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主旨领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主旨领悟
本店铺整理了关于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主旨领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1.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2.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
认为是借古讽今。

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

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

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

历史故事、古人事迹,
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

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原题答案: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

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

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