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盐铁路邻近营业线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综合说明
1.工程概况
2.周边环境
3.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4.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二监测方案说明
1.监测内容
2.测点布置
3.工作基点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及监测方法
4.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6.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7.监控量测频次、预警值
三组织措施和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仪器配置
2.监测人员配置
3.监控量测资料整理及成果提交
4.质量保证体系
.
一综合说明
1. 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盐城铁路(赣榆北经连云港至盐城北)铁路等级为国铁Ⅰ级;正线数目:双线;正线间距:4.4米;设计区段速度:200公里/小时;限制坡度:6‰;最小曲线半径:3500米;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牵引质量:5000吨;牵引种类:电力;机车类型:和谐系列;闭塞类型:综合调度集中。

本项目正线起讫里程:DK225+374.98~DK237+216.637、新长K220+700~新长K224+400,正线建筑长度15.542km ;新长线盐城北下行疏解线起讫里程:XSDK216+850~K222+002.04,疏解线全长5.269km;新长线既有线还建线下工程起讫里程:XCGK219+450~K222+013.66,还建线全长2.564km。

本项目有特大桥2座,大桥1座,公铁立交1座,中桥8座,框架桥5座,框架涵45座(含顶进涵1座),圆管涵16座。

(72+120+72)m连续梁1处,(20m+28m+20m)刚构梁1处,(20m+24m+20m)刚构梁1处,(1-48m)简支槽型梁1处,(1-32m)简支槽型梁1处。

区间路基总长度8.141km,盐城北站长度3.35km。

地基处理CFG桩97732延米,水泥搅拌桩1521944延米,旋喷桩247871延米,管桩227265延米;路基填料改良土57.3万方,级配碎石(含过渡段)10.7万方,A组料2.6万方。

预制架设T梁7306片;铺轨193.99km。

2. 周边环境
(1)本次施工对现有新长铁路轨道影响范围共涉及区间:(相对于新长线)左侧还建线约1.6公里左右;右侧连盐正线(包括新长线下行疏解线)1.3公里左右。

盐城北车站:左右3.35公里,根据设计要求,
在距离营业线路30m内施工均要对营业线路进行监控量测。

具体里程为:还建线XCGK219+450~K221+050(含长链2.624 m);连盐正线:DK236+267~K221+050(含长链16516.640 m);盐城北车站内:K221+050~K224+400。

3.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在地下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沉降监测十分必要。

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①在承台施工及开挖施工期间,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监测数据,控
制和协调承台施工工艺和速率,确保既有线路的安全。

②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各有关单位,使施工达到优质
安全,经济合理、快捷的目的;
③将现场监测的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导出更较
接近实际的理论公式,用以指导工程施工和决策。

4. 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4.1编制依据
4.1.1 甲方相关要求
4.1.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4.1.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1.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4.2编制原则
4.2.1.系统性原则
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整体,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
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路基进行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4.2.2.可靠性原则
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4.2.3. 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频率。

4.2.4. 经济合理原则
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提高工作效率。

二监测方案设计
1.监测内容
所布监测系统能及时有效、准确、精确、全面地反映施工中被监测对象的动向,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根据有关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特点、现场情况及业主要求,本次项目监测内容为:
在距营业新长铁路线路30m范围内施工路基、桥涵时进行监控量测。

连盐铁路站前六标线下工程临近营业线沉降与变形观测工作以营业线路基的的垂直位移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为主。

2. 测点布置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CPI 、CPII 和三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埋设图的规定。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监测点:埋设于路肩坡脚位置。

监测点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750200
300400250
1504504001
2
3
45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3. 工作基点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1工作基点的设置:
3.1.1沿铁路布设一条三等水准符合导线,为进行沉降监测提供高程控制基准。

高程控制点布设尽可远离承台基坑60米以上。

测前校核基准点,以确保基准点在无变动下监测。

3.1.2基准点的布设方法:
在远离施工区域(60米外)不受施工、振动影响的坚实地方,开挖砌井将专用导线钉用混凝土浇捣密实,并设法保护。

3.2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沿线路方向每间距3m在路肩处设置一个变形观测桩。

一个开挖单元不少于3个变形观测桩。

布置于路肩基坑开挖对应中心和两侧。

变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3.2.1.测点埋设:
变形观测桩:垂直位移观测选择Φ16mm以上直径的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6m,桩周0.1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坐标作为初始读数。

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
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1m。

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稳定。

3.2.2.监测方法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采用独立水准网,在不受施工影响且远离其他未稳定的环境条件处各设置监测基准点。

各监测点的高程是由通过水准基准点来测定各监测点高程。

采用天宝DINI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

计算公式如下:
Δhi=hi-hi-1
∑Δhi=(Δh1+Δh2+ ••••+Δhi)
Δhi ——本次沉降量
hi ——本次测量标高
hi-1 ——上次测量标高
∑Δhi——本次累计沉降量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4.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1既有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
差(mm)
相邻变形点的高程
中误差(mm)
变形点点位中误差
(mm)
二等±0.5±0.3±3.0三等±1.0±0.5±6.0
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变形测量
等级相邻基准点高
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
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mm)
备注
二等
(国标一等)
0.5 0.13 0.3n0.5n
三等
(国标二等)
1.0 0.3 0.6n0.8n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
的点位中误
差(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
差(")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作业要求
二等±3.0<300 ±1.0≤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150 ±1.8≤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6.0<350 ±1.8≤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200 ±2.5≤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
制测量要求观测
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5.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测量路线和基准点”,
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4临近既有线变形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及全站仪。

5.5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5.6当发现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并应重测和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7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6.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6.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三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6.2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6.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100m,
前后视距差≤2.0 m,前后视距累积差≤5.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1.0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1.5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3.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1mm。

6.4水准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在奇、偶不同次序的设站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变化: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6.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6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6.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6.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