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补平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补平衡知识
土地整治问答
一、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
答:耕地占补平衡:指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组织、实施管理、开垦新的耕地各项开支。
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
(2)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
(3)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
(4)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
(5)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造地义务。
(6)占补平衡原则是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答:占补平衡政策作用:坚守耕地红线有力举措就是占补平衡制度,这是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也是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倒逼,同时更是守住耕地红线的关键之举,也是落实补充耕地挂钩制度,破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具体举措。
目前国家实行占补平衡政策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家粮食安全必然选择。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因此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压力非常巨大,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是现实需要。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在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新四化)时代背景之下,粮食安全所需耕地与工业、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为了国家可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三)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14亿人口从温饱到小康,从食物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所需最低耕地面积要求,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四)实现中国梦的资源基础。
2017年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近几年取得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破解难题,储备占补指标。
为了落实占补平衡任务,破解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的难题,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实施模式,圆满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储备足够占补平衡指标。
2012年以来全市共落实占补平衡项目214个,新增
资过高、地块分布零散且单个地块面积较小等种种原因难以进行整治,成为制约占补平衡任务落实最大瓶颈。
二是占补平衡资金落实难。
按照中省相关规定,补充耕地义务由占用耕地单位来完成,但是由于受后备资源、土地权属、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约,由市县国土资源局收取耕地开垦费,代为完成补充耕地义务。
这样,一是使得某些占用耕地的单位产生了只要缴纳耕地开垦费即可随便占地的错误认识,二是个别县区为了招商引资随意减免耕地开垦费,使收缴耕地开垦费远远不能满足占补平衡项目需要。
(三)项目环境保障难。
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
商洛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不可预见的情况多,变更多,环境保障难度大,加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成本高,或经济效益不明显,一些镇、村对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不高。
(四)后期经营管护难。
由于市场经济冲击粮食及农产品价格过低,耗时长,投资高,收益低,严重挫伤农民农粮积极性;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耕种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地只能维持温饱却不能脱贫奔小康,许多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投入过低、后期经营管理不到位,还存在撂荒现象。
五、十三五期间全市占补平衡工作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合理整治保平衡。
合理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进一步拓展后备资源空间,切实解决我市后备资源枯竭、占补平衡后续乏力的问题,实现全市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
同时在补充耕地数量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破解“占优补优”难题。
二是土地整治助统筹。
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聚集政策红利、聚合资金项目、聚焦难题热点,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助力扶贫移民搬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镇散乱、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是综合整治建生态。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废弃、退化、污染、损毁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复,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是创新理念显效益。
创新“土地整治+”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实施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的跨界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助推脱贫攻坚,彰显土地整治“1+N”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