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二次
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B. 细胞分化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C.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D. 已经分化的细胞全部能进一步分化
2.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必定为植物细胞
①含中心体的细胞必定为动物细胞
①同一动物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含量可能不同
①植物细胞必定含叶绿体
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3. 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大分子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 淀粉、糖原、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
C. 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组成
D. 生物大分子都可以为生命活动供能
4.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①、①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①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D.图中的A结构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5. 下例关于细胞“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一定为植物细胞
B.含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为动物细胞
C.绿色植物细胞内一定含叶绿体
D.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可。

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①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①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A. a、b
B. c、d
C. b、c
D. b、d
8. 某个鼠群有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在胚胎时期就使个体死亡),该鼠群的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

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①黄色长尾①灰色短尾①
灰色长尾=4①2①2①1。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均为YyDd
B.F1中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
C.F1中的纯合子在胚胎时期均死亡
D.F1中黄色长尾和灰色短尾的基因型分别是Yydd和yyDd
9. 人体红细胞浸在Y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吸水胀破,浸在Z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失水收缩。

己知人体红细胞内的溶液浓度为X,则X、Y、Z的关系为
A. Z>X>Y
B. Y>X>Z
C. X>Z>Y
D. X>Y>Z
10. 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①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①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①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11. 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常用药,该物质在人体内转化成NO,NO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导致该酶活性增强、催化产物cGMP增多,最终引起心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从而达
到快速缓解病症的目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O进入心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消耗ATP
B.人体长期缺铁会降低硝酸甘油的药效
C.cGMP生成量随NO浓度升高而持续升高
D.NO与鸟苷酸环化酶的Fe2+结合可能使该酶的结构发生改变
12. 某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果肉有黄色和白色两种类型,黄色(A)对白色(a)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此基因。

已知白色基因会使花粉致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黄色,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B. 黄色雌株与白色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C. 白色性状只出现在雄株,雌株不可能出现
D. 黄色雌株与黄色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白色雄株
13. 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 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4. 科学家在探索基因踪迹的历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B. 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构建了其物理模型,后又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C. 赫尔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萨顿研究蝗虫的有丝分裂过程,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5. 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A.不产生CO2
B.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线粒体内进行
D.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图①~①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为小麦与杂草
B. ①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 ①为大豆与根瘤菌
D. ①为细菌与噬菌体
17. 某种鼠毛色的黄色与灰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让雌雄黄鼠相互交配,F1中黄鼠与灰鼠的比例总为2①1,且F1中黄鼠既有雌性又有雄性,而灰鼠只有雄性个体。

下列有关该现象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致死
B.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 B X B的个体致死
C.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 B X b的个体致死
D.B、b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上,基因型为X B X B的个体致死
18. 下列关于一些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腌制泡菜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B. 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产生的蛋白酶
C. 制作果酒利用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D. 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
19.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B.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直接证明了演绎推理正确性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20. 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用类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

PNA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并结合DNA或RNA,形成更稳定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广泛用于遗传病检测的分子杂交、抗癌等的研究和应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肽核酸(PNA)含有的碱基种类不同,碱基的排列顺序也不同
B.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
C.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D.PNA用于抗癌时,在癌细胞中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与表达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

下图表示三种植物激素及2,4-D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①①①表示植物激素。

(1)激素①①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2,4-D这样,由人工合成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激素①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促进细胞的分裂,其中前者促进___________的分裂,后者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农业生产中,农民通过将芫荽(香菜)的种子放在流动的河流或深井中进行浸泡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这种做法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赤霉素或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

(3)高浓度的①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合成,但当该激素合成过多时,又会抑制激素①的合成,这种调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研究表明,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例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

(3)图丙中①→①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图乙中G→H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大豆田土壤中生物种类众多,大豆与其根部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_____;研究大豆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和_____。

(2)该生物群落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直接决定的;据图可知,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其原因是_____。

(3)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①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填“大”或“小”)。

24.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生理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其中abcd表示不同的调节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下丘脑可产生_______________(至少填2项)等信息分子,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调节机体稳态。

(2)受到热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感受器兴奋,在________产生热觉。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______________。

下丘脑通过垂体作用于腺体A分泌相应的激素,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血糖浓度过高,则d过程的调节引起胰岛细胞释放_______(激素名称),该激素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4)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__。

该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和分级调节的特点。

25.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二倍体,18条染色体)中提取的,假设黄花蒿的茎秆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

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组:P白秆×红秆→F1粉秆→F2红杆:粉秆:白秆=1:2:1
第二组:P白秆×红秆→F1粉秆→ F2红杆:粉秆:白秆=3:6:7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二组F1中粉秆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若第二组F1粉杆进行交,则F2中红秆:粉秆:白杆= __________________。

(2)让第二组F2中粉杆个体自交,后代仍为粉秆个体比例占______________。

(3)若BB和Bb的修饰作用相同,且都会使红色素完全消失,第一组F1全为白秆,F2中红秆:白秆=1:3,第二组中若白秆亲本与第一组中不同,F1也全部表现为白秆,那么F1自交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黄花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黄花蒿正在有丝
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

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倍体黄花蒿与野生型黄花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C
5. D
6. C
7. D
8. C
9. A
10. C
11. C
12. B
13. B
14. D
15. A
16. BCD
17. BD
18. ABC
19. AC
20. BCD
21.
(1).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
(2).植物生长调节剂
(3).细胞分裂素
(4).细胞核
(5).脱落酸
(6).乙烯
(7).(负)反馈
(8).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22.
(1).(第一)极体
(2).基因突变
(3).AB
(4).①①
(5).BC
(6).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

23.
(1).互利共生
(2).记名计算法
(3).目测估计法
(4).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株冠形成易躲避天敌,食物增多
(6).大
24.
(1).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2).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几乎全身细胞
(5).胰岛素
(6).摄取、利用、储存
(7).下丘脑
(8).负反馈
25. (1)AABb、AaBb 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