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
一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推出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筑,既不美观,又破坏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这种现象凸显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二是认为古建筑太旧,无法保存和利用,无法带来明显的效益。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
曲阜孔庙13座碑亭,由历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模仿而来。
历史上黄鹤楼数次重修,也绝无模仿前朝的先例。
拆旧建新的故事也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建设发展历程中,但结果却总更加令人叹惋。
2017年6月,有媒体曝光了上海静安区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违规拆除的事件。
直到该建筑被完全拆除及至建新后,违规拆除的事件才被媒体挖出来。
针对此类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
历史建筑并非狭义上的文物保护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知里就特别作出了说明——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
保护好历史建筑,实质就是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魂与根”。
这些建筑所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远比文字记载得更生动、更真实。
然而,它们却又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可再生。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边大搞城市建设,疏于保护甚至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一边又热衷于建设“历史一条街”“文化一条街”,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牌,抢名人故里,炮制假古董。
其实,不拆真遗存和不建假古董,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
抵制假古董,首先要保护好真遗存。
也只有真遗存的价值得到了认同,才会使假古董越来越没有市场。
同时,还应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在保护与使用中取得平衡,落实好保护责任,并让保护工作得以稳定与延续。
从雄伟的长城、磅礴的紫禁城到不知名的古老校园小楼,这些历史建筑其实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
它们和我们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历史匆匆碾过的时间车辙中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和生长。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带着同属于它们和我们的“魂与根”,等待着后人来倾听属于大自然的生长和历史的变迁。
(摘编自訾谦《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如果不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就不会破坏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B.根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要求,对于承载了历史信息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能随意拆除和破坏。
C.作为城市发展演变历史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历史建筑反映了历史风貌,保护好它,才能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
D.抵制假古董,关键是要保护好真遗存,让真遗存的价值得到认同,这样假古董就会退出场市舞台。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历史建筑的保护,文章从现象入手,逐层深入地论证了留住历史建筑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为了论证城市建筑和旅游开发不可盲目仿古,列举了北京四合院、曲阜孔庙、黄鹤楼、上海静安区888号四个例子加以论证。
C.文章论述了保护历史建筑,从不拆真遗存和不建假古董两方面入手,并论及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D.文章站在保护历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度,提出了保护的建议,认为保护工作与城市建筑可以并行不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北京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走进北京城,几乎看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四合院。
B.上海静安区888号如果不被拆除并做好保护工作,有助于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甚至可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C.曾经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其实就算完全按照它的原貌得以恢复,那也只能是失去了“魂与根”的仿古建筑地。
D.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历史建筑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其内涵才会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①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
时间性的出现要求:一是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二是过去向现在的驻留。
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
差异是
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地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
但是,在人的“无”②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
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
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
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的原则(遗忘)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
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
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
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
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
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地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
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
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
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像,而丧失了活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
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
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
其要害在于计算。
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
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地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
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
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
所得到的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
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和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地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之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时间》) [注]①开显: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
②“无”“无它”,即它是自已创造自己。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包含现在、过去和未来三种存在差异的形态,这是技术造成的结果。
B. 技术的原则也就是时间的原则,它由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C. 技术的“开启”作用和遗忘作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时间性的一种体现。
D. 可以这样断定,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间的自身开显性引入,探讨了技术与时间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B. 文章先总后分,从先行和遗忘两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原则就是时间的原则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证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是时间原则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 文章引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研究言论,增强了说服力和学术性。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唯一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人能够感知,理解死亡,世界上其他动物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
B. 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从而带来知识的传播。
C. 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斯对此持相反看法。
D. 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强调时间在数和计算的方面的体现,这导致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遗忘”的思想动机。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有关《边城》的题目,共6分。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
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喝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在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
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
7. 下列选项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溪边的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深翠的篁竹在沈从文清新而温润的笔下,勾勒出一幅明媚秀丽的湘西山水画,整座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宁静,散发着淡淡的祥和。
B. 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惆怅。
热烈勃发的杜鹃、泥土,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让翠翠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C. “月光如银子”一段突出了夜晚景色清幽宁静的特点,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既烘托了父母爱情的美好,又写出了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D. 选文中对夏夜啼叫的草莺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小说中人物素朴忠厚的品质和天真不失趣味的童真,散发着灵气,荡漾着诗意。
8. 以下属于选文画线省略号处的情节的一组是()
①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回屋中把火烧燃后去叫祖父回家,祖父未立刻回去,翠翠坐在悬崖边上再次悲伤起来。
②翠翠和祖父原本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
翠翠从不答应到答应,后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③祖父听到翠翠撒娇又埋怨的声音,隐隐担心自己若不在了翠翠怎么办。
回到家中祖父告诉翠翠,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
④祖父和翠翠做饭时,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两人饭后又到高崖上月光下说起翠翠母亲性格中的乖巧处和强硬处。
⑤翠翠的长成让祖父想起来翠翠母亲的旧事,不由得担心翠翠的着落,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给他的,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才算完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9. 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翠翠的凄凉来自对爱情的困扰和渴望,翠翠的爱情是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纯粹的,是不可捉摸的,却又实实在在的。
B. 翠翠深知祖父爱她,想象自己出走后对爷爷的“惩罚”,意识到自己对祖父深深的依赖,祖父也给予翠翠最好的呵护,这种真挚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
C. 祖父总是想起翠翠的母亲,是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一定会面对与母亲类似的结局,作者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证明乡村生活中对爱情的追求必然是悲剧。
D. 沈从文是贴着人物的感情、情绪进行创作的,所以能体会到人物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通过极细腻的描写让人物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伦,初职为湖广永定卫指挥使,累功至都指挥同知。
成化初,从赵辅平大藤峡贼。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伦以贼入时,道邛水诸寨,不即邀遏,乃下令,贼入境能生致者予重赏,纵者置诸法。
由是诸司各约所属,凡生苗轶入,即擒之,送帐下者累累。
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
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妖贼石全州潜入绞洞,煽动古州苗,洪江、甘篆诸苗咸应之。
伦遣兵截擒,并搜获其妻子。
诸苗将攻镇远,伦大败之,斩首及堕崖死者无算。
无何,邛水十四寨苗纠洪江生苗为逆。
伦分五哨往,甫行,雨如注,伦曰:"贼不虞我,急趋之,可得志也。
"竞进夹攻,絷其魁,俘斩余党。
贼尽平。
靖州苗乱,湖广总兵官李震檄伦会讨。
军至邛水江,诸熟苗惊,欲窜。
伦与金事李晃计曰"苗窜必助贼",乃急抚定之。
又缘道降天堂、小坪诸苗。
既抵靖州,伦将右哨,出贼背布营。
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
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乘胜攻白崖塘。
崖高万仞,下临深渊,称绝险。
伦会左哨同进,得径路。
夜登,贼仓皇溃。
追斩二千余级,俘获如之,尽夷其寨。
初,臻、剖、六洞苗侵熟苗田,不输赋,又不供驿马,有司莫敢问。
伦遣人谕之,顿首请如制。
录功,进都督金事。
久之,御史邓库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
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
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四年,以老致仕。
卒,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彭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B.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C.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D. 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化,是年号。
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历代皇帝都立年号。
B. 总兵官,古代武官名。
在明代,总兵官无品级,通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掌统领士兵、编制定员等事务。
C.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顿首”一词常被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五十五岁,有疾患则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伦赏罚分明,缉贼令奏奇效。
寇贼取道邛水各寨侵入,他下令重赏擒获寇贼者,惩处放跑寇贼者,各司约束下属,很多寇贼被擒。
B. 彭伦出其不意,冒雨攻打寇贼。
他的部队前去攻打叛贼,刚出发,下起大雨,他料定寇贼没有防备,命令部队冒雨进击,大败寇贼。
C. 彭伦虑事周全,安抚受惊民众。
他与李震讨伐作乱者,军队途经邛水江时,惊扰了熟苗,为避免不利影响,他安抚受惊欲逃的熟苗。
D. 彭伦不畏艰险,率部登崖平贼。
白崖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他毫不畏惧,兵分两路,夜里登崖,夹击白崖塘寇贼,铲平寇贼营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
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2)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
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15. 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或诸侯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出了自己心系国家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采用怀古伤今的手法,感叹六朝繁华不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
(4)《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看我非我真面目常向秋山谁就像谁又驱春色我看我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旧丰神留住秋水入毫端现出庐山寻妙句谁装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语段排序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②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③雨后,韭菜叶子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④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
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是足以招来蜂蝶呀!
⑥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⑦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A. ②⑤⑥⑦③①④
B. ④②⑤⑥③⑦①
C. ④⑤②①⑥③⑦
D. ⑤②①⑥⑦③④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
现在,中国百姓生活和社会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中国经济重回正增长的轨道。
我们见证,这背后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奉献与付出。
2020年,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我们见证,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达到了新高度,这是千万劳动者奋斗的成果。
2020年,我们见证了许多人和事……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某报社举办主题为“2020,我见证”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向该报社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