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梁荣;梁芳;生书萌;霍清萍
【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缺血
性脑血管病患者共510例,来自2014年1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2例,年龄35~86岁;女328例,年龄36~86岁.取其双侧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平均值,分为baPWV正常组(baPWV <1400 cm/s,n=138)和异常组(baPWV≥1400 cm/s,n=372).分析其与缺血性脑
血管病患者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Ins0min),血肌酐(Cr)、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aPWV异常组与正常组在年龄、SBP、DBP、PP、TC、LDL、FBG、
2hP-BG、HbA1c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患病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144)、SBP((OR)=10.057)、DBP((OR)=2.849)、PP((OR)=7.772)、
HbA1c((OR)=2.172)、高血压病史((OR)=10.355)、糖尿病史((OR)=2.224)、颈
动脉斑块((OR)=1.650)是影响baPWV增快的危险因素;对以上有意义的变量进行
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3.638)、SBP((OR)=2.885)、高血压病史((OR)=3.582)是ba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aPWV与年龄、收缩压、高
血压病史密切相关.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僵硬度,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baPWV对临床上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6(013)029
【总页数】5页(P103-106,148)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作者】梁荣;梁芳;生书萌;霍清萍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233;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120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2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且常常合并人体其他部位血管的动脉硬化改变,而不仅仅存在于脑血管中。
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评测动脉僵硬度的经典方法,被公认为评价大动脉僵硬程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1]。
欧洲高血压心脏病协会推荐测量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 pulse wave velority,cf-PWV)反映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aortic pulse wave velority,aPWV)作为大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2]。
在实际应用中,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rity,baPWV)操作简单、方便,且与aPWV
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大样本研究。
本研究通过探讨baPWV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评价动脉硬化程度、改善血管僵硬度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缺血性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510例,其中男182例,年龄35~86岁;女328例,年龄36~86岁。
纳入标准:经头颅MRI、头颅血管MRA检查,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所选患者伴或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性疾病。
排除标准: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及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结缔组织疾病、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血液病、大动脉炎等其他外周血管疾病、严重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等人群。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两名固定且专业的检查员按照操作规程,采
用日本欧姆龙Colin公司生产BP-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双侧baPWV
测定。
取其左、右两侧baPWV的平均值,评价其动脉僵硬度。
动脉僵硬度评价标准采用国内外共识标准[4]:正常参考范围为baPWV<1400 cm/s;
baPWV≥1400 cm/s提示动脉僵硬度增加。
血压以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报告中上
肢血压较高的一组为准并计算脉压(pulse pressure,PP),PP=收缩压-舒张压。
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k 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为高血压;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为正常血压高值。
同时记录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
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
岛素(Ins0min)、血肌酐(Cr)、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纤
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
1.2.2 分组及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按baPWV分为两组:baPWV正常组(baPWV
<1400 cm/s)138例,为动脉弹性正常者;baPWV异常组(baPWV≥1400
cm/s)372例,为合并动脉弹性减退,僵硬度增加者。
回顾性分析baPWV与年龄、性别、BMI、FBG、2hPBG、HbA1c、Ins0min、TC、TG、HDL、LDL、Cr、UA、Hcy、D-二聚体、FIB、hs-CRP、SBP、DBP、PP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baPWV增快的因素,用值估计相对危险度。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比较
对baPWV正常组及异常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两组年龄、SBP、DBP、PP、TC、LDL、FBG、2hPBG、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aPWV增快可能与上述指标异常有关。
见表1~3。
对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糖
尿病史、颈动脉斑块患病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病史与baPWV增快有关,性别差异对于baPWV 无明显影响(P>0.05)。
见表4。
2.2 危险因素分析
对以上考虑可能影响baPWV增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模型1:对年龄和性别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调整年龄和性别,以BMI、SBP、DBP、PP、TC、TG、HDL、LDL、FBG、2hPBG、HbA1c、Ins0min、Cr、UA、Hcy、D-二
聚体、FIB、hs-CRP、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史为自变量,baPWV
均值是否增快(0=否,1=是)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SBP、DBP、PP、HbA1c、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是引起baPWV增快的危险因素;模型3:对模型2中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高血压病史是影响baPWV增快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5。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早期检测动脉功能是评估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的重要措施[5-6]。
脉搏波传导速度是一种通过检测脉搏波在动脉壁上的传播速度来评估大血管僵硬度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动脉硬化,传导速度越快,动脉弹性越低,僵硬度越明显[7]。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WV不仅与动脉
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可用于判断干预的疗效[8-9]。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测
定操作简便、无创、能良好地反映大动脉血管僵硬程度。
夏晖等[10]对1014
例体检人群baPWV相关分析表明,体检人群中baPWV异常率为57%,动脉硬
化潜在风险普遍存在;baPWV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高度相关,在健康体检中可对防治动脉硬化疾病起到警示作用。
卢玉润等[11]研究发现,baPWV中、重度异常在高血压患病人群中检出率为68.7%,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对照组(P<0.05)。
baPWV测量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人群的动脉血管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病变[12]。
黄雯等[13]分析认为,高血压病史、SBP、LDL、FBG是老年高血压患者ba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可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baPWV的关系,包括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UA、Hcy、血凝状态、hs-CRP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等。
结果表明,510例患者当中,baPWV异常者占总体72.94%,年龄、SBP、DBP、PP、TC、LDL、FBG、2hPBG、HbA1c及高血压病史、糖尿
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对baPWV异常均有影响。
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SBP、DBP、PP、HbA1c、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斑块是引起baPWV增快的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表明,年龄、SBP、高血压病史是ba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说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对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均有影响。
除上述因素外,吸烟、女性、BMI
异常、心率、UA、尿微量白蛋白亦是影响baPWV的危险因素[14-15]。
本研
究未纳入吸烟饮酒史、心率等因素,未得出类似结论。
此外,本研究baPWV异常组TC与LDL比较均低于正常组(P<0.05),这可能与患者既往长期服用降脂药物控制血脂在较低水平有关。
对于baPWV异常的危害性,近年研究认为,baPWV增快已成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风险,baPWV异常加之高血压病患者未合理控制血压,会大大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16-17]。
秦琳等[18]研究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僵硬度与脑白质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密切相关,年龄和baPW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baPWV对预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评
估价值并不亚于脑卒中分型[19],且可以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功能
预后[20]。
综上所述,baPWV可以反映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其增快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适用于早期血管硬化的筛查,有助于检出危险人群,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合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对于延缓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baPWV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未纳入经系统治疗各项指标控制良好的baPWV数值,样本量较少,对于评估患者心脑血管意外
风险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参考价值还需做进一步病例对照研究。
【相关文献】
[1]Koivistoinen T,Virtanen M,Hutri-Kahonen N,et al.Arterial pulse wave velocity in relation to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brachial flow-mediated dil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distensibility: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 and the health 2000 survey[J].Atherosclerosis,2012,220(2):387-393.
[2]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 guidelines for the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JHypertens,2007,25(6):1105-1187.
[3]吴长鸿,刘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6-381.
[4]Segers P,Kips J,Trachet B,et al.Limitations and pitfalls ofnon-invasivemeasurementofarterialpressurewave reflections and pulsewave velocity
[J].Artery Research,2009,3(2):79-88.
[5]王艳玲,李学华,米玉霞,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7(8):104-105.
[6]陈大伟,张婧,靳英,等.应用脉搏波速度和血管年龄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1-73.
[7]胡大一,向小平.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的临床应用——大动脉僵硬度(弹性)和功能检查[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2):81-82.
[8]Lim HE,Park CG,Shin SH,et al.Aortic pulsewave velocity as an independent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Blood Press,2004,13(6):369. [9]王显,赵建功,胡大一.中国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动脉硬化的参数及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03-306.
[10]夏晖,李春燕,温淑娴,等.1014例体检人群baPWV结果及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03-904.
[11]卢玉润,李英,洪大情.臂踝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在高血压人群中评估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22-724.
[12]林铮,王振华,吴玉塘.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1):1149-1152.
[13]黄雯,张继惠,王建文.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1):1151-1152.
[14]李时双.体检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特征分析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的研究[D].
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1-39.
[15]邓笑伟,刘妍,朱峰,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6):827-829.
[16]汤中敏,胡世红,张林潮,等.臂踝脉搏波速度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程度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B):4055-4057.
[17]Song Y,Xu B,Xu R,et al.Independent and joint effect of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incident strok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J].Hypertension,2016,68(1):46-53.
[18]秦琳,周其达,邹锡良,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僵硬度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2):103-106.
[19]Kim J,Song TJ,Kim EH,et al.Brachial-ankle pulsewave velocity forpredicting functionaloutcomeinacutestroke[J]. Stroke,2014,45(8):2305-2310.
[20]Lee YB,Park JH,Kim E,etal.Arterial stiffness and functional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J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2014,16(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