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筛查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筛查的临床意义
马学华;宋志伟;叶向梅;林春艳;冯磊光
【摘要】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筛查意义.方法参照ACC/AHA指南收集两组病例,其中ACS组16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05例.同时选取7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ACS组又分为两组,其中心肌梗死(AMI)组7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93例.检测所有入选者一般生化学指标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 ACS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cTnI、hsCRP、MPO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SAP组hs-CRP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胸痛发生后6~72小时cTnI水平高于SAP组和UA组(P <0.05);UA组12 ~72小时cTnI水平高于SAP组(P<0.05).AMI组胸痛发生后12~72小时hs-CRP水平高于SAP组和UA组(P<0.05);UA组胸痛发生后12~ 72小时hs-CRP水平高于SAP组(P<0.05).AMI组胸痛发生后2~48小时MPO水平高于SAP组,2~24小时高于UA 组(P <0.05);UA组2~24小时MPO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 MPO可预测ACS患者的预后,能有效的筛查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不高的ACS患者.
【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年(卷),期】2016(023)009
【总页数】4页(P973-976)
【关键词】髓过氧化酶;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心肌肌钙蛋白I
【作者】马学华;宋志伟;叶向梅;林春艳;冯磊光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ACS常见于老年人、男性及绝经后女性、有吸烟史、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早期及时鉴别胸痛患者是否发生ACS并给予相应处置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其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分组及发病不同时间段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初步探讨了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对ACS患者的早期临床筛查意义。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哈医大一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有冠脉狭窄的患者共269例,其中男158例,女111例,平均年龄58.2± 9.6岁。

所有病例参考ACC/AHA指南分为两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组16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05例。

同时选取7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ACS组又分为两组,其中心肌梗死(AMI)组7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93例。

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排除发热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周围血管或血栓性疾病、严重创伤或肿瘤、骨髓移植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影响炎性指标的疾病。

2 方法
2.1 标本采集与处理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入院24小时内空腹采集2mL EDTA二钾抗凝及5mL肝素抗凝肘静脉血。

ACS组于发病后2、6、24、48、72小时分别采集5mL肝素抗凝肘静脉血。

EDTA二钾抗凝管直接做血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肝
素抗凝管室温静置1小时后离心(3000r/min,10min),吸取上清血浆置于-80℃冰箱中保存。

2.2 检测方法采用九强公司试剂盒检测血浆MPO,Beckman Access II免疫分
析仪测定肌钙蛋白I(cTnI),DADE BEHRING BN II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数据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用χ2检验。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当
资料为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的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ACS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结果无明显差异,结果见表1。

2 三组研究对象特殊变量
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ACS组cTnI、hs-CRP、MPO均明显升高(P<0.05)。

与对照组比较,S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5)。

结果见表2。

3 AMI、UA与SAP患者发病后各时段血浆cTnI水平
AMI组胸痛发生后6~72小时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UA组(P<0.05)。

UA组12~72小时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

三组在胸痛发生后2小时 cTn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结果见表3。

4 AMI、UA与SAP患者发病后各时段血浆hs-CRP水平
AMI组胸痛发生后12~72小时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UA组(P<
0.05)。

UA组12~72小时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

结果见
表4。

5 AMI、UA与SAP患者发病后各时段血浆MPO水平
AMI组胸痛发生后2~48小时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2~24小时明显高于UA组(P<0.05)。

UA组2~24小时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

结果见表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是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破裂、发生炎症反应、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凝血因子,血栓形成,继而冠状动脉部分或全部阻塞,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症状。

在对易损斑块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发现,大量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的密度很高,损伤部位巨噬细胞的密度预示了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可能性[1]。

有学者研究表明,MPO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2-3]。

MPO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存在于嗜苯胺蓝颗粒中,白
细胞激活或脱颗粒时可被释放。

作为一种炎性标志物,在动脉斑块不稳定时MPO 的活性明显增强。

MPO可产生自由基和各种活性物质,通过增大氧化应激,进一步导致动脉斑块脂质增大、纤维帽变薄、不稳定、斑块破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血浆高水平MPO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
AMI的几率远高于低水平的患者。

MPO可用于判断ACS患者预后和评估正常人
冠心病发病风险,还可独立于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等用于ACS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识别。

当肌钙蛋白Ⅰ<0.05μg/L时,MPO对急性冠
脉综合症的预测显著高于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4-5]。

cTn I仅存于心肌细胞中,为心肌特异性蛋白,是心肌微小损伤的确诊标志物,正
常状况下,cTn I水平很低,AMI发生后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

相对心肌酶学指
标,cTn I能更早期、敏感、特异地提供心肌损伤诊断依据[6]。

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种独立的与冠心病发病和致死性相关的危险因素。

hs-CRP于心肌损伤后几小时内为基值,36~96小时出现峰值,后逐渐降低[7],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中,ACS组较SAP组及对照组cTnI、hs-CRP、MPO明显升高。

在对ACS患者分层研究中,AMI组和UA组的各指标血浆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AMI组显著高于UA组,说明由斑块稳定的SAP组、斑块不稳定的UA组到斑块破裂的AMI组,3者之间cTnI、hs-CRP、MPO水平存在递增关系,提示此三项指标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及破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就各指标升高的时间点来看,胸痛发生后2小时,AMI和UA组血浆cTnI水平没有升高,第6小时各组才出现cTnI水平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胸痛发生2小时内不能依据cTnI水平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同样,hs-CRP水平更是在胸痛发生后第12小时才发生明显变化。

MPO血浆水平在胸痛发生第2小时,早于cTnI、hs-CRP,在 AMI及 UA两组组患者血浆就出现了明显升高,而且MPO水平随ACS的严重程度逐渐升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9]。

尽管UA组心绞痛发生时心肌未发生坏死,但MPO 参与的血管斑块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的病理过程已经发生,因此MPO水平可以升高。

MPO是一种新的预测ACS的炎性标志物,其表达增高是ACS发生的原因,并可促进ACS的发展进程[10-12]。

MPO的释放通常发生在心肌损伤前,心肌细胞坏死之后随炎症反应的增强其血浆水平会继续增高。

而cTnI、CKMB等传统心肌标志物是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的标志,其血浆水平的升高是心肌细胞坏死的结果。

本研究表明,MPO作为一种炎性指标,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测ACS患者的预后。

MPO早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CS患者发生胸痛的早期即可升高。

对于cTnI、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不高的胸痛患者,检测其MPO
水平,对防止漏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献】
[1]Jarrett B R,Correa C,Ma K L,et al.In vivo mapping of vascular inflammation using multimodal imaging.PLoS One,2010,11;5(10):e13254.
[2]Schuhmann C G,Hacker M,Jung P,et al.Myeloperoxidase is not useful for detecting stress inducible myocardial ischemia but may be indicative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Korean Circ J,2014,44(1):10-15.
[3]Tang W H,Iqbal N,Wu Y,et efulness of Cardiac Biomarker Score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Stable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ardiac Evaluation Across Glycemic Status.Am J Cardiol,2013,111(4):465-470.
[4]邢雁伟,王阶,马长生,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髓过氧化物酶变化特征的研究.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7(3):166-170.
[5]刘成桂,彭端亮,罗俊,等.联合检测MPO、IL-6和hs-CRP对冠心病危险分层的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9):2061-2065.
[6]Herlitz J L,Svensson L.The valu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prior
to hospital admission in acute chest pain.Acute Card Care.2008,10(4):197-204.
[7]Hamer M,Chida Y.Stamatakis E.Association of very highly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Clin Chem,2010,56(1):132-135.
[8]Ndrepepa G,Braun S,Mehilli J,et al.Myeloperoxidase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Eur J Clin Invest,2008,38(2):90-96.
[9]Heslop C L,Frohlich J J,Hill J S,et al.Myeloperoxidase and C-reactive protein have combined utility for long-term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J Am Coll Cardiol,2010,55(11):1102-1109.
[10]Roman R M,Camargo P V,Borges F K,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myeloperoxidas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mparison of unstable and stable angina patients.Coron Artery Dis,2010,21(3):129-136.
[11]Khan S Q,KellyD,QuinnP,etal.myeloperoxidaseaids prognosticationtogetherwithn-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 peptide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2007,(93)7:826-831.
[12]Tang W H,Wu Y,Nicholls S J,et al.Plasma myeloperoxidase predicts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stable patients undergoing medical management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lin Chem,2011,57(1):33-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