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古诗词鉴赏复习说课稿 +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三古诗词鉴赏复习说课稿 +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之一,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

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近些年的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一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但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薄弱点,因此,这次讲课我安排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考试说明的要求、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014年云南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也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5分。

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其考查的内容有:1、初步理解诗意、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及风格。

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我担任初三(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据两个学期来的多次考试和上周举行的月考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尤其是古诗词鉴赏部分,不能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

古诗词方面仅能达到的是背诵默写,对于赏析学生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按照古诗词鉴赏的要求做出正确地解答,得分率较低。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中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据此我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以标杆诗篇《天净沙.秋思》为经典题,从古诗词的意象,风格,主题,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地了解,通过类比拓展训练进行知识巩固。

三、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多角度鉴赏《天净沙.秋思》这首古曲,在教师指导下,归纳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用归纳出来的方法鉴赏其它古诗词。

学习重点:鉴赏《天净沙.秋思》这首古曲。

学习难点:归纳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四、说教法
1、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
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能力。

2、重视方法规律总结
古代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平时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

鉴赏古诗词而又重在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验感受,因此老师只有教给了学生一套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学生才会初步赏析诗歌。

3、使用多媒体,增大复习容量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能增大信息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也有利于激励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一节课上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古诗词赏析方法,并要做题进行强化训练,课堂容量势必增大。

而多媒体下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大容量,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耗时少,因此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做好笔记储备知识,为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所用。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揭题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之一,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由过去的2分增加到5分,大家想不想把这个部分的分数提高一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以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及大家即将面临的中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回答通过预习总结出来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教师精讲作铺垫。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目标,并找出行为动词及关键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什么?该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效果。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自学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天净沙秋思》这首古曲,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多角度鉴赏《天净沙秋思》这首古曲。

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说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反思:通过这首古曲,你学到了哪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点评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把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后在班上展示。

教师对学生展示中存在的不足作精讲。

3、以学定教精讲点拨
精讲预设:(板书)
意象是诗中注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画面。

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巧用修辞等。

“诗眼”即最能突出诗歌主旨的诗句。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看标题,明内容
二、通字词,晓诗意
三、找意象,品意境
四、抓诗眼,解情感
五、析手法,识特色
[设计意图]:为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小步走,快节奏”的宗旨,在自学指导中设计了四个小问题,并让学生围绕这四个小问题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对学生有可能理解不了的问题,教师作适当提示。

并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五)、类比训练《学业水平测试》75页8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用以上方法赏析这首古诗:这首诗通过_______ 手法,写了,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归纳出来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六)、拓展训练《学业水平测试》76页4题
请自选角度,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在中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归纳出来的方法,为以后做题提供依据。

(八)、板书设计(见精讲预设)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课所归纳出来的方法及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做好笔记储备知
识,为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所用。

(九)、布置下节预习
《完成学业水平测试》74—75页4、5、7、8题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七、教后反思
优点:
1、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所设置的自学指导和反思总结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空间,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2、教师精讲点拨适时到位,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一些难点问题已让学生在预习时讨论过,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故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

2、由于自己心理素质差,担心时间不够,诗歌也没让学生朗读,造成课堂前紧后松。

努力方向:今后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

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

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理由是什么?
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哀”,“闲”,“死”,“踯蹰”均可。

如“闲”字: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你选取一联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战争场面,并写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答案】
1.①示例: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②示例: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作者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
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的画面: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

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表达了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情感。

2.本诗“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

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A项,是思念亲人;B项,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C项,借秋风,秋雨的气势,流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焦灼心情;D项,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故选D。

4.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

为无求。

得无忧。

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

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
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

望南州。

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

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
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

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

《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

《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

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

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

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

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由《江城子》“试登楼。

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

《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辗”是“轧”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辗”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
凉。

6.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的前两句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舞”字化静为动,描绘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情景,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B.“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本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

“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所以“现实美好生活”说法不妥。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冰塞川雪满山
2.示例一: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

【甲】中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信心。

【乙】诗句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示例二:两首诗都运用用典的手法。

【甲】中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乙】诗句”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语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尽管知道前路障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

语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从中可以看出,两句诗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

据此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
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
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
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王冕的《白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元稹的《菊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D错误,引用东晋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并不能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本道题是语言运用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两个物中任何一个物的特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可以。

如,藤:藤的柔美,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大树的巍峨遒劲。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