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乙类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

◎张清芝1
何雅静2岳萍3王琨4郑二维1
公立医院乙类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黑龙江省卫生厅;
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而从公立医院角度来分析,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在当前环境下,公立医院需要强化乙类设备的管理水平,保证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乙类设备界定方法
大型医疗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项目的医疗设备。

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04年12月联合颁布了第474号文件,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简称《办法》[1]。

该办法中规定将大型医用设备分为甲、乙两类。

其中甲类医用设备由中央发放配置许可证,负责监管;而乙类则由地方发放配置许可证并负责监管。

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定为:X 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 线机(DSA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 )、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SPECT )。

二、公立医院乙类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乙类设备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科学化管理,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保证医院资产安全,为广大人民改善医疗条件,同时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三、公立医院乙类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1.乙类大型医疗设备过度利用。

公立医院医用设备超负荷运转,可能原因有两点:一是医疗机构乙类设备的配置现状可能尚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二是医生出于自身目的诱导需求。

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但只有合理配置医疗设备,不断净化医疗环境,才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服务民众。

2.医疗设备日常预防性维护和保养欠佳。

医疗设备采购进来不注重维修和保养,重要设备无专人操作或对操作人员培训不足。

医院设备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医院严重缺乏专业的设备维修人
员,很多医院都存在着维修水平欠佳的问题,重新购买将造成大量的资源和经济浪费。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效的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及完整率,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欠缺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法,设备的共享程度不高。

⑴医院信息系统不完善,设备状态信息在院内与院际之间共享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效率。

⑵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追踪分析工作,由于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设备的使用时间、工作量不能及时追踪反馈,致使设备的使用绩效分析工作得不到开展和提高。

四、加强公立医院乙类医用设备管理对策
1.规范医疗行为。

近些年随着医患关系的过度紧张,法律要求医院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医务人员为此而广做检查。

同时由于病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的不同,会主动要求医生做某项检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过度检查”的现象。

建议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组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其诊疗水平,为病人“把好检查关”。

此外,对违规医务人员采取行政手段,如诫勉谈话、黑名单、扣除当月绩效等措施以监督和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

针对“自行要求多做检查”的患者,医院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医疗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率,让人们了解“多度检查”可能带来的危害,使公众走出医疗检查的误区。

2.加强设备日常维修的措施。

⑴改进相应的工作流程,丰富维修人员职能。

对医院设备的维修,一般是发生了故障才进行维修,如果维修人员维修不好,就会联系厂家,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比较低,职能也比较单一,所以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设备维修人员的管理职能,人员必须充分参与到设备购买、安装调试、日常使用、维修维护和最终报废各个环节中。

⑵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

医院在引进相关的医疗设备时,因该要求厂家为维修人员提供一定的维修保养技术
培训,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掌握某种类
型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另外医院要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制定相应的技术考核制度,作为维修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和维修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维修设备水平和能力。

3.开展医疗设备绩效评估工作。

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医院医疗设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总体绩效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

若医院的医疗设备使用率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不仅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积累经验、提高检查的准确性、扩展新业务,还可以加快设备投入的资金回收、减缓医院的财务压力、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4.实行院内常规设备的中心化管理。

在院内,对于通用性较强的设备,实行常规设备的中心化管理,建立统一的设备共享平台,特别是对日常诊疗服务中使用的设备,此类设备的采购、资产归属、操作、人员培训等信息归集到统一的监管平台,提高设备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的现象。

无论是院际间和院内的设备共享,医院自身及上级主管部门均需对共享设备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设备运行质量。

五、结语
公立医院医用设备的管理,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医用设备的技术评估工作,负责指导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论证、发展规划、选型、重大决策以及设备使用的监督管理等。

同时医院还需提高对医用设备的日常管理与利用的数据记录与收集工作,为后续的各类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用于指导医院医用设备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为医院的决策部门提供设备配置规划参考依据,最终为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223)
作者简介:张清芝(1970-),女,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医院经济管理与绩效考
核。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