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章法的三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草章法的三大原则
从完整的通篇布局角度看,行草章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纵有行。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较为规整,每字独立,每一行中的字数不一定一样多。
字与字的间隔不等,甚至字形欹正、长短、大小变化较为悬殊。
如王羲之的《十七贴》。
行草章法二是纵无行。
每字大小参差,上下呼应,左右顾盼,使全篇浑成一体。
一眼看去,疏密相间。
茂密的不觉拥挤;宽疏的又不松散,像群蛇穿行搏斗。
这种通篇浑成、分间布白的行草章法,在艺术上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自然天成的妙趣。
如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古诗四帖》。
行草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应遵循的原则。
(一)行草章法原则: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
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
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行草章法形成的原因之—。
(二)行草章法原则:错综变化
行草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
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
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
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
”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三)行草章法原则:虚实相生
行草章法理应“虚实相生”。
“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
老子日:
“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
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
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
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
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
”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
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
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
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