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陇西县云阳板的技艺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项目陇西县云阳板的技艺传承
摘要:云阳板是陇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它是以我国西部特有的民间单手鞭杆和双手鞭杆之武术套路演变而来,刚柔相济,被评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阳板这一表演形式在不同时期的融合与发展,反映出其具有民间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娱神娱人的特点,展现出陇西文化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
本文从其表演形态入手探析陇西县云阳板舞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云阳板发展的现状,对其传承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向。
希望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陇西县云阳板;现状;技艺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歌舞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西北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歌舞将西北地区的文化传统,生产生活特点以及地区的精神风貌融入了歌舞中,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北民间歌舞形式。
甘肃陇西县云阳板就是西北地区颇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并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每年举办的《陇原风》文艺演出,云阳板表演是
必看的节目,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阳板技艺反映了陇西民间艺术的精妙绝伦,也彰显了陇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族凝聚力日益加强的时代精神。
本文以云阳板的技艺传承为题,旨在通过对云阳板技艺的传承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陇西云阳板的独特魅力,并运用现代的文艺形式让承载着陇西人民精神的舞蹈发扬光大。
一、陇西县云阳板的基本概况
陇西在古代被称之为“陇西郡”,位于现今的甘肃东南部,陇西县也是我国仰韶酒文化,齐家文化的发源地,城南的仁寿山也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祠庙殿堂错落有致,规模宏大。
每年的农历4月初8,陇西人民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朝山庙会”来祭祀祖先和神佛。
庙会的开幕仪式就是以“云阳板舞队”,的入场来作为开端,民间舞蹈队在旗幡导引下,身着盛装,手执云阳板,在热闹的音乐声中边走边跳云阳板舞,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花红柳绿,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
人们用壮观的云阳板舞表达着对祖先山神的敬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朝山庙会延续至今,仍然是陇西人民的重大节日,受到了广泛关注,云阳板舞也成了陇西人民载歌载舞,谢神感恩的民间舞蹈艺术[1]。
二、陇西县云阳板的表演形态
(一)表演的内容及时间地点
目前的陇西县云阳板是经过云阳板艺人反复修改和编排的,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本的特色,但是在内容上却注入了新元素和新思想,充分彰显了陇西地区的民间舞蹈特色。
原始的云阳板是以“祈雨”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动,太极八卦阵图是其表演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陇西地区缺水的自然特点所引发的,人们想借助非自然的力量达到求雨的目的[2]。
因此,“祈雨”这个核心内容被保留下来,而现在的云阳板舞在“祈雨”的基础上就增加了“丰收”与“欢庆”两个篇章,表达了黄土高坡地区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思想的进步,
已经通过现代技术解决了“祈雨”问题,引发出进一步的“丰收”与“欢庆”[3]。
这是陇西人民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意志的体现,两个主题的舞蹈动作也都源自于日常的劳作动作改编,刻画了陇西人民的精神风貌,显现出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每年的4月初8,陇西县仁寿山“朝山庙会”上,云阳板舞便会在次日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几十个云阳板舞队共同跳起欢乐的舞蹈,表达内心的喜悦,祈求国泰民安。
(二)表演的动作及步骤
云阳板表演时包含了行香步和跪蹲击打。
行香步时舞者“小八字步”站立,会手握两块云板的下端立于胸前位置。
按照一拍时左脚向左前上步同时右脚离地,腰向左拧,右手向右上方拉板,二拍时右脚抬起到左脚旁位置,前脚掌着地,屈膝靠紧左腿,左腿稍屈,身体向左前方趴俯,右手向左下方拍云阳板。
之后的三拍,四拍动作同一二相同。
一直到七至八拍时,右脚抬起向前上两步左移,同时双手抱云阳板竖于胸前。
跪蹲击打是在行香步的基础上右腿跪蹲,做行香步的上身动作。
此外舞蹈动作中还有一些武术动作如小刀花翻身、双手鞭杆、展翅占步等,显得热闹欢腾,充满浓郁的乡村风情[4]。
云阳板舞在庙会上的表演是有步骤和仪式感的。
首先在清晨的鼓楼广场,由八十一人组成的云阳板舞队依次排列成方阵,队前彩色龙旗迎风招展。
后面跟着各色的队旗和龙虎旗,根据舞蹈角色需要又有大红宫灯、彩蟠等装点。
队伍出发后反复做“行香步”前进,一直到仁寿山大殿,分两列站齐,旗在左,罩伞在右。
然后分站两边,龙旗在左,罩伞在右,大红宫灯与幡一边两个,打击和吹奏乐也分站左右两侧。
之后主持开始举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后云阳板舞再次摆开八卦阵势开始表演。
按照祈雨、丰收、欢庆的顺序依次行进。
祈雨时以行香步为主,显得庄严,隆重。
丰收时主要是劳作动作,如收割、运送、打辗等。
欢庆的动作则比较活泼自由,跳跃击板,武术动作交替进行,最后再次分成两列面向神仙雕像做跪蹲打击四个八拍,仪式正式结束。
舞者按照原路返回[5]。
(三)表演的乐器与曲牌
云阳板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其中打击乐器以掌鼓、大锣、小镲、木鱼等为主。
吹奏乐器则是笛子、笙、唢呐等民间乐器为主。
流传下来的曲牌比较少,其中《太子游四门》是按照道教音乐的特点流传下来的唢呐曲牌。
音乐悠扬动听,颇有古朴悠然的韵味[6]。
而在节庆仪式上的音乐节奏则是随着舞蹈动作的起伏,云阳板的节奏进行的随机演奏,例如在大跨三步向前对齐,拍板举成“人”字形时,一足蹬空鹤立,接着大锣“咣”的一响,足即落地,舞板随之齐拍“啪嗒”,节奏整齐,极有韵致。
(四)表演的服饰和道具
云阳板表演服饰一般是穿黑底白云边短打服,腰缠系红绸带,头上白布巾,脚上青线麻鞋。
舞蹈时衣角塞到裤腰带里,显得干净利落,充满豪放洒脱之气。
表演道具方面,所有的道具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前文中所述云阳板是由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因此舞蹈道具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云阳板是用红椿木或者槐木制作成的道具,一副两个,分大中小三种样式,
大板长约六尺,比较厚重,一般是两个大汉在前方共同举舞,中板长三尺,四片成为一副,并用红丝线串铜钱在底端,由青年手举舞蹈。
小板不到两尺,两片一副,上绘蓝彩带图案,顶串铜铃,颇有艺术性。
除了云阳板还有各色旗帜,飞龙旗、龙虎旗、黄罗伞、彩蟠等,远远看去,犹如一条游龙在人间穿梭,庄重大气[7]。
三、陇西县云阳板的生存现状
从以上云阳板表演的形式上可以看出,云阳板艺术植根于民间,是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撑,起到了鼓舞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8]。
而目前陇西县云阳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娱乐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而云阳板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民间艺人口对口传授的方法。
这种松散的社会性传承方式对于舞者的要求不高,艺术素养也无法达到专业水平,加上很多青年外出打工,很多传承人后继无人,艺人老龄化严重,很多的艺术精髓也随之发生断层。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云阳板技艺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
此外,云阳板的传承理论史料缺乏,舞蹈程式,舞蹈音乐等逐渐与其他舞蹈趋于雷同,也会导致云阳板风格特征逐渐不明显。
四、陇西县云阳板的传承发展策略
陇西县云阳板的传承发展首先仍然需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扩大群众基础是关键。
可以从培养青少年儿童云阳板艺术抓起,培养一批优秀的舞蹈老师教授学生云阳板艺术。
其次是从高校入手,通过民间采风和史料搜集的形式对云阳板艺术进行保护,对舞蹈的程式和动作进行创新,让这种民间舞蹈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政府层面要加大对云阳板的投入和支持,通过对于艺术传承人进行经济支持和鼓励再创作,定期举办艺术文化活动,开展云阳板技艺比赛等形式让云阳板技艺在新时代彰显其社会价值,鼓励年轻一代成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
时代在进步,云阳板技艺也见证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仁寿山的香火依然旺盛,见证着云阳板舞在庙前的盛况。
人们的心中云阳板舞依然是他们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形式,因此保护和传承云阳板舞,就是在守卫我们心灵的家园。
通过扩大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云阳板舞的传承价值,传承意义,才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云阳板舞的保护当中去,也才能让云阳板舞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