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
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
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四、血液的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
2、运输营养;
3、运输代谢产物;
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二、动脉血压
(一)概念: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收缩射血;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弹性。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V):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HR):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R):主要影响舒张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主要影响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三、影响静脉回流因素
1、心肌收缩力量;
2、呼吸运动;
3、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窦性心动徐缓
1、概念:由训练而引起的安静心率减慢现象。
2、原因:迷走神经作用相对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对减弱的结果。
3、特点: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
(二)运动性低血压
长期耐力训练可出现安静时血压减低的现象。
一般收缩压可降到11.3~14.0kPa(85~105mmHg),舒张压可降到5.3~8.0kPa(40~60mmHg),脉压不变或加大。
(三)运动性心脏增大
1、特点: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
2、原因:对抗超负荷刺激的一种生物学适应,即蛋白质合成大于分解。
3、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适应,(1)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以心肌增厚为主;(2)耐力性运动以心室容积增大为主。
(四)心血管机能改善
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恢复快、机能反应小。
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运动员心力贮备大。
三)训练对呼吸的影响
1、肺通气效率提高;
2、最大通气量增加;
3、氧通气当量下降,氧的摄取效率高。
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的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基础代谢: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常以kJ/m2·h 来表示。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一)运动时的供能物质
ATP、CP、糖、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A TP是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
(二)人体运动的供能形式
1、磷酸原系统,又称A TP-CP系统。
CP+ADP→ATP+C
2、糖酵解供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
糖原+ADP+Pi→乳酸+ATP
3、氧化供能系统,又称为有氧供能系统。
糖类(或脂肪)+O2→CO 2+H2 O+A TP
能源系统与运动能力
1、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单一能源系统的供能。
(1)速度性项目:磷酸原系统为主;
(2)长时间耐力性项目:以氧化能系统为主;
(3)速度—耐力性项目: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
2、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min 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继续延长,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当运动达30min 左右时,脂肪的输出功率达最大。
在运动持续30min 以上的耐力项目中。
蛋白质方参与供能。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1)甲状腺激素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
(2)生理剂量甲状腺素对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出现负氮平衡。
(3)提高能量代谢水平,增加组织耗氧量和产热量。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婴儿脑和长骨的生长和发育。
若先天性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脉压增大。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作用:
(1)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2)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能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
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极点
(一)概念:在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
(二)原因: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
五、第二次呼吸
(一)概念:“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躯体性和植物性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得到恢复,机体不良的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的现象。
(二)原因:1、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2、“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减慢,需氧量减少。
(三)意义: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人体机能活动开始进入到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疲劳产生的机理
(一)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能源物质耗竭造成的。
(二)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大量堆积造成的。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血液中PH 值下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破坏以及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造成的。
(四)保护抑制性学说:认为疲劳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
(五)突变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展一般是在能量消耗及兴奋性衰减过程中,为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存在的一个运动能力急剧下降阶段。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由基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功能下降。
判断疲劳的方法
(一)骨骼肌疲劳测定
1、肌肉力量:(1)握力及背肌力;(2)呼吸肌力量。
2、肌肉硬度:疲劳时肌肉硬度增加。
3、肌电图:
积分肌电图下降,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延长等现象。
(二)心血管疲劳测定
1、血压体位反射:血压体位反射是反映植物性神经调节能力的指标。
2、心率:(1)基础心率;(2)运动中心率;(3)恢复期心率。
3、心电图:运动疲劳时心电图的S—T 段下移、T波下降或倒置,常出现肌电干扰。
(三)感官及神经系统疲劳测定
1、皮肤空间阈;
2、闪光频率融合阈;
3、反应时;
4、脑电图。
(四)主观感觉判断(RPE)
(五)教育学观察
恢复过程的阶段划分
(一)运动时恢复阶段: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机能下降。
(二)运动后恢复阶段: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明显占优势,机能回升。
能
(三)超量恢复阶段:运动时消耗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
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一)活动性手段
1、整理活动;
2、积极性休息。
(二)营养性手段:安排合理的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恢复。
(三)睡眠:睡眠时机体能量消耗较少,代谢活动以合成代谢为主。
(四)中医药手段
(五)物理手段: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气功、洗浴等医学和物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