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
一、在下面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2.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娜神像雅典剧院帕特农神庙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3.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4.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法战争期间 D.甲午中国战争期间
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6.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8.结合右图《乾隆二十五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
明书》,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9.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

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10.对右图现象的误读是
A.反全球化运动内含着对全球化秩序性的追求
B.反全球化运动将推动世界的合理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存有非理性的一面
D.反全球化运动将阻滞全球化进程
反对全球化的示威人群
11.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
化趋势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哪里找到最初的萌芽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诸子百家 D.百家争鸣13.有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己所不予,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4.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去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三权内容不同 B.本质目的不同
C.制约方式不同 D.对社会影响不同
15.中国近现代的思想界,不断向西方学习,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思想的发展具有阶段性②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③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④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

”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18.下列叙述,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的是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③穷人是命运悲惨的弱者,富人则是被上帝选择的强者
④直接批判了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19.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
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
20.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
22.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5.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颂古非今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20分,共3小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①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②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③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8分)
27.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

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
家多进行了改革。

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回答以下问题:(15分)
①上述几个时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6分)
②中国的改革与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4分)
③中国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

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

统计结果如下: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孙中山473 陈独秀173 蔡元培153 段祺瑞45
胡适45 梁启超29 吴佩孚27 李大钊25
章太炎10 冯玉祥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黎元洪 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汉武帝 1
合计:1056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列宁227 威尔逊51 罗素24 泰戈尔17
爱因斯坦16 威廉二世12 杜洛斯基12 华盛顿11
甘地9 杜威9 俾斯麦9 林肯9
托尔斯泰7 路易·乔治6 马克思 6 马丁·路德 1
合计:497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①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8分)
②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6分)
③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 CDBBD 6—10 DBABD 11—15 DCDBA 16—20 ACDBB 21—25 DBBBD
26.①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分)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3
分)
③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屏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出4点,即得8分)
27.①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6分)
②共同点: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4分)
③影响:1978年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5分)
28.①1913年的调查结果,主要是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入选,孔孟得票遥遥领先,入选的外籍人少而且得票不多;(4分)1923年的调查结果则出现了很大变化,入选的主要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人,如孙中山,而古代圣贤的得票明显降低,如孔子,入选外籍名人增多,而且得票较多,如列宁。

(4分)
②调查人群的不一致;时代的变化;从1913年到1923年,中国经历了袁世凯尊孔复古;以及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事件,“民主”和“科学”等西方思想广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等等。

(6分,答出6点即可)
③对了解1913—1923年间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和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6分)
26992 6970 楰28332 6EAC 溬Z^226546 67B2 枲r 31096 7978 祸24760 60B8 悸
B&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