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优秀传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优秀传统
第一篇:客家优秀传统
客家优秀传统在当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摘要: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通过分析客家优良传统的产生及它的丰富内涵和客家优良传统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探讨如何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并且根据已建成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馆和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的建筑在客家优秀传统的意义和弘扬的作用及意义,关键字:客家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客家博物馆、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又在漫长岁月中与南方土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

客家优良传统是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

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

因此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支系,既充分吸收、利用了母体的文化营养,又吸纳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将两者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人类迁徙史的活见证,在人类文明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梅州建成广东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将成为梅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志,大大提升梅州的人文价值和知名度,通过品牌
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业的长远影响,推动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走进梅州,促进梅州的开放和发展,推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各项事业的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将对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家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和绚烂多姿的客家文化,而这些都已慢慢被时光所淡化,被历史的烟尘覆盖。

广东客家博物馆落成后,将成为客家地域历史文化的宝库,成为人们跨越时空、穿越历史烟尘、亲近传统文化的途径。

客家博物馆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证,为人们继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载体,客家儿女将在这里了解客家历史、感受客家文化,留住客家文化的根脉。

客家博物馆为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提供了依据和阵地。

解读历史是为了建设未来。

客家博物馆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明、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呈现给人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宣传和教化作用,让客家人以史为鉴,在思索中得到教益,在重温历史、熏陶文化中走向文明、走向成熟,从而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客家博物馆还将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成为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携手并肩、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客家博物馆作为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客家学研究成果的展览展示基地,从而推动客家文化的研究和普及;要通过客家博物馆大力宣传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弘扬客家人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客家文化的推陈出新,使客家文化成为梅州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支点,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是东山教育基地文化功能区的重点项目。

它与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市艺术学校在东山教育基地核心地带形成一个艺术族群。

建成后,将为客家文化艺术尤其是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供一个排演、提升、展示、交流的大平台,为我市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增光添彩,为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起到重要作用。

叶剑英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元帅故居
的左侧,距梅州市区33公里。

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等文物,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

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

陈列分九个章节,以编年体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在对叶剑英的生平进行客观、真实介绍的同时,着重表现叶剑英在几个革命危难时刻的伟大贡献,充分向世人展现叶剑英伟大光辉的一生。

《共和国元帅图片展》展出了11年时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叶剑英故居及客家村落民居叶剑英故居是普通的客家民居的代表。

它向人们展示叶剑英生长、生活的环境,也是展示客家民风、民俗的极好场所;同时叶剑英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光辉业绩,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榜样和精神支柱。

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它外显地体现在客家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等内容,也内化成客家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并且渗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生活和交往习俗的各个方面。

客家优良传统是在现时代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对客家人生活信念培养下具有正价值的优秀传统。

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先人事迹,我们可知道客家优秀传统的精髓可以表现为: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喜思好学,崇文尚武,乐善好施,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客家优良传统的文明史中,“怎样做人”在传统美德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是客家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核心,如“仁爱孝亲”、“利国助人”、“敬长”、“俭朴”、“诚实”、“谦虚”等等。

客家优良传统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自身、人
与他人、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

因此,在当代梅州客家人生活信念教育中,大力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可以使当代梅州客家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合作。

而加强当代梅州客家人的生活信念教育,也可以反哺客家优良传统地传承。

(1)王东林,对客家民系形成几点异议[J],客家学研究,1993(3):30—35.
(2)唐兆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绿色崛起梅州模式的探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6卷第4期,2008年8月,60—62;
(3)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4)夏伟东主编:《传统与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第二篇: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内容摘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正文: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

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 入年界。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制作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 除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

)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③ 春节。

百岁年为首。

春节是全国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节日,客家更不在话下,那年味浓浓,亲情浓浓的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客家俗语道:“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三朝”。

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会送同等价值的礼品,也就是所说的“礼尚往来”。

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喝、玩、乐,各地游乐活动不断,最具
代表性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还有就是在江西的崇义县上堡乡流传下来的古俗--舞春牛。

总之春节期间鞭炮不息,笑声不断,探亲访友,十分热闹。

④ 元宵。

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宫赐福日”、“寿年”,是春节中活动最为精彩,最为热闹,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闹花灯佳节。

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到处点缀着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内容新颖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不但有赏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埔寨镇,更有十余清乾隆六年的元宵“烧火龙”习俗。

总之,元宵的客家美不胜收。

⑤ 端午。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三牲祭祀祖公,家家用菖蒲、艾叶、葛藤挂在大门两边,又饮雄黄酒,制香包(雄黄袋)借以驱邪避异。

同时,各家各户会裹粽子,而住在河滨的还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庆祝端午。

⑥ 中秋。

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客家地区,都把中秋节当做亲人团圆的日子,故又叫做“团圆节”。

到那天,家家户户买月饼、柚、柿、花生等果蔬,还要作炸“芋丸”这种客家特有的食品。

明月初升,便在院内或者户外摆出香案“接月华”,然后边赏月边品茶边共叙天伦之乐。

然后,妇女小孩就去“伏祝岗姊”、“请桌神”、“请笠嫲哥”,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在野外唱山歌。

⑦ 重阳。

九九重阳,客家地区历来对这个节日并不特别的看着。

可能是由于重阳夹杂中秋和农忙之间。

但只要条件允许,吃一顿狗肉则最好的,客家谚语有云:“重阳狗袛,冬至鸡”,象征着“九九长”的寓意。

而放风筝,登高野游这种习俗,在广东兴宁较为盛行。

进入农历九月份以后,客家人有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客家人又进入新的一次节日习俗的轮回,虽然每年都过,当节日习俗所孕育的各种思想却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而是随着时间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骨子里,心头里。

二、婚姻习俗
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种种礼俗,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有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等。

这些礼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全部内容。

而其中结婚礼可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而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礼俗文化的中国,婚姻的重视尤为显著。

《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易经》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着,重人伦,广继嗣也。

”可见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

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性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

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

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①人家女闺女者,称为“人家女”。

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

整个过程分为议婚、定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

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

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

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

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

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
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

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定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

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定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

期间聘金要全部交清。

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

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

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

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

住几天后再回夫家。

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② 二婚亲。

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

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

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③ 隔山娶亲。

这是在客家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

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出洋谋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找个媳妇,娶回家中。

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亲”。

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在入门拜堂是,常用雄鸡代替男方。

这种婚姻形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情理的婚俗。

④ 冥婚。

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在结婚的意思。

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死,或已经订婚的男女,未完婚而死,则两家父母都会为之举行婚礼,使死后在阴间也能成为夫妻,俗称“冥婚”,也叫“结阴亲”《周礼·地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的律令,冥婚的形式字先秦经历代直至民初,历代不衰。

如今在台湾,广东的东莞县都存有这种落后的礼俗。

由上可见,客家的种种婚俗,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落后的一面也是十分凸显,这些弊端不知造成多少婚姻的失败,以往由于礼教的原因,大家只能安之若素。

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少之又少。

三、生育寿辰喜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妇女有孕了,叫“有好事了”。

在怀孕期间,一举一动都要十分的谨慎,特别是“胎神”,因此,孕妇的房中忌器物的随便移动,忌钉,禁装修墙壁、门窗、屋顶,禁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就会触动胎神,必导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者流产。

假如动了胎气,也就是触动了胎神,则可以去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等药物以保胎,又或是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撒在触动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上,还有就是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

妇人分娩称为“轻”,也叫“落月”,通常在家里床上生孩子,由产婆接生。

产后的一个月内,妇人不是劳动,俗称“坐月子”,期间通常食鸡子抄姜酒以摄取营养。

还有在坐月子期间,一律以热水洗澡,忌洗头发,易得“头风”。

婴儿出生后三朝,备鸡酒糯米饭祭祀祖先及“床头婆”,祈求庇护。

十二朝,报喜给岳家及媒人,俗称“送酒”,外婆多以公鸡回赠叫做“送庚”。

除此之外,还会请星相家占卜婴孩的中生命运,俗称“造流年”。

当男婴二十四朝、女婴二十朝时理发,又或是任其自然脱落。

弥月就会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外祖父母馈送衣服礼物,叫做“做满月”。

到了周岁时,同样会进行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叫做“做对岁”。

(二)、寿辰习俗
客家人祝寿分为两种,一为老丈人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三十一岁时,俗称“做三十一”。

另一种则是五十一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十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

也就是一搬人所说的“五十杖家,六十杖乡,七十杖国,八十杖朝。

”祝寿时要念《祝寿文》,唱《拜寿歌》(三)、乔迁之喜
客家人做新屋,迁往新居叫做“新屋进伙”或“搬新屋”。

人们常认为:新居不出煞,会有灾煞作崇,住了会不安宁。

因此客家人在乔迁前,都会请堪舆师驱赶“三煞”,俗称“出煞”。

“出煞”的时候一般都在乔迁之日的凌晨一时开始。

而到了早上吉时,则会请一些有名望而且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

到了中午会设宴庆贺,有一家或一族的长辈或请堪舆师坐首位,开宴前,开席的长辈需说好话,然后开宴,直至尽欢而散。

四、丧葬祭祀习俗
(一)丧葬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因而,丧葬礼仪比起其他的习俗礼节来的更为庄严肃穆。

丧葬可细分为丧礼和葬式。

丧礼是指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的礼节。

在民间丧礼俗称“送终”,在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

葬式,是丧葬仪礼的组成部分,是指掩埋死者遗体的方式。

客家人对已“慎终追远”的丧葬,主要是传统古礼的传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十分周到,每个家族都有族谱,祠堂。

,以穷源竟委,昭穆分明。

以下则是客地旧时的丧葬习俗叙述如下:
① 弥留当尊亲病入膏肓时,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家人随侍在侧,已尽乌私。

其易箦(病危将死)之时,移至厅堂,分男左女右,置于“老人间”,首内脚外,不挂蚊帐,即所谓的“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② 始卒死亡气绝后,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

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俗称“孝帘“。

孝子孝孙随即剃发、赤足,挂灯前往附近河边,投铜钱三枚,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称为“买水沐尸”。

③ 入殓此礼节较为繁杂,分为买水沐尸,换上寿衣,而后迎棺,封棺环节。

④ 置灵封棺后,灵柩置于厅堂,孝帘外设一灵桌,桌上放一纸做灵屋。

屋内设置灵位,桌上放置香炉烛台以祭奠,开始“百日”除灵。

⑤ 报丧俗称“报生”,人死后,家人即为发丧,用口头报知亲戚挚友,并发讣告。

⑥ 成服奠祭俗称“做斋”,普遍大多延请僧尼诵经“做功德”,
同时举行成服祭奠仪式,此礼常委托“地理先生”主持,其分为:告灵、告祖、题谥、祭麻。

⑦ 出殡客家人死后大都用仰卧直肢的土葬,这与崇拜大地及农作物生长有关系。

客家人地处山地,土葬又称为出殡环还山。

⑧ 点主客家人在丧葬中必设“神主牌”,题死者之谥,其字数必须合“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二字。

而最后的“主”字,一般故意写为“王”,留在治丧那天,由德高望重的人点上那一点,俗称“点主”。

⑨ 祭奠服丧祭奠贯穿整个丧葬的全过程。

而服丧,则以辈分远近作为等差。

亲子必须服丧三年,孙二年,曾孙一年,还有就是所谓的“爷死三年不采花,娘(原为女+哀,客家言意为母亲)死三年不露牙”。

死者去世满白日,孝子孝孙也要备牲醴果品等物,穿孝服哭拜先灵,俗称“做百日”。

此后每逢死者出生及去世的纪念日,家人又分别备牲醴果品敬祀。

(二)祭祀
客家人除了祭祀神灵外,还十分重视祭祖。

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十分强,对自身的由来具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度自己的祖先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种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所以敬亲祭祖也成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通过祭祀,表达尊祖敬宗的虔诚之情。

因此平日威严寂静的祠堂,在祭祀时会显得格外热闹。

结语;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不断的弃其糟粕,留其精华。

而客家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进步革新,各种落后的习俗不断为客家人所抛弃,譬如前文所述童子媳,隔山娶亲等婚姻礼俗,虽未完全灭绝,但也仅仅存在于一些十分落后的地方。

而传统习俗中好的一部分,比如岁时习俗,祭祀习俗等等,也随着客家人的血脉传承下来,并将悠远流传。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