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传统的学术交流理论中,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A.H.M14XAnn0B)的科学交流模式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景。
这是一种主要基于纸型载体和正式交流渠道的模式,对情报学尤其是我国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兴起,学术交流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等新的交流手段以及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等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与利用。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交流的『E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的划分,以及重正式过程、轻非正式过程的观点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基于传统的交流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价与检测学术交流的系统,当网络使交流发生改变以后,如何建立起科学的测度体系,阻确保为学术交流提供导航并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实现,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产生和认识地图等思想的提出,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评价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展开了探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就网络学术交流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测度方法展开论述,并利用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就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典型方式加以解析。
关键词:网络学术交流;网络计量学;测度方法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AbStract
AmongtraditionaltheoryOnscholarlycommunication,scientificcommunicationmodelofA.H.MHXA觑J10Boccupiesanirreplaceablepositioninit.Thismodelisbasedonpapercarrierandformalcommunicationchannel.Itlaysdeepeffectoninformationscienceespeciallyonthetheoryandpracticeofinformationscienceinourcountry,
Witharisingofweb.thegreatchangesaretakenplaceinatmosphereofscholarlycommunication.Suchas:newcommunicationmethods:e-mail,net—meeting,ande-publication,die,itallibrary,andS0on.Thusitfastensthespreadingandusingtheknowledge.ThecenterofthistheoryiSaboutthedivisionbetweentheformalcommunicationprocessandinformalcommunicationprocess,andviewsonappreciatingtheformalcommunicationprocessandignoringinformalcommunicationprocessarefacingchallenges.
Inaddition.basingontraditionalcommllnicationtheory,wehaveformedarelatively
andestimatetheeffeCtofscholarlyindependentsystem,whichcallevaluate
communication.WhengreatchangesiStakenplaceinweb.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estimationsystem,SOastoinsurethedirectionofscholarlycommunicationaswellasstimulateandconducttechnologyinnovation——haSbecameainvestigativeproblem.Witllgeneratingwebometricsandputtingforwardcognitivemaps,they
andresearchthreadforknowledgeevaluationinprovidesystematicresearchme也ods
web.basedenvironment.
Manyscholarshavebeguntoprobeabodtit.Thisarticleisbasedontherelatedachievementsofhomeandaboard,triestoargueaboutsomebasicproblemsof
communicationandestimationmethods.Andanalyzetypicalmodelofscholarly
communicationinweb—basedenvironment,byusingmethodsofscholarly
webometrics.
KeyWords:scholarlycommunicationinweb—basedenvironment;webometrics;estimationmethods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嶝日期:z噬:点:z。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论文作者签名:嫩导师签名:妞日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本论文是作者在参加以下科研课题基础上完成的,属于以下科研课题的一部分:
课题名称:网络信息计量学
课题来源:兰州大学“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
课题负责人:沙勇忠副教授
校内账号:231—582636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加维(W.D.Garvey)和格里菲思(B.C.Griffith)曾经指出,“交流是科学的本质”。
传统的学术交流理论当中,以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为核心的科学情报交流学派川最具有代表性。
其主要思想是在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提出的“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交流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整理形成的。
这是一种主要基于纸型载体和正式交流渠道的模式,对情报学尤其是我国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网络的兴起,学术交流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等新的交流手段以及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等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与利用,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在传递和获取科学情报的方式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新的环境下,学术交流产生了新的特点和模式,需要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科学交流理论,总结和发现新的交流现象和规律。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产生和认识地图等思想的提出,为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思路。
自从伍德鲁夫(Woodruff)对网络文献的特征进行测度以来,围绕网上数字信息的计量研究,网络信息计量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它被看成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在网络上应用的一门学科,融合了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引文分析法、书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改进与发展。
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就是链接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
它们分别是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和影响因子发展而来,可以用来测定学科影响和重要性、研究科学结构,研究学科情报源分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科学交流和信息传递规律、研究文献老化和信息利用规律以及进行科学水平和人才的评价等。
而英国学者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的“认识地图”(又称认知地图、知识地图)则扩展了以文献为基础的知识评价,将分析深入到知识元的层次。
认识地图实际上是通过相互引证的文献之间的内部联系来绘制的,即首先分析相互引证的文献,查明是什么思想、观点和理论被后继论文引用,如果被引事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来表示,则该陈述可以分解为有限数量的概念(即数据),然后按其联系绘制成环形网状图,即“认识地图”。
在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结点,那些处于关键位置的结点显然更重要一些。
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参考馆员与用户服务协会的参考部,早在1999年就利用恰当的评价体系评价了大量的万维网网站,并从中筛选出几十个最佳免费网站公之与众。
在网络信息导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还具备良好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述
国外近几年有关学术交流(scholarlycommunication)、科学交流(scientificcommunication)方面的论文比较多,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
RobKling和GeoffreyMcKim认为,利用电子媒介来进行科学交流是当代科学实践的主要转变之一。
YinZhang指出,/nternet舜j学术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正改变着学者查寻信息、相互交流、进行研究和公布研究结果的方式,有关信息使用、引用、信息评估以及信息系统的现有理论正面临着电子环境的挑战[21。
JulieM.Hurd还预测了2020年的科学交流模式[31。
最为引入注目的成果之一是尼泊尔学者戴哈尔(T.M.Dahal)基于实证的研究,他将科学计量方法用于w曲上的科学信息交流和科技信息指标分析,运用了引文分析(包括对链接的分析)方法,还将信息计量学的重要定律用于对网上信息分布规律的分析,从而对科技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信息流动和科技政策实施的影响作了探索性的研究。
更多研究者从电子出版、数字图书馆的角度对科学交流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国内相关的研究是从“科学交流”、“信息交流”、“情报交流”、“学术交流”等不同的概念出发来考虑的,它们仍可以看作是对学术交流研究的贡献性成果,只不过各自拥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
总体上来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交流模式、渠道和网络对传统交流理论的影响等方面。
在较为深入的剖析了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式与传统交流模式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网络出版的兴起,以及科学交流本身的基本规律以后,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复合交流渠道[41、出版者拥有版权的科学交流模式、公共域(PublicDomain)科学交流模式、虚拟空间的“人”与“人”交流模型、“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型、机器与机器的交流模型、人机局部复合交流模型、人机整体复合交流模型【51以及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型【6】等交流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网络环境为非正式交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方卿就以“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为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7】。
此外,还对电子网络与科学工作的社会结构变迁、科研创新中的网络非正式交流及相关资源以及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模式的栈理论等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于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测度方法的问题,随着网络交流的繁荣而逐步为人们所重视,许多学者对测度的指标进行了构建。
他们认为就像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核心期刊源一样,对网站链接的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1996年,McKieman提出用“Sitation(SiteCitation)”这个词表示站点之间的引用关系。
而Ag试lIo则仿照《科学引文索引》对一些著名网站的被链接情况编制了{WorldsitationReport))(世界链接报告)。
Almind和Ingwersen将AltaVista
等搜索引擎年HISI数据库这两种文献计量数据来源做了比较,并且分析了北欧日耳曼语系因特网域的大小和影响力。
AlastairSmith.Ⅲ1]选择东南亚国家站点、澳大利亚大学Web站点、澳大利亚电子期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家图书馆站点,调查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许多web空间的WIF。
这种方法在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时,不断的得到各个层次的检验、推广和完善。
我国研究者在实证和理论总结两个方面都进行了类似的探索,例如武汉大学承担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等项目。
2003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更是以“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为主题,着力探讨新环境下文献计量研究工作的创新。
此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有专家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
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了《知识标引与检索中的知识链方法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要探讨知识元链接理论与方法。
总体来说,关于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问题的探讨,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方法和思路,但仍然偏于零散,不够系统和深入,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试图就网络学术交流的基本理论和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测度方法等问题展开论述,并参考互动理论以及社会网络分析,利用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方法,选取了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典型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实证研究。
二、网络学术交流的兴起
(一)传统学术交流理论及模型
l、多个学科对交流问题的关注
人类的交流(Communication)活动,特别是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种创造和共享信息以求达到共识的过程,始终受到各个学科的关注。
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和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结论。
例如,传播学当中的拉斯韦尔5W模式及范式模型,社会学中门泽尔的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模型以及管理学的“法约尔跳板”模型等口1。
情报学以信息及其交流为研究对象,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虽然各理论流派及理论观点的研究基点不同,但皆离不开情报及情报交流这一核心内容。
自申农1946年提出通讯的数学模型以来,20世纪60.70年代米哈依诺夫基于科学交流的科学交流学派、70-80年代萨拉塞维克基于情报的社会传播过程、高夫曼基于情报传播动力过程、维克里基于情报的人本社会传播过程、费桑基于情报流的活动规范的社会传播学派等从不同的研究基点对情报交流进行了研究H。
2、传统学术交流理论的困境
传统的情报交流研究有其既定的技术背景,几十年来,情报交流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应用肇始的,从而导致情报交流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例如,非正式交流系统的地位提高、网络向期刊的功能和主渠道地位提出的挑战、网络当中科学成果的评价、科学成果的引证等一系列问题110】。
占据情报学信息交流理论主流地位的米氏传统科技信息交流模式之所以在现今的网络交流实践面前表现出理论的无力,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交流过程的划分标准是依据信息交流的载体——科学文献进行,而载体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的。
正如邹志仁¨jj所指出的那样,用情报交流客体的形式作为依据而建立的情报交流模式是不稳定、不妥当的。
朱臻和方卿112】则以发展的眼光指出,以科学文献这种物化形态作为区分信息交流过程标准的传统理论缺乏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网络学术交流研究的兴起
正是上述实践的发展和现有理论的缺陷,最直接的导致了网络学术交流研究的兴起。
那么,网络学术交流的研究与传统学术交流的研究到底有什么不同?
除了面对的交流现象更加复杂以外,更大的不同来自于情报学学科发展内部带来的要求。
纵观情报学总体研究,有的学者指出,情报学研究已经呈现出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l】”。
人文、认知、社会学等研究范式的介入,使得情报学越来越关注用户行为以及相应的社会问题。
正如Bishop&Star,Borgman,Kling&Mckim,ChristineL.Borgman&JonathanFumer等人所指出的那样,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的确改变了学术交流,但是,人类的学术交流行为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学术交流的基本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所见证的是学术交流的剧烈变革,还是仅仅是缓慢的演化?我们怎么才能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14】?
情报学对于网络学术交流的研究是从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等角度分别展开的,但真正开创情报学网络学术交流研究的新时代,则是引入文献计量学,尤其是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以后。
网络信息计量学为研究学术交流结构与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三、网络学术交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网络学术交流的基本要素
学术交流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而模式研究可以通过对事物发展次要因素的有意识的忽视,梳理事物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展示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有助于把握其系统结构、要素关系和联络方式。
现有的网络学术交流模式研究大多呈现这样的两个特征:一、仍然以申农通讯模型和米哈依诺夫科学交流模式为原型(主要表现在交流要素和正式与非正式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交流的划分上),只是加入或者说突出了网络交流方式:二、以信息为主导,主要描述信息流的运动走向和形态,并没有呈现人类在新技术环境下新的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事实上,无论是构建结构型的模式(试图描述某事物的结构)还是功能型的模式(试图从能量、力量及其运动方向的角度来描述事物整体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首要的任务都在于提取要素。
对这些要素在交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交流模式。
我们认为,网络学术交流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要素: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把关人、信息、信息的组织、渠道和科学社会结构。
事实上,这些要素在传统学术交流中都已经产生了,只不过网络环境下,它们的内涵或者在整个交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来也许可以忽略的要素,现在却成了关键性的。
1、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
学术交流的主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限定在科学共同体内部。
例如,广为引用的Garvey&Griffith于1961至1964年对美国心理学情报传播机制的研究
US],就限定在三万名心理学家之间,并以学术论文等的写作作为起点。
即便是网络学术交流,有的研究仍然将其限定为科学家之间就学术问题进行的交澍坫I。
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注意到科学传播的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讨论科学传播问题(原文为ScientificCommunicatiOn,中译本译为科学交流)时,就提出“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l71。
英国的威尔卡姆托管会(WellcomeTrust)认为,科学传播至少包括在如下部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包括学术性的和商业性的;科学共同体与媒体;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行政或权力机构: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或其他能影响政策的机构;工商业机构和公众;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与公众;政府和公众【l引。
此处,我们采用这种科学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网络学术交流中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包括个人、机构、国家、政府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2、把关人(Gatekeeper)
把关人其实并不是网络学术交流当中产生的新要素,米哈依诺夫科学交流模式中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区别,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个概念,但事实上是以对科学信息有无过滤和控制作为划分标准之一的,而过滤和控制正是把关人的重要职责。
过滤与控制本质上就是信息交流主体问关系的一种反映,只不过在传统的交流环境下,过滤和控制行为与机制较为固化和单一,而网络环境引起了这一要素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但是,网络出版、开放式存取、预印本系统、博客、论坛等所带来的出版的自由,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解,那就是,似乎网络环境下,把关人在逐渐消失。
事实上,网络学术交流中的把关人仍然无处不在,就拿我们大家认为及其自由的新闻组来说,也是如此。
例如,有一些标有“被限制的(moderated)”新闻组,就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不能将文章直接投递给该组,而要通过规定的渠道。
这些投稿通过不同的路线统一送交一个人,这个人叫“仲裁者(是无偿服务志愿者)”,由他决定谁的投稿进入该组。
这一举动是为了尽量减少低质量的文章。
同样是提供幽默的新闻组,rec.humor和alt.tasteless.jokes没有任何限制,所以造成很多的重复,而rec.humor.funny则由于通过仲裁者的挑选而使质量更有保障,因此,rec.httmor.funay拥有更多一些的阅读者【1”。
再例如,目前快速发展的维基百科,虽然并没有检查制度,但事实上,所有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已经很好的执行了把关人的任务。
而且,这种监督和制约,正是维基百科得以发展的前提。
3、信息的组织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作用并不会髓着人们交流的日益迅捷和自由而减弱,原有的科学文献工作需要扩展到各种各样的分类导航等对信息的组织。
即便是所谓非正式的交流,如BBS,也必须借助查找等功能增强交流的效率。
网络信息组织是对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信息进行序化、优化的过程,目的是使人们更快捷、准确的获得所需信息。
其理论基础涉及到知识组织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突变理论、信息自组织等多种理论J201。
包括的技术除了搜索引擎、元数据以外,还对智能代理、推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信息过滤等有不同程度的引用1211。
网络信息组织的模式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22】:第一个层次为微观的组织模式,包括文件、超媒体、数据库与网站方式;第二个层次为中观的组织模式,主要有按照一定的著录格式对网络信息进行重组的编目和针对特定用户,汇集某一学科或专题领域资源的学科信息门户;第三个层次为宏观的组织模式,主要指网络资源指南与搜索引擎:第四个层次为对网络信息进行分布式组织的数字图书馆。
4、信息
作为网络学术交流的客体,信息,或者说交流的内容应该是不容忽视的。
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学术交流内容不成问题,是明确的。
似乎交流只需要进行机制研究,但显然把内容与手段分开处理是成问题的【231。
包括信息的内容、形式、流动规律、变化规律等在内,都将对学术交流产生特定的影响。
尤其是信息的载体,它的兴起和发展更是为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1241。
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还指出,在信息载体是构建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础这一理论前提下,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关于信息载体与信息交流过程关系的另一条规则,即有什么样的信息载体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说,信息载体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信息交流过程的发展变化。
5、渠道
信息交流渠道对于交流的影响,主要是由这种渠道的技术特征和功能特征产生的,前者如传输速度,后者如易用程度和有用性。
不同的渠道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时,不同渠道的使用将对交流内容、语言的规范和过程模式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6、科学社会结构
碗士论文两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
科学社会结构的核心表现就是科学共同体,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强调了科学是有认识主体的活动12”。
科学共同体的含义是“直观地看,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
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
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较一致。
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
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261。
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科学共同体内部关系及学科结构上的差异是影响科学家使用电子交流的重要因素[271。
费雷曼(Freeman)在80年代初使用网络分析方法(NetworkAnalyze)测量了社会网络关系(如同事、同学、师生等社会关系)对交流互动“通道”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对电子网络使用的影响。
米都斯(Meadows)发现研究人员在使用计算网络上受到诸如年龄、性别以及学科等因素的明显制约,例如电子网络最熟练的使用者通常是年轻的男性,进行经验研究的研究者比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更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
瑞斯(R.Rice)等人曾经就美国一所大学的科研群体使用电子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也发现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运筹等学科领域的教师是使用电子网络最多的群体,而哲学人文学科对网络的使用明显较少。
据他们分析,学科间合作程度和应用取向的水平是影响不同学科使用电子网络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学术交流的主要特点
1、主动与被动、单向与多向交流:交互性和灵活性的突破‘28】【29II”1
传统信息交流中,按照信息源与信息利用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主动、被动和单向、多向为标尺,可以将信息传递模式分为多向主动、单向主动、多向被动、单向被动四种模式。
不难发现,这四种传递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静态的。
在主动传递中,信息源具有绝对的信息控制力,信息接收者的作用是微弱的;在被动传递中,信源面对着较大的不确定·陛,缺乏与信息接收者之间沟通和反馈的机制。
网络环境下交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动态交互性。
交互性在此是指因特网条件下信息多方交流与交流中的相互促进这两种情形的汇合与交替。
网络的这种交互性使得信息源与信息接收者在交流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均有所拓展,传受双方在传输过程中动态的创新信息。
传统的交流中.信源进行的是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以线性传播为主,是将信息“推”给用户,网络环境下信息源可以通过接收反馈按照不同的信息主题、时间梯度、媒介形式发布信息,实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有向“拉动”。
对接收者而言,传统的交流中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控制力较弱,接收者实现选择和控制的渠道不够通畅。
在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中,信息接收者增强了对信息选择的自由度和主动性,接收者自己可以决定接收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并且接收者可以通过自己发布信息参与到主流的信息交流系统中。
这些突破了传统交流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灵活的双向交互式传播。
2、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藩篱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