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御外侮并非刺用兵——解读《秦风·无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结御外侮并非刺用兵——解读《秦风无衣》
王林飞
【摘要】从民俗历史、思想内容、与<诗经>其他战争诗的比较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秦风·无衣>的主旨并不是刺用兵,而是表现了泰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发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证.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1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秦风;无衣;爱国主义
【作者】王林飞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2
Abstract:From the folk custom history,the thought content,and the“Book of Songs”War Poems of the other three aspects can be seen,the subject of“Qin Feng?Wu Y i”is not ironic use of troops,but displayed the style s of high morale and optimism which the Qin Army-civilian mutual assistance in resistingforeign aggression,and its unique style of vigorous and hearty spirit of patriotism is a reflectionof the Qin.We should carry forward spirit
of patriotism displayed in protecting our homes and defending our country,as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s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Qin Feng; Wu Y i; Patriotism
《诗经》中的《秦风》共十首,其风格在《国风》里独树一帜。
秦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奇异的民族特性,使得《秦风》既有慷慨激昂之唱,又有婉转缠绵之叹,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存。
《无衣》是其中第八首,诗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对其解读历来有不同看法。
序云:《无衣》,刺用兵也。
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郑玄认为是刺康公,孔颖达秉承疏不破注的原则,引《左传》记录康公在位时的三次征战以证其好攻战。
[1](P430-431)三人要点为:《无衣》的主旨是刺用兵,具体来说是指责秦康公好战,故此诗写作时间是秦康公在位时。
这种解读代表汉儒的看法。
自宋以来,疑序者渐多,对《无衣》的看法摆脱了毛序的阴影。
朱熹说:“序意与诗情不协,说己见本篇矣。
”[2](P378)清人李光地认为序作纯属主观臆断,他说:“晋文公定王室之后,每会秦亦与焉。
故有王于兴师之言。
序以为康公者,盖因次于《黄鸟》,则穆公死矣。
然《黄鸟》作于君子,此则国中之言。
诗之次序往往如此,序以《晨风》与此皆为康公在位之诗。
故又以下篇《渭阳》为追作,皆臆说
也。
”[3](P47)这些看法体现了求实创新的精神。
正确解读《无衣》,深入发掘其蕴涵的文学意味,明晰秦国的崛起历史和原因,在当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本文认为《无衣》不是刺用兵,也不是指责秦君好攻战。
反映的是秦国军民披坚执锐、一致对外的精神。
这可从秦人的地理民俗和秦风的风格特征等来说明。
《秦风》以慷慨激昂著称。
《无衣》昂扬的气势,雄壮的风采,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这源于秦国的历史、风俗、地理等原因。
西戎诸族游牧狩猎,惯于骑射。
《说文解字》云:“戎,兵也,从戈从
甲。
”[4](P266)“狄,赤狄,本犬种。
”[4](P205)揭示了戎狄长于战斗、善于狩猎的特征。
秦人与戎族有血统关系。
据《秦本纪》记述,秦人首领大骆的妻子是戎族首领申侯之女,秦人另一首领中,其母为戎族中的骊山支系;而周孝王时周室无力对抗戎族,以致不敢废“申侯之女子为骆者”。
应当说,秦国与戎族通婚,有政治联姻的性质。
秦作为新生小国,实力尚弱,击败戎族,不是轻而易举的。
联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有利于稳定国内局势,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这也必然引起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秦族居于西地,与戎狄杂居,受其影响,有追畜逐草,射禽猎兽的习俗,同时又面临戎狄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周孝王时,周室衰势已现,幽王亡于戎狄。
平王虽赐周地于秦,但秦人要想立足西陲,真正成为“岐以西之地”的主人,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地同戎狄以及其他割据势力作斗争。
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秦人成长为刚健习武的民族。
《无衣》正体现了秦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
这从《秦风》其他诗也可以见到。
《小戎》:“小戎收,五梁车舟。
游环胁驱,阴革引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
”描写了兵车;“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骝是中,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
”刻画了战马;“驷孔群,矛鋈镦。
蒙伐有苑,虎镂膺。
交二弓,竹闭绲滕。
”铺述了兵器。
故而《诗序》不得不说:“《小戎》,美襄公也。
备其兵甲,以讨西戎。
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
”[1](P414)妇人支持丈夫参军作战,说明秦人已具有深厚的尚武精神。
这对秦风慷慨激昂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班固论述了戎狄尚武习俗对《秦风》的影响。
《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
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
以射猎为先。
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及《车辚》、《四载》、《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5](P1644)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结尾赞云: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5](P2998-2999)这两段话内容相近,道出了地理民俗是形成秦声慷慨的重要原因。
朱熹《诗集传》亦说:“秦俗强悍,乐於战斗。
”[6](P90)又说:“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
”[6](P91)班固熟悉《诗经》,亦有师承,但他不取毛序说法。
而至宋代,才有类
似看法。
《秦风》因其迥异的特点在诸侯国比较有名,广为流传。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载:吴公子札适鲁,请求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
当演唱秦风时,他说:“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7](P1163)夏就是大之意。
赵国蔺相如“请”秦王为秦声。
魏晋时期,曹植《赠丁翼》诗云:“秦筝发西气”,[8](P141)又《箜篌引》言:“秦筝何慷慨。
”[8](P459)嵇康作《声无哀乐论》说:“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
”[9](P214)证明秦声慷慨,无骄奢淫逸之意,无萎靡浮躁之气,并非虚言。
亦可
见其传播久远。
时至今日,仍可从秦腔中窥其踪迹。
从历史原因和民俗地理了解秦风产生的大背景后,再来分析《无衣》,有助于把握《无衣》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关于《无衣》的创作时间,历来解说纷纭。
关键在于对“王于兴师”中“王”字的
理解。
“王”应当指指周王,即周天子。
由于秦族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戎狄群族的夹杂包围中,秦人建国过程异常艰难。
在战
争与和平中,秦国兼具有“勤王”的行动。
秦仲三年,周厉王昏庸无道,西戎叛乱,消灭秦人先祖所在部落犬丘大骆族,并占领了秦族祖居之地。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
大夫,诛西戎。
西戎杀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
周
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10](P178)
秦庄公身负国仇家恨,奉周宣王之命伐戎,取胜后被封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0年,西戎犬戎又起兵叛乱,与申侯联合伐周,杀幽王于郦山下。
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幽王太子继位,是为平王。
在这一事件中,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
地。
”[10](P179)
周平王迁都,实为仓惶出逃,秦襄公奉命派兵护送。
事后,被赐侯封地,秦国由附庸变为正式的诸侯国,可以“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这提高了秦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秦国第三次勤王发生在秦穆公时期。
叔带叛乱,攻伐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避难。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
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
带。
”[10](P190)秦穆公奉王命率领秦军会同晋文公镇压叛乱,迎接襄王归位。
从上述事例可知,若将“王”理解为周天子,是合理有据的。
秦首领成为大夫、诸侯,不是靠同室宗亲的关系,而是用血汗拼打出来的。
秦与戎狄的斗争,既是为了维持自
身生存的需要,又是为了承担护卫王室的责任。
宋人谢枋得说:《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其心忠而诚;其气刚而大;其词壮而直[11](P244)谢氏认为此诗,毅然以匡扶天下大义为己任,充满着忠诚之心,洋溢着刚大之气,词风雄壮,用语直接。
就这个角度而言,指责秦君好战是不准确的,有失公允的。
分析此诗,还需需注意“同仇”一词,毛传云:仇,匹也。
郑笺云:怨耦曰仇。
[1](P431)仇,当作“仇敌”解。
“同仇”是战争前动员之话语,让秦国人民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面对共同的敌人,应共赴疆场,奋勇抗敌。
这样有利于稳定人心、统一思想,在心理上树立战胜强敌的勇气。
后面“偕作”是统一行动,“偕行”是共赴战场。
从“心动”到“行动”前后连贯,气势如虹。
《无衣》诗一共三章,每章五句,仅改动少数文字,但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而是以
重叠之结构,复沓之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奔赴前线的高昂士气。
秦国将士互相召唤,召之即来;互相鼓励,来之即战;不怕牺牲,同仇敌忾。
这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堪为秦
军的军歌。
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崇高无私、舍生忘死的品质,一往无前、战胜强敌的气概。
明人许天赠《诗经正义》指出:秦人屡推其相结之,故惟欲同心于王事而己。
三章一
意言结恩爱于平日,正欲共患难于临时也。
各章无分文意,自相照应。
兴师泛说乃未然,事不必指复仇。
言同仇,谓以敌为仇,同力以赴之也。
偕作,谓相与奋发振励,以期
于克敌也。
偕行,谓与子偕往以从王之事也。
一则见其有徇王之义,一则见其有相死
之勇。
[12](P421-422)
诗歌音节短促又回环往复,声调激昂却跌宕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秦军慷慨从军、协同
作战的情景。
令人眼前浮起秦陵兵马俑刚毅威武的军姿,整齐雄壮的阵容。
对于此诗的写作手法,清人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说:起笔奇崛,意在笔先,二句如一句。
收笔雄劲,辞以气行,三句如一句。
实则上呼下应,五句一气卷舒也。
三百篇中仅见。
[13](P20)“袍泽”喻军中战友之情,源于此诗。
将《无衣》与《诗经》其他描述战争类诗对比,也可见《无衣》的主旨和风格都不
是“刺用兵”。
先看《秦风》中其他诗歌。
《秦风》描述秦人尚武精神,除《无衣》和《小戎》外,还有《车邻》《驷》《黄鸟》等诗。
序云:《车邻》,美秦仲也。
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1](P408)《驷》,美襄公也。
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
之乐焉。
[1](P411)秦仲时期,秦人拥有车马礼乐,这是对周朝文化的接受的表现。
《驷》全诗云:
驷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一类为反战诗歌。
不仅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
如《小雅·采薇》:“王事靡,不遑启处。
”《唐风·鸨羽》:“王事靡,不能艺稷黍。
”《小雅·北山》:“王事靡,忧我父
母。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作。
表达了诗人对侵犯者的愤怒,对久戍不归、征战不休的厌倦,对自身处境的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了士卒的厌战情绪。
《王风·君子于役》揭露征役不息给民众带来无限痛苦。
《小雅·何草不黄》是征夫诉说行役在外的悲愤和愁怨。
在《无衣》一诗中,没有或很难看出征夫思乡之怨愤,思妇怀人之哀伤,也无从读出怨愤与厌倦之情。
显然,《无衣》表现的是守土抗战、同生共死的精神。
明代万时华
在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车酋车鸾镳,载猃歇骄。
描绘了秦人好田猎和习骑射的场面,再现了射猎这高超的技艺,勇敢的精神,从容的态度。
而田猎和骑射是正保持高效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秦人尚武精神和居安思危的体现。
关于《黄鸟》一诗的主旨,通常认为是秦人怀念三良,谴责以人殉葬的制度。
然而陪“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人唯独哀悼三良,固然是控诉可恶的殉葬制度,但最主要的恐怕是秦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尚武意识和崇拜英杰,已经深入秦国民众之心。
这
种潜质与抵抗外敌的爱国热情结合起来,形成《无衣》一诗刚直矫健的风格。
其次,《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正面歌颂战争。
从正面
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
以严整的军威、浩荡的声势来表现出征的自豪和乐观。
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和《采芑》等,主要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等,也表现了秦国人民共御外侮的精神面貌。
《诗经》中这类正
面歌颂战争的诗,不写战斗场面,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震慑,实际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现。
《诗经偶笺》中分析此诗:岐丰,周故地,文武成康膏泽弘深。
东迁而后,共主赘旒。
玩王于兴师一语。
闾井小民,一衣袂相结约,遂欲拱神京,戴天子。
同仇两字,明明捐私怨,徇公愤。
赢粮跃马之气,目眦可裂,心血可沥。
今读其诗,开口岂曰
无衣,岂惟意气慷慷。
且其音节壮厉雄爽,真有岳将军直捣黄龙之概。
并引用钟惺之
语,指出此诗“要写出壮狠亲昵之象”。
[14](P183)指出秦军作战乃是是“捐私怨,徇公愤”,目的是“拱神京,戴天子”。
而用如此豪迈气势的诗歌来“刺用兵”,恐怕不妥。
王先谦认为,毛谓诗之篇第,以世为次,此在穆公后,宜为刺康公诗,其实世次之说,出毛武断。
而且“审度此诗词气又非刺诗”,[15](P538)毛序武断的做法,不足为训。
《无衣》一诗见证了秦国的发展和崛起。
明人戴君恩言:有此死士,秦安得不霸。
少年行出塞曲,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
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16](P214)他认为《无衣》诗已可见秦人有囊括宇宙之志,并吞八荒之心。
高亨说:“这是秦国劳动人民的参军歌。
”[17](P173)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读《无衣》一诗,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团结互助、共同御侮的爱国精神,保家卫国、争取和平的壮志理想,油然而生。
不甘守旧,不图苟安,踊跃从军,开拓进取,秦人担负起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可谓由来有渐矣。
当今,弘扬爱国精神,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敌入侵,军民责无旁贷。
【相关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中下册·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宋]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清]李光地.诗所八卷[C].四库全书第8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
[4][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5.
[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宋]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7]杨伯峻.春秋左传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魏]曹植,赵幼文点校.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魏]嵇康,戴明阳点校.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宋]谢枋得撰,[清]吴长元重辑.诗传注疏三卷[A].续修四库全书第5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明]许天赠.诗经正义二十七卷[A].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6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5.
[13]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4][明]万时华.诗经偶笺十三卷[M].续修四库全书第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5]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A].续修四库全书第7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明]戴君恩原本,[清]陈继揆补辑.读风臆补十五卷[A].续修四库全书第5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