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总长疙瘩,痰凝!一张方子,治浑身粉瘤、脂肪瘤,值得一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上总长疙瘩,痰凝!一张方子,治浑身粉瘤、脂肪瘤,值得
一学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前几天,我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他跟我说,他的胳膊上,好多年前起了几个结节,大的看上去像小号的栗子那么大。

这些包块不痛不痒,一直没见明显增大,所以就没理它。

但是最近,他洗澡的时候,发现后背上也有几个小疙瘩。

这令十分苦恼:难不成,这疙瘩还能转移,跑到后背上来了?
他问我,这个事儿,该咋办。

我当时的回复是,应该到医院,做个检查,看是不是所谓“多发性粉瘤”。

如果是的话,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也可以考虑中医汤药。

而且,西医手术治疗很方便,有时候在门诊就可以完成。

我之所以对这东西有体会,源于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的一则医案。

那是山东中医外科名家李廷来先生,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痰核的案例。

我还我是给你讲讲吧,帮你理解。

李廷来老师,1919年出生,1982年去世,山东阳谷县人。

他幼承家学,积五世行医的积淀,成为当时在业界比较有影响的中医外科临床家,曾任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一次,李师接待一个患者,男性,年47岁。

这个人啊,和我之前叙述的病人情况一样,也是早在三年前开始,双臂长出包块、疙瘩,大小不一,而且一长就好几个。

按下去,不疼不痒,边缘光滑。

后来,此人前胸后背等处,也有出现。

当时,医院就给诊断,说是多发性粉瘤。

粉瘤是啥啊?它一般指的是西医临床所说的皮脂腺囊肿。

西医认为,这是皮脂腺排泄管堵上了,里面的东西逐渐膨胀、堆积,皮脂腺囊状上皮就被憋得鼓起来了,这就形成了粉瘤。

当时,有医院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不肯,于是求中医诊治。

当时,李师给开了一张方子。

但见——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但是呢,患者用药十天之后,效果不显,于是李师果断去掉生甘草,加入昆布和海藻各9克。

这一次,患者应用半个月,粉瘤大大缩小,质地也软下来了。

这时候,原方去掉贝母,加入生牡蛎18克。

此后,患者连续用药20剂,疙瘩继续缩小,直至有一些消失不见。

最终,患者所有疙瘩全都没了。

医案,我给你说完了。

方药,我也给你展示过了。

现在,我带你来探讨其中的学问。

其实,这个粉瘤,在中医看来,基本属于痰核的范畴,为痰湿运化不及,凝聚而成。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西医临床所谓脂肪瘤。

粉瘤和脂肪瘤,有细微差别,但是本质上是类似的。

中医认为,两者都是痰湿凝聚所致。

治疗的时候,以化痰祛湿、软坚散结为主要方法。

接下来,你再品味李师的配伍: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这里头,橘红,理气化痰,制半夏,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利湿。

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

贝母消痰散结,海蛤壳软坚散结。

这其实是二陈汤的化裁。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是二陈汤的主要结构。

至于说后来加入的牡蛎、海藻、昆布等等,也都是为了增强软坚散结、化痰除湿之效。

我这么说,你应该明白了吧?它的思路还是非常简单的。

其实,关于这个痰核,我前一段时间聊过一张医案,里面采用的是橘红、半夏、橘络三味药,放在酒中,密封后,加蒸馏水煮沸成药的经验。

你要是感兴趣,就往前翻一翻,应该可以看到。

细想起来,这个经验,其实也是二陈汤的化裁。

二陈汤,是治痰之总剂,用在这里是完全合适的。

我把这个方法,写在这里,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

李廷来老师的配伍,在业界还是很有口碑的。

专业读者适当借鉴,是一件好事儿。

当然了,非专业读者,如果身上有了粉瘤、脂肪瘤这类东西,还是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遣方用药。

文中所述配伍,是一个样板。

虽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但值得参考。

另外,说实话,如果是单个发生的粉瘤,做过小手术,说弄掉就弄掉了,一点都不费事。

只不过,我们需要学会用中医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可以这么讲,它就是一团痰湿。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形成太多痰湿。

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上,必须注意,少油腻,多清淡,同时注意锻炼身体。

我曾亲眼见过多例,身材偏胖而皮下长疙瘩的人,在经过运动而控制下来体重之后,疙瘩彻底消失。

这是痰湿致病的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