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4 第29讲 专制下的启蒙及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学案 人民版(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专制下的启蒙及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考点|理性的光辉——启蒙运动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专制下的启蒙
1.背景
(1)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政治上: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4)文化上: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概况
(1)性质:17、18世纪,欧洲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过程:开始于英法,然后扩展到德国、荷兰等国。

(3)思想武器:理性。

(4)斗争矛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

3.代表人物
(1)英国启蒙思想家
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
(1)基础:法国卢梭的“人生而自由”。

(2)主张
①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

②提出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

③批判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

(3)意义: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2.卢梭对“理性”的质疑
(1)主张
①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
靠、更经常。

②人类天性本善,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2)评价
①震动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由此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卢梭因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②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凸显
了人的情感和个性。

③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

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2)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

(3)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提倡“天赋
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

4.意义
(1)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3)留下了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4)对后来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误警示] 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
欧洲启蒙运动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史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史料三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反映了天赋人权学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
体人民”反映了人民主权思想,“约定之上”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2)史料二中“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用理性思考问题。

(3)史料三高度评价“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表明启蒙运动为资
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理论准备;同时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二回答,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史料一、二中,哲学家“将理性应用”是从何入手的?
[提示] 因素: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哲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入手:从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则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信仰
和价值观进行了重新思考?
[提示] 方面: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史论归纳]
1.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
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
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在批判对象上,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
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
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看,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
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 )
A.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B.宣传禁欲苦行学说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设计出理性王国的蓝图
D[根据材料“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属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来指导民主政治建设,故D项正确。

]
2.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 ) 【导学号:62160144】
A.反对君主专制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C.主张君主立宪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B[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注重司法精神,故B项正确;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认为行政权应当归君主所有,故C项错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故D项错误。

]
3.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社会契约的理念
C.革命权利的学说D.天赋人权的思想
B[材料没有立法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与君主立宪的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反映了君主与国民间建立社会契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违背契约后人民革命的权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主权的来源,与天赋人权的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
4.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

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

据此可知( )
A.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B[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的信息,主要说的是天赋人权如何实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得出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故B项正确;仅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出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故C项错误;实行民主共和是卢梭的主张,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245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与实践”命制了一道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考、论述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宗教改革运动后,西欧出现了两种教派,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17世纪的改革中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18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而基督教却在18世纪没落而发动自己的改革,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资本主义,最终产生了现代的各种思想,包括社会主义。

这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取得成果
D.欧洲天主教的宗教束缚放松
B[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西欧出现了两种教派,在长期斗争中各自不断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因此B项正确。

]
2.跨入近代门槛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先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的过程。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确立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伟大蓝图
C.明确指出人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科学奥秘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指的是摆脱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建立代议制政府,描绘了理性王国的伟大蓝图,B项正确。

A项阐述的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C项说的是宗教改革,D项说的是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均可排除。

] 3.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 )
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
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A[结合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自由”“法律”可知,孟德斯鸠论证的核心问
题就是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公民应当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获得自由,A项正确。

B、C、D三项都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但与题意并无对应关系,排除。

]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讲主权。

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权观念上。

所以西方有神权、王权、民权的分法,到现在便是国家主权在民众。

”这里的“主权观念”是指( )
A.国家的政治权力B.民众的自主权力
C.国土管辖的权力D.管理国家的权力
B[材料中的主权观念实际上是指民主观念,故B项正确。

]
5.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
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C[从“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可知“启蒙”不是指导人们怎样思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彰显人性,故B项错误;从“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故D项错误。

]
纵向比较,探讨历史规律[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探讨历史规律的思考
(1)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
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2)“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
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纵向比较解读
(1)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
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运用点拨]
1.在历史学习中,区别各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

通过历史比较,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乃至研究历史,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

从纵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史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纵向比较:史料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改革时的加尔文认为“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最好”。

纵向比较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鼓励追求财富,宗教改革的加尔文主张适应现世生活,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提倡个人奋斗。

这些基本观点都反映了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

2.(对接高考)在近几年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这种比较思维能力的试题,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针对训练]
1.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仅仅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不符合材料对启蒙运动的进一步阐释,故A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撕开了封建神学套在人类身上的精神枷锁,不符合“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之上提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一系列构想,实现国家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让渡,符合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故C项正确;促进思想解放过于表面,故D 项错误。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知道如何归属自己。

每一个人都看他们前面的东西。

但是我从内心观察自己,我只关心我自己的事情。

我不断地反映我自己,控制我自己,品味我自己……我们部分地归属社会,但是更大部分地归属自己。

帮助别人是必要的,但
是使自己归属自己也是必要的。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
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 材料二如果你真正相信基督是你的救世主,那么你马上就有了仁慈的上帝,因为信仰引导你进入并打开上帝的心灵和意志,你会看到纯粹的恩典和溢满的爱。

在信仰中看上帝,你会看到他慈父般友爱的心灵,其中没有愤怒和冷淡。

那些看到上帝愤怒的人并没有直接看他,而仅仅隔着帷幕看他,就如同一片黑去遮住了他的脸。

——罗伦·培登《宗教改革时代》材料三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

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自由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自由观产生的共同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解析】第(1)问,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价值”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解放等各个方面具体分析,最后得出规律性结论。

【答案】(1)材料一:追求个人自由(或主张意志自由)。

材料二:主张信仰自由。

材料三:强调政治自由(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通过社会契约保障自由)。

(2)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思想进步与教会禁锢和专制制度之间的斗争。

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