的水比小亮实验中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③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2.小明组装器材进行“水沸腾”实验:
(1)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______(选填“A处向上”“B处向下”)调整。

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
(2)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______(填“正在”或“还没”)沸腾;气泡往上越来越小是因为______;
(3)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下列现象与该“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______;(选填字母)
A.草上的白霜B.清晨的大雾C.冰雪消融 D.湿衣服晾干
(4)如图丙,另一组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变,试管甲管口朝上试管乙管口朝下,试管内均有适量的水,放在大烧杯内的水中,然后对大烧杯加热,大烧杯内的水沸腾后,会发现试管甲中的水不能沸腾,试管乙中的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5)完成实验后的小明满头大汗,于是他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他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3.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实验。

他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相连接的两纸板E、F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中纸板E和F相连接的位置ON垂直于纸板底边CD。

(1)把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ON垂直于平面镜,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F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把纸板F以ON为轴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将在纸板F上________看到反射光(选填“仍能”或“不能”);
(2)把纸板E、F均倾斜相同角度立在平面镜上,如图丙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仍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F上看到______反射光(选填“能”或“不能”);
(3)结合上述实验请你进一步推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的。

2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直放置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直放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
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呈接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填“虚”或“实”);
(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___;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 25cm 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接下来小英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_____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26.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cm。

(1)观察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AB=BC。

由此可以得出汽车从O到C过程中,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m/s。

(2)为了从表格的信息中计算出汽车从O行驶到C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

照片中O到C的长度
①②汽车的平均速度v/m·s-1
L/cm
12.0
C整个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填序号)。

(4)如图(b)是汽车“行车记录仪”中APP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汽车行驶得最慢的时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将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互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详解】
男高音歌唱家是指的音调高;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指的是响度大,所以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

故选A。

【点睛】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B
【详解】
A.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故A错误;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一定在振动,故C错误;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

故选B。

3.A
【分析】
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根据题目所给具体实例,对物态变化进行分析。

【详解】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产生小冰粒。

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从空气中吸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形成雨滴。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A.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普通圆珠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7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0次脉搏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5.B
【详解】
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冰的温度很低,放到装适量0℃的水的保温杯中,冰块从保温杯的水中吸热,保温杯是绝热的,与外界没有热交换;通过热传递杯内水的温度肯定低于0℃,因此会有水结成冰,而冰不能熔化成水,使冰的质量增大。

故选B。

6.C
【详解】
A.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分析】
图中,玻璃体被中空分成了两部分,以中线分开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详解】
玻璃体被中空(中间是空气)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平行光经过玻璃砖后,会变得发散,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
由图可知,平行光经过眼球后在视网膜前会聚成像,屈光能力变强,属于近视眼。

此时要矫正的话,需要在眼球前加一个凹透镜,将光线提前发散,从而使得最后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故选D。

9.C
【详解】
A.司机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发生改变,司机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司机相对于路边树木的位置发生改变,司机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司机相对于座椅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司机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司机相对于房屋的位置发生改变,司机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物距为40cm,大于两倍的焦距,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若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物距为30cm,等于两倍的焦距,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物距为20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的焦距之间,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小于一倍的焦距,成的是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1.振动音色分贝传播过程中
【详解】
[1][2]闹铃声是由闹铃的振动产生的。

能分清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

[3][4]噪声的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2.折射凸虚
【详解】
[1]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

[2][3]圆柱形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具有放大镜的功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铅笔在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

13.绿紫外线
【详解】
[1]绿色植物只反射绿光,其他色光全部吸收,所以绿光的效能最低。

[2]因为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发皮肤变粗糙,导致皮肤过早衰老。

14.升华液化凝华熔化
【详解】
[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气态的,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会立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即干冰会迅速升华。

[2]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变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变成小冰粒,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15.刚上车凹
【详解】
[1]寒冷的冬天,专用公交开足了暖气,公交车内温度较高,小明同学戴着的近视眼镜突然变模糊了,这是公交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说明小明刚上车。

[2]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16.1 乙 3.50
【详解】
[1]由图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2]使用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所以乙同学读数正确。

[3]图示,铅笔是由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那么其长度为3.50cm。

17.晶体 4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48℃就是其熔点,所以海波是晶体。

[2]由图,4~8min处于正在熔化,时间为4min。

18.> 20 200
【详解】
[1][2]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00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700m,甲车的速度
v甲=
1000m
=
50s
s
t


=20m/s
v乙=
700m-200m
=
50s
s
t


=10m/s v甲>v乙
[3]由图可知,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当t=4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
s′甲=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的路程
s′乙=600-400m=200m
Δs=s′甲-s′乙=400m-200m=200m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由反射角为30°,可得入射角也为3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先过入射点作法线,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玻璃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3)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接触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乒乓球被弹的幅度变大向外拉出更大的距离【详解】
(1)[1][2][3]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他们敲击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应改变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故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将橡皮筋向外拉出更大的距离,响度变大。

21.B 96 丁 98 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因此应该先固定B铁圈。

(2)[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3)[3]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丁是沸腾前的情形,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因此图丙是沸腾时的情形。

(4)[4]由图像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5]水的质量的多少、水的初温的高低都能影响水沸腾的时间,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小亮组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或小明组的水的初温比小亮的高)。

(5)[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前面的图象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2.A处向上停表还没见解析 B 不能不变
【详解】
(1)[1]图甲中酒精灯已经使用外焰加热,不需要调节B处。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说明A的高度不够,应将A处向上调节。

[2]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故还需要停表计时。

(2)[3]图乙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小,说明是沸腾前。

[4]由于沸腾前烧杯中的水温上部低、下部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其内部的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故体积变小。

(3)[5]“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而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熔化成液态的水,故C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干是水汽化为水蒸气扩撒到空气中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6]乙试管上端封闭,试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乙试管中水的沸点高于烧杯中水的沸点。

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乙试管中水温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5)[7]电风扇打开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汽化,汽化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所以寒暑表的示数不变。

23.能不能不能垂直
【详解】
(1)[1]把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ON垂直于平面镜,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

[2]把纸板F以ON为轴向后折,呈现反射光线的纸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将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2)[3]把纸板E、F均倾斜相同角度立在平面镜上,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也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3)[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垂直。

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相同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

(2)[2]两支相同的蜡烛A、B,点燃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以得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4]通过观察刻度尺上蜡烛A、B的位置和数据,可以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5][6]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不能上接到蜡烛A的像。

(4)[7]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25.0 下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远离
【详解】
(1)[1]如图甲所示,如图将平行会聚于一点即为焦点,光心与焦点的距离为10cm。

(2)[2][3]如图乙所示,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需要在同一高度上,故应将光屏向下移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才能保证像在光屏的正中央。

(3)[4][5] 当烛焰距离凸透镜 25cm 时,大于两倍的焦距,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6]小英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物近像远,故需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26.先加速后匀速 20 汽车从O到C实际运动的距离s/m 汽车从O 到C实际运动的时间t/s ③ t1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最长
【详解】
(1)[1][2]因为相邻两段时间相同,距离OA<AB=BC,所以先加速后匀速,OC路程为
12.0cm
4m24m
s=⨯=
2.0cm
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