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

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

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

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

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

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通过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文章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虽然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但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5.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

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

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
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

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

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

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

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

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7. “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
①盛情邀请()
②盛况空前()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8. 结合解释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不同于平常的乐曲,形容不同一般,很好()
②还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指保留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精髓。

)()
9. 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 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 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 本文的写法是“以虚写实”,与《苏州园林》写法相同。

10. 本文中没有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议论
C. 说明
D. 抒情
11. 第③段中不能表现贾文斌老人盼望亲人时激动心情的词语是()
A. 紧紧地
B. 抓住
C. 颤巍巍
D. 黯然的
12. 第③段中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13. 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相呼应的句子?按照原文将句子抄写下来。

14. 作者来台北干什么?
15. 听到《卖苗郎》《寻儿记》让观众们想到了什么?
16.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文中通过描写了人们在看戏时“大哭失声几回”,表现出剧情勾起了人们人生际遇中最让人伤心的记忆。

B. 文章中写当地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就是因为戏很好看,大家都没有看过。

C. 文中通过描写台下观众的表情,表现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一道海峡不可能切断这血脉深情。

D. 文章中多次写到下雨,更突出表现了即使下雨也不能阻挡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

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

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宪宗不悦。

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

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

”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

为河南经略使。

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

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

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

”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

”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宪宗崩,世祖即位。

中统元年,拜燕京宣慰使。

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

二年,始制太庙雅乐。

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在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

璧曰:“太庙雅乐,大飨用之,圣上所以昭孝报本也,岂可系及无辜,而废雅乐之成哉!”奏请原之。

高丽王禃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还,改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平壤。

时衍已死,璧与王议曰:“高丽迁居江华岛有年矣,外虽卑辞臣贡,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

今衍虽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归,使复国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

”因遣使以闻,帝从之。

十三年,卒,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赠大司徒,谥忠亮。

(节选自《元史•赵璧传》)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
B. 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
C. 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
D. 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住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秀才,优秀人才统称。

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C. 乐,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乐舞。

历代皇室均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功德。

D.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璧名声远扬,世祖宠爱有加。

世祖为亲王时,召见有声名的赵盟璧,称呼他为秀才而不叫其名,赐仆役,发薪水,还让王后亲自做衣赐给他,十分宠爱。

B. 赵璧一身正气,忠肝义胆。

宪宗即位,问之以政,他建议先杀了身边侍从中那些最坏的人。

对牙老瓦赤请示是否更换官印,他厉声质问并夺下掷之于地。

C. 赵璧善于理政,决绝果断。

他担任南河经略史时,区内贪委残暴、荒淫无耻的刘万户的党羽董主薄仗势欺人、为非作罗。

赵壁查清他的罪责,立即把他处死。

D. 赵璧光明磊落,心性温厚。

中统二年,因通晓音乐被选为制定雅乐的两位乐工因受制造伪钞案牵连,被关入狱,赵璧以不能连累无辜上奏,请求赦免了他们。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董主薄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

(2)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①樽罍: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2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22.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给予了批评:_______,_______。

(2)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长亭送别》的《滚绣球》用拟人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评价的句子有: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4.阅读下面文字,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80字。

杨绛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年,重温她的文字,仍觉韵致淡雅,饶有滋味。

为纪念先生,光明中学校园书吧征订了一批杨绛先生作品,现向同学们征集杨绛作品推荐语,用来制作宣传海报,立于书吧门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5.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公司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说的原话,因缺乏逻辑和条理,董事长很不满意。

要求新任秘书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下结论”“述原因”和“提建议”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一遍。

现在,假如你是这位董事长的秘书。

你将会怎样重新进行汇报?
董事长,刚刚杨总来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

明天下午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

张总说他时间充裕,晚些开会也没有关系。

可是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

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

我建议,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上午10点,您看行吗?
四、写作(60分)
26.作文
日月如梭,流年似水。

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米的无限憧憬,走进80中学的校园,步入自己三年的高中生涯。

然而,面对着高一的新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
请用你的笔记录下自己在高一的点滴生活,表达自己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等的感悟或理解。

要求:选取典型事件,描写要有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也是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的考查。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和“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错,许由不是正面事例,且他“自限于深山之中”,不是入世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