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作品,分析《唐璜》的浪漫主义特征(题材,情感表现,人物内涵)(P184-187)
题材: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共16000余行,或可称为诗体小说,虽然因诗人早逝而未能最后完成,但它仍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人物内涵:唐璜本是西班牙传说中的色鬼,恶棍,屡见于西方文学。

但拜伦作了全新的处理:首先将时间往后拖了大约四百年,把14世纪的传说放在了18世纪末;其次是改造了这个人物,将其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

他不属于“拜伦式英雄”,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倒常常是被迫分离,依依难舍。

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

然而,他缺乏坚定的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故易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

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唐璜亦非完全绝缘,例如喜好女色,玩世不恭等等,还能见出其原始性格的痕迹。

作者认为,其荒唐不过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

可见这是个芸芸众生式的人物。

从客观上看,此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其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艺术特色:①富有传奇色彩;②写作特色,夹叙夹议,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议论分为层次,有机结合,叙事跌宕;③讽刺在《唐璜》中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④长诗的语言特色酣畅自如,生动精妙,闪耀着卓越的智慧,格律优美而富于变化,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3.结合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中《序言》的诗论,分析其诗歌艺术特色。

(P176-177)
在《序言》里华兹华斯的诗论主要涉及几个这样的问题:
①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

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把审美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

他主张“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而在这种选择中他又“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
②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

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加以叙述或描写”。

这里“人们”指的是农村的下层民众,或者是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因为他们的语言是从“最好的外界事物得来的”,是与美妙的大自然息息相通的。

③关于诗的本质问题。

他把诗与知识即人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更强调后者。

④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

他认为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有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对诗人想象力的强调,可以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的核心。

4.分析《丁登诗赋》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P179)
思想内容:《丁登诗赋》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杰作,诗人抒写他在一个古寺废墟上的深刻感受。

《丁登诗赋》既不是一般的所谓山水诗,更不会死怀旧诗,它通过山间溪流般蜿蜒曲折的诗句,努力想表达的主旨是:自然界最平凡、最卑微之物都有灵魂,而且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

喧闹的都市使诗人感到孤寂无聊,唯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才能得到安宁,得到人生启迪。

这里曲折地、感伤地反映出华兹华斯对当时污浊肮脏的社会风尚的不满与厌恶,因而也显示了他最基本的思想倾向。

艺术特色:《丁登诗赋》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次大展示。

全诗一气呵成,流畅而又幽婉,无一点古典主义的斧凿之痕,而华兹华斯朴实自然,诗句口语化的风格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

诗人敏锐的感觉,真挚的情感从娓娓动听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人出色的观察力则使日常小事和平凡景物都化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于读者眼前。

论韵律,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用
的是5步抑扬素体无韵诗律,清灵活泼而具有流动感,完全突破了当时统治诗坛的整齐、刻板的英雄双韵体。

5.分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

对照原则(P191)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的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

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6.结合《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P193-197)
①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②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③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④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⑤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8.分析于连的形象内涵(P248-250);贝尔主义的时代特征。

于连: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下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精神是拿破仑时代的,而现实所处却是复辟时期。

A、于连的阶级地位和其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B、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迫后就反抗,当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C、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D、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他一生的遭遇,她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

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

他所以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可是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他蔑视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产”。

他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

9.《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P249)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三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蒂尔德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他既高兴又怀疑,既犹豫又自责心里活动的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3.《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线索分明,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与市长夫人、侯爵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辅之以三个典型环境,前后衔接自然顺畅,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10.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

(P260)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

(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他的性格发展有3个阶段。

1.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奋斗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

但是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

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

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用,才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于是他决定走上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的往上爬。

2.经过两个人生导师的教唆,拉斯蒂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

伏脱冷要求拉斯蒂涅同他同伙,教他与维多莉谈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

他还使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

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蒂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当他埋葬完高老头后,卖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11.分析《高老头》的艺术特色(结构、现实主义美学,P261-263)
①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②为了增强描写的真实性,作品注重细节描写。

③结构巧妙精致,以高老头的悲惨命运和拉斯蒂涅的成功之路故事为主要两条线索,期间穿插了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命运和伏脱冷的阴谋与失败为次要情节,实际上主次分别,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对比手法应用的较为广泛。

⑤在对人物心理描写上,巴尔扎克对不同的人物运用了不同手法的心理描写。

对于拉斯蒂涅,作者所展现的主要是他在接受“人生三课”过程中思想波动和内心的挣扎,更接近传统描写手法;而对于高老头,主要是他临终前的“内心独白”,更接近现代意识流手法。

12.简述福楼拜的艺术主张。

(P265-266)
①追求真实性。

他特别重视对材料的收集。

②追求客观态度。

他认为作家要像天主一样隐身不见,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家在作品中不
要让自己的思想直接表露出来的文学观点,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③追求艺术美。

他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锤炼句子。

13.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包法利主义)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①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

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

②用完美理想构筑爱情的祭坛。

她和查理结婚,可是没过多久,这种平静的婚姻生活和她少女时代的梦想相差甚远,这场婚姻对两人来讲都是一个糟糕的错误。

她向往那种惊心动魄、不同凡响的爱情,爱玛把偷情当做刺激,象鸦片一样不能尽绝,布朗是爱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他们天天通信,寻找时机幽会。

爱玛陶醉于这份爱情之中,她决定与罗道尔夫私奔,但却遭到了坚决无情地拒绝,趁着暮色驾车扬长而去,爱玛的爱情美梦破碎了。

重遇赖昂也只是增悲伤罢了。

③用自我毁灭躲避现实。

债主逼债,法院又送来公文,限定爱玛在二十四小时内还清所有贷款,否则将扣押其家产。

爱玛四外求援却四处碰壁,此时的爱玛走投无路了,她只感到无助和绝望。

因此爱玛屈服了再也无力挣扎了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她惟一能想到的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摆脱现实的种种欺骗,以换取一个自由和纯净的灵魂。

理想的爱是美好的, 如果爱情也像爱玛所想象的那样,无疑她是正确的。

但是, 实际生活中的爱情并非如此。

它需要两个相爱的男女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相互付出,而爱玛所经历的所谓的爱情却只有她一人付出, 那些所谓的情人则没有一个付出真情。

爱玛最终的幻灭,无非是由于她追求过于理想的爱情,迷失在超现实理想的世界里。

总结:爱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她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关注,对女权问题的更深入研究。

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了社会的冷漠。

这样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

因此说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15.分析左拉《萌芽》的艺术特色(自然主义,思想等)
《萌芽》在文学史上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劳资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艺术上,《萌芽》充分表现了左拉的风格和特色。

①《萌芽》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写成的,直接的白描对矿区生活场景。

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的小说。

而且成功地再现了罢工的过程,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社会现象,提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社会问题。

②小说通过贫富的强烈对比,提出资产阶级的财富是建立在榨取无产阶级的血汗劳动之上的事实。

《萌芽》描写的罢工场面轰轰烈烈,是有了觉悟的工人的集体行动。

③《萌芽》并没有用低沉的调子去表现罢工斗争以失败告终,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乐观的情绪,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小说写的一张一弛,也显示了作家的大手笔。

④左拉善于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除了“萌芽”象征意义以外,他还爱用“黑色的”这个形容词。

比如:矿区的特点就是一片黑色。

⑤左拉向来看中小说的结构,《萌芽》的结构尤为严谨,情节的进展井然有序,节奏沉稳有力,从容、稳当的节奏同均衡、比例得当的结构密不可分,成为这部小说的又一优点。

16.分析《简.爱》中简爱的形象。

(P287)
①忍耐,反抗。

②自尊,理智。

③对世俗之爱的激情(自卑与幻想,追求平等的人格,拒绝宗教的义务婚姻)。

④对贵族妇女形象的回归。

⑤颠覆性的性别角色,男性的保护者。

17.分析《简·爱》的艺术特色。

(P289)
①浸透着简·爱和罗切斯特的言行和感情魅力。

现实主义同拜伦和雪莱的浪漫主义传统结合起来了:一方面用现实主义写法,敏锐地感受到普遍的情绪和感受,强调家庭的幸福,常人的情爱的价值;另一方面,富于幻想的、诗意的写法,唤起升华状态的情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以统一;
②其次是人物的个性化:简·爱,聪明而谦逊,倔强而善良,沉静而热烈。

罗彻斯特,内外对照法,傲慢的外表下和温柔的内心构成彼此的映衬。

③环境描写既真实又典型。

简·爱在舅母家的生活,对孤儿院的描写等等。

18.《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P292-293)
①作品体现了女作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②作品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情节结构。

③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作者用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环境来渲染营造作品的气氛。

⑤作家具有个性化风格的语言。

⑥最后,《呼啸山庄》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它具有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许多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9.结合作品分析,勃朗特姐妹作品的荒原气质(形象内涵,作品背景,情节特色)
在勃朗特姐妹作品中,诞生云波诡的意象群,例如暴风雨、孤堡、荒原、疯女人、鬼魂等,这些意象既具有文学上的历史传承性,又表现出浓厚的个人独创风格,因此对小说主题的深入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创作者和接收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20.狄更斯的代表作,填空。

(P272)
第一阶段:《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贝尔》、《老古玩店》、第二阶段:《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
第三阶段:《双城记》《远大前程》
21.分析《双城记》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P279-280)
思想内容:《双城记》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

从揭露贵族的残酷压迫到描写人民的自发反抗,直到反映人民暴动的燎原烈火和摧毁贵族政权的大革命,狄更斯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突出的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艺术特色:
①严谨巧妙的情节结构,有五条情节线索:梅妮特一家的故事(运用了悬念和倒叙的技巧)、德法奇夫妇的故事、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②夸张的对比手法:一有环境描写方面,贵族豪华奢靡的生活,平民阶层水深火热的生活;二在人物塑造上,医生的宽恕仁爱---德法奇太太的暴戾复仇;
③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④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⑤成功地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⑥《双城记》对攻打巴士底狱,法庭审判等群众场面的描写,对顺序、插叙、倒叙等叙述方法的灵活运用,都是很出色的。

22.分析狄更斯对英国长篇小说的贡献。

(P277)
狄更斯把英国长篇小说提高到成熟的高度。

在他之前,斯摩莱特、斯威夫特、菲尔丁侧重人物心理描写,刻画比较细腻。

狄更斯吸收了两者的长处。

他使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他通过连载,使小说走进千家万户的门槛。

他侧重当代题材,不再故意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和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

他的小说充分地显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不仅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生活,而且评价和干预生活。

他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本着艺术家的良心,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进行了坚决的揭露和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促使一些弊端的消除。

23.分析苔丝的形象特征。

(P303-304)
在哈代的笔下,苔丝被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

她天生丽质,自然淳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

她真挚可爱,品德高尚,富有热情,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

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典型,被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

从历史的观点看,苔丝的民运代表着英国南部农村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从养鸡场到农场种地的苦难历程,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的悲剧性命运。

24.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

(P305)
①诗意化的风格---小说以诗意化的笔法塑造人物,描写人物。

②严谨的结构---哈代在塑造关卡的作用下将情节设置成为因果联系十分紧密的链条结构,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又以七个小标题来分割结构,从而显得更加严谨有序。

③出色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在探索人性的深度,还是在于心理描写的技巧,哈代都是无与伦比的圣手,不如对苔丝心理的描写,着重展示她内心灵与肉的冲突,爱与恨的矛盾。

绝地的欢乐与绝对的痛苦对她心灵的冲击,使苔丝这个形象具有非凡的震撼。

④景物描写极为出色,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富于感情和生命力。

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同人物的命运、小说的主题结合起来。

25.简述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P318)
普希金(1799-1837)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按照屠格涅夫的说法,他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

他不但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26.分析奥涅金的形象特征(多余人)。

(P323)
多余人:指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不满足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有所作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但贵族的出身与上流社会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无力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只能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在碌碌无为中消耗生命,最终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多余人。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①叛逆的不彻底性,不愿和腐朽堕落的贵族阶级同流合污,但又不能割断与本阶级的练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所以是游离余中间地带的边缘人物;
②追求的盲目性。

27.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

填空。

(P335-336)
✧长篇小说:《罗亭》(1856)、《阿霞》(1858)、《贵族之家》(1859)、《前
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
✧中篇小说:《木木》、《初恋》(1860)、《春潮》(1872)、《普
宁和巴布林》(1874)《多余人的日记》、《僻静的角落》
✧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
✧诗剧和长诗:《斯捷诺》、《帕拉莎》(1843)
✧戏剧作品:《食客》、《乡村一月》
✧60年代创作高峰:《前夜》、《父与子》、《烟》
✧70年代:长篇小说《处女地》、《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林》、《春
潮》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合了他一生创作的特点。

1847年发表的《猎人笔记》在社会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28.分析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P341)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在取材、结构、形象、主题和技巧等方面,各有特色,同时又有其共性。

①以俄国重要社会矛盾冲突为情节结构的基础。

②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把所有人物和事件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表现的都是重要的社会课题,书中主要人物都是特定条件下的进步分子,他们是某种政治或道德理想的体现者,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与对立面有不能妥协的矛盾冲突,因此论争对话较多。

但在各部长篇小说中,其对话因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不尽相同或极不相同而在比重和内容上各不相同。

③他的长篇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敏锐的反映出社会生活发展的新动向,被誉为19世纪
40-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

④他的长篇小说被认为典型的社会心理小说。

他以独特的心理刻画展示出他笔下人物的心路历程,描绘出他们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瞬间变化,以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物的行动”,卓有成效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⑤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既有对生活的细致而精确的“写实”,又弥漫着浓郁的诗的氛围,“诗意的现实主义”
⑥他小说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简洁,长篇小说,人物虽然不多,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有的互相对照,有的相互补充,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29.分析《罪与恶》的主题。

(P350—351)
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

①在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遭遇;
②小说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

他根据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观察,创造了“人可以分为两类”和“平凡的人”这一“理论”,而小说真实地揭示了这种“理论”的内核,尽管种理论也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

它不仅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的生存权,反而肯定了少数人奴役和掠夺他人的权利,深刻地写出了这种“理论”的必然破产,指出了它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