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双重性质,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前期课程为《应用高等数学基础》、《路桥工程制图》、《路桥建筑材料》等,后续课程为《结构设计原理》、《土质与土力学》、《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等,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不仅为后续的专业技术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直接解决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置的依据
依据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为了对学生进行初期工程教育,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的能力,为便于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力学基础,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建筑力学课程。
2-2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
(1)打破以单纯传授力学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为“服务专业建设、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设计,淡化繁琐的公式推导与数学运算,突出工程应用性。
(2)将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构建七大模块。
(3)与施工企业密切合作,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力学问题,引入考证内容,进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4)把工程实例引入课堂,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穿插各个知识点,以各阶段的案例教学、项目实训来实现课程目标。
(5)以力学分析计算技能考核为核心,通过知识考核、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和态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必须的建筑力学基本知识和力学思维能力,能对一般工程构件作受力分析,能计算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掌握常见构件及结
构的内力计算,能准确地绘制内力图,具有对建筑原材料的测试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力学基础。
3-1知识目标: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力学分析及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知识及计算方法。
3-2能力目标:能进行静力平衡计算,能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计算,能进行简单结构的内力计算,能绘制简单结构内力图。
3-3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职业责任心和安全质量意识。
4、课程内容和要求
5、实施建议
5-1 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选用
教材:《建筑力学》,潘立本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了教材,教材充分体现工程适用和基础理论相结合的内容体系,按照认知规律兼顾工程实用的原则按排知识结构体系。
在具体内容上按照知识的连贯性兼顾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取舍。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建筑力学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2)参考资料选用
教辅:《建筑力学》,周国瑾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力学》,赵淑云、秦克丽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建筑力学辅导》,王长连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5-2教学方法手段
(1)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按照以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学生力学素质与能力培养与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不宜采用简单的“告知”形式,教师授课是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达到“认知”。
(2)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在讲解基本理论、解析基本问题时,采用边讲授、边演算、边板书的传统方法;对传统板书不易表达的问题,如各类结构,各种图表,工程实例图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例如参观典型的工程结构案例,参观结构实验室和结构试验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4)建立完善的辅导、答疑和质疑制度
通过实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之处,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5-3 考核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方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4 教学条件和环境
校内实践场所:建材实验室(材料的拉压实验等),结构试验室(梁的应力测定实验、弹性模量测定)。
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20,为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服务。
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课程资源开发有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视频、动画等。
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6其他说明
课程教学中要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聘请建筑企业及相关设计、咨询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教师定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