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比阅读(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阅读(传统美德)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
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
”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
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
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
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
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
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
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
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
①结:牢记。
①知:同“智”。
①是:正确。
①计;考虑,谋划。
①恃:依赖。
①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①则君臣之道益.睦( )①太丘舍去.( )①元方入门不顾.(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解。
6.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②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③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④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
正乃自条叙:所以
..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⑤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殍殣:饿死的人。
①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
①术:方法,手段。
①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
①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①所以
..宴游及兴造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4)根据对甲段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段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
..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9.【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______________,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10.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
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③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宣洁行④廉约⑤,韩豫章⑥遗(wèi)绢百匹,不受;
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
翌日,韩与范同载,就车中裂⑦二丈与范,云:“人宁可始妇无裈⑧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①挑:挑挖;挖出来。
①身体:身,躯干;体,头和四肢。
①洁行:品行高洁。
①廉约:廉洁俭省。
①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
①裂:撕开。
①裈(kūn):裤子。
1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____
(2)缀.公卿之后缀:____________
(3)遂至一匹,终.不受。
终:____________
(4)韩豫章遗.绢百匹遗:____________
1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是以.啼耳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范笑而.受之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减五十匹,复不受。
15.明代于谦曾写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乙文中哪些内容和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
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
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③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宣洁行④廉约⑤,韩豫章⑥遗(wèi)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
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⑦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⑧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①挑:挑挖;挖出来。
①身体:身,躯干;体,头和四肢。
①洁行:品行高洁。
①廉约:廉洁俭省。
①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
①裂:撕开。
①裈(kūn):裤子。
16.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_____
(2)缀.公卿之后缀:_____________
(3)减五十匹,复.不受复:_____________
(4)韩豫章遗.百匹遗: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是以.啼耳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范笑而.受之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如是减半,遂至一匹,终不受。
20.明代于谦曾写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乙文中哪些内容和这
两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一致?
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D.可以调素.琴素.湍绿潭
22.下面各句中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
2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爱莲说》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作者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使之相得益彰。
D.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根据要求答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诚.大丈夫诚.:__________
(2)往之女.家女.:__________
(3)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
(4)不可夺.志夺.:__________
(5)笃.志笃.:__________
25.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切问而近思。
26.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仁在其中矣。
27.两文都谈了坚守志向,【甲】文认为无论得志与否,都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认为“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选自《论语·颜渊》)【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足兵._________(2)民信.之矣_________
(3)起之不食以俟.者_________(4)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B.于.斯三者何先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起不食待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D.起之不食以.俟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3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31.概括甲、乙两文在内容方面的共同点。
慈溪素有“慈孝之乡”的美誉,让我们在古诗文联读中追思乡贤的慈孝心,完成下面小题。
【甲】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
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
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
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①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
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1)黔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
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②疾用瘳③。
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
(选自《光绪慈溪县志》)【注释】①衔:记在心里。
①厥;晕厥。
①瘳:治愈。
【乙】
丙辰(1556年),倭突入县治,士民老弱仓皇出走,伯化(王伯化)掖母出郭外。
乡邻有同行者曰:“贼迫矣,曷①求活记?”(2)伯化曰:“母活我活,安用求为?”邻人蹊.水田亟②遁。
仆再告曰:“贼迫甚,子母恐不相顾矣。
”仆亦去。
伯化持初心愈坚,掖之前。
母曰:“子母同死无益,汝亟去,诘朝③可收吾骸。
”伯化号泣,掖之如初,望贼呼曰:“余馈汝金,毋伤吾母。
”贼扬刀向母,伯化以身承之,遂遇害。
贼见伯化死,竟掠金,不兵.其母而去……
(王应麟)性至孝。
嘉靖丙辰,倭寇入城,应麟挟母姜氏婶余氏匿邻囿中。
寇追之,二妇赴池。
余溺水死,应麟以身翼.母,寇乱刀砍杀,应麟先死,时年一十七岁。
逾月,姜氏亦死。
(选自《雍正慈溪县志》)【注释】①曷:何,什么。
①诘朝:即清晨,也指明日。
①亟:立即,马上。
【丙】
出北郊过董孝祠遗址
明·姚涞①
汉代遗祠②何处寻,阚峰回首碧云深。
千年邑为仁人号③,一脉溪流孝子心。
废苑残碑横绿草,空阶古树集寒禽④。
延光⑤盛典依然在,几度经过思不禁。
【注释】①姚涞(lái):明代状元,慈溪人,生性至孝,作者借寻找孝子董黯祠,称颂董黯高尚的德行,有意模仿杜甫《蜀相》的写法。
①汉代遗祠:汉代建的董孝子祠,在今慈城北郊阚山脚下。
①仁人号:指慈溪因董黯仁孝而得名。
①寒禽:暗指寒鸦,《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①延光:指“东汉延光三年(124年),和帝敕封董黯为孝子,并命有司在故宅立祠为祀,旌其孝行。
”
【梳文意】
32.根据提示,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33.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B.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C.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D.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34.翻译文中两处加横线的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
翻译:董黯的母亲曾经患晚上睡不着觉的毛病,喜欢喝大隐的溪水,而溪水又不可按时得到。
理解:董黯汲水奉母,尽其孝道,面对漫骂殴打辱母亲、最终导致母亲身亡的王寄,董黯立即复仇,这是出于对母亲的尊重与孝敬。
B.伯化曰:“母活我活,安用求为?”
翻译:王伯化说:“母亲活我也活,哪里用得着找活命的方法啊?”
理解:面对乡邻的劝说,王伯化誓死要和母亲在一起,其孝言感人肺腑;面对倭寇的屠刀,王伯化用自己的身体护母,其孝行天地可鉴。
【知写法】
35.【乙】文与《木兰诗》在写法上都详略得当,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36.从【丙】全诗看,颈联写景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明主旨】
37.联系《木兰诗》和姚沫的这首诗,以及《慈溪县志》记载董黯、王伯化、王应麟的事迹,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联名著】
38.在经典名著中有“孝”的故事,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任选下面名著中的一位孝子,说说他的孝行故事。
A.李逵(《水浒》)B.周顺亭(《聊斋志异》)
C.阮籍(《世说新语》)D.鲁迅(《朝花夕拾》)
39.《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由一个“人见人爱的孝子”最终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人说本性使然,也有人说社会使然,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分为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①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勉。
【注】①法:按照法律。
①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①仕:指做官。
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遂与外.人间隔外.无敌国外患者中通外.直
B.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数见不鲜.
C.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源远.流长
D.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不求甚.解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2.《爱莲说》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43.君子如莲,结合语段(乙),说说周敦颐的“君子”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此/君子之信也。
2.改变更加离开回头看
3.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①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4.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
①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本句句意为: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
“此”是主语,“君子之信”是宾语,中间应断开。
故停顿为:此/君子之信也。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做事专一不改变。
移:改变。
①句意: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
益:更加。
①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顾:回头看。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①盖,句首发语词;以……为,把……当作;者,……的人;谓,称作。
①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是,就是;无信,不讲信用。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言出于口,结于心。
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可知,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
第一空应填: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
由“夫仁者不妄为,知者不妄动。
择是而为之,计义而行之。
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
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
第二空应填: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乙文“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论证了诚信是人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
”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
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
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
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
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
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
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
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
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1)探求;……的原因。
(2)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①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4)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
【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探求。
(2)句意: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
所以:……的原因。
(2)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语句“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的意思是: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做佛事。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互文修辞。
(2)句中的“是岁(这一年)、晏然(平安的样子)、徙(迁徙)、皆(全,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乙】文中范仲淹“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希文乃纵民竞渡”“饥岁工价至贱,可以
大兴土木之役”“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等叙写的发放粮食救济百姓,组织鼓励人们开展
渡船活动,兴建土木工程给百姓以实惠和:建官家粮仓宿舍等,都是“惠民政策”。
结合“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可以看出,范仲淹灾年赈灾,时刻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不计个人得失,不畏权贵,真正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是符合“古仁人”标准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