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物理上册5.3直线运动教案1苏科版(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直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3、知道平均速度。

4、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三、教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准备
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刻度尺秒表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导语二师: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要点1: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将内径为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管内封有一小气泡.
【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写出你们设计方案。

【点拨】师: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速度
(m/s

【议一议】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例,运动速度可以是看作不变的.
【作一作】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t图、v—t图。

【小结归纳】(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应用】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2: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观察照片分析苹果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想一想】苹果运动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交流】学生: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等(或他在每一段的速度不等)。

【小结归纳】(板书)
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描述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v=s/t示速度,但这个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一:匀速直线运动
[例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

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和时间t成反比 D。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例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例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

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

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例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4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
速直线运动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