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昔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辩论,提到了一些各自的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根据上述文字,推测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
5、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6、朱子说“朱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7、“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
”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8、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
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9、右图是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
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
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
D、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10、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
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
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11、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
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1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13、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14、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5、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17、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8、欧·亨利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
与其流派一致的文学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唐璜》
C、《等待戈多》
D、《西风颂》
19、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
”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
B、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C、改革力量弱小
D、改革派手中没有实权
20、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
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众治”取代“独治”
D、“存天理,灭人欲”
21、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孙中山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2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23、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2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5、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
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A、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B、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C、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既然人生而自由,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
——卢梭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
——康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4分)
(3)据材料三,以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为例,说明18世纪在对人文精神的探讨上有了怎样的发展。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
(4分)
27、(15 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表格的空白部分。
(4分)
材料二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
……在官僚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述当时我国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2分)
(3)依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
(4分)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3分)
28、(15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
系列节目。
《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
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3分)
(2)围绕上述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突出贡献有哪些?分别产生了什么
影
响?(6分)
(3)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中,以上仁人志士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