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民间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寺民间故事
少林寺你不陌⽣吧?但是关于少林寺的由来你⼜知道多少呢?那今天就来看看少林寺的民间故事吧!
故事介绍
公元471年,北魏孝⽂帝拓跋宏即位。

北魏是⼀⽀北⽅游牧民族——鲜卑族在长江以北建⽴的政权,实⾏了⼀种⼦贵母死的制度。

当孝⽂帝⽴为太⼦时,⽣母被赐死,孝⽂帝⾃⼩由祖母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是⼀个教养深厚的汉⼈,⽿濡⽬染间,让孝⽂帝对中原⽂化有极强的认同感。

太和⼗⼋年(494年),孝⽂帝⼲脆宣布迁都洛阳。

然⽽,作为少数民族的孝⽂帝,想管住汉⼈并⾮易事。

孝⽂帝不仅在鲜卑族内推⾏移风易俗,通盘汉化,整个朝廷也在孝⽂帝的倡导下⼤⼒推⾏佛教。

公元495年,⼀名印度僧⼈佛陀跋陀罗来到北魏,为了⽅便其翻译经书和讲经,孝⽂帝特意为他在少室⼭北麓修建了少林寺。

少林寺作为⼀个传扬佛法的重地,就这么确⽴下来。

公元527年,北魏孝昌三年,另⼀个很重要的⼈到达少林寺,他叫菩提达摩。

达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先去了建康(今南京)找梁武帝聊佛法,结果话不投机,便悄悄北上,凭⼀束芦苇渡过长江。

都是信佛,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呢?
内有⼀个⽞机是,梁武帝所信的佛法应该是当时⽐较普遍的印度最早传来的“⼩乘佛教”。

不太熟悉佛教的⼈,可能会对这些词汇感到模棱两可。

举个例⼦,电影⾥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如东南亚的各路枭雄,会拜佛,⾏礼,仪式周全。

尽管虔诚,但并不妨碍烧完⾹⼜出门⼲架。

不能说这就是“⼩乘佛教”,毕竟现实不同于电影,但可以说明⼀个侧⾯,“⼩乘佛教”是强调⾃我修⾏解脱的。

⽽达摩想要宣扬的是“⼤乘佛教”,不能只是⾃⼰解脱,还应该普度众⽣。

当然,这个“普度众⽣”的新理念,不仅梁武帝不买账,其他百姓也听不进去,⾃⼰都那么苦了,还要度别⼈……那是不⼲的。

这样的抵触,让达摩也很扎⼼。

达摩抵达少林寺后,便在少林寺旁不远的⼭头上,找了⼀个⼭洞,独⾃⾯壁思索,据传是坐了九年,最终悟出了⼀样能让中原⼈们接受的佛法:东⼟禅宗。

禅宗不需要⾔语⽂字来阐述,只要了解⾃⼰的⼼性,就可以悟道成佛。

所以有些⼤师虽然⼀个字也不认识,也毫不妨碍成为⼤师。

⽐如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师,就不识字,但是他吟出了⼀⾸堪称禅宗⾼度总结的诗:
菩提本⽆树,明镜亦⾮台;
本来⽆⼀物,何处惹尘埃。

他⽤“顿悟”来讲述禅宗,随时随地,讲究的是内⼼的理解和明净。

⽐如动画⽚《⼀禅⼩和尚》⾥讲了这么个⼩故事。

⼤和尚背⼀个姑娘过河,⼩和尚看见了,疑惑不已,到了晚上就问⽼和尚:说好出家⼈不近⼥⾊哒!上午你居然背姑娘过河?
⽼和尚笑道:我过完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没有放下。

这样没有拘束、门槛也不⾼的宗派,很适宜中国⽼百姓接近,禅宗也⽇益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宗门。

⼀花五叶,结果⾃成。

达摩在少林寺始传禅宗,少林寺便成为中国禅宗祖庭。

名字的由来
少林寺可以说是⽆⼈不知⽆⼈不晓,外国⼈都知道少林寺是少林武术发源地,它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少室⼭下茂密的丛林中,因此起名“少林寺”,少林武功在隋唐时期就极具盛名,在宋代就⾃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