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和比较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和传统型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为例)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134例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7例),试验组给予加替沙星20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d,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痰细菌清除率及其疗效。
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1.04%)与对照组(88.0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痰细菌清除率(96.36%)与对照组(98.2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new quinolones (plus for the effect)and traditional quinolones for levofloxacin (for example)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s,and security.Methods 134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add for the effect of 200 mg intravenous drip,2 times a day,7 ~14 days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given levofloxacin 200 mg intravenous drip,2 times a day,course of 7 ~14 days;The sputum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and curative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Results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91.04%)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88.06%),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Patients sputum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96.36%)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98.2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 rate i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Conclusion For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good security.
Key words: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Gatifloxacin;Levofloxacin
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新型廣谱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品抑制DNA旋转酶的活性强,既保持了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同时加强了对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及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其他抗菌药耐药的细菌仍有很强的抗菌活性;本品注射静脉滴注,代谢稳定,无潜在的光敏毒性。
本文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急诊观察和住院受试患者共134例,诊断符合相应标准,其中男81例,占60.4%,女53例,占36.8%,年龄21~86岁,平均(51±13.4)岁,采用非盲区组随机表法。
随机分为两组,加替沙星组67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
发作期21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发感染7例,肺癌伴感染5例。
左氧氟沙星组67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33例,COPD急性发作期24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发感染6例,肺癌伴感染4例,均实验前48h内未接受过任何抗菌药物治疗,均无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且孕、乳妇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除外。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给药方法试验组给予加替沙星20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d;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7~14d。
1.3观察方法记录用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作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测定、胸部X线、心电图,同时观察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价。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菌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轉,上述4项中有2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用药72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所加重。
痊愈和显效两组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总有效率。
1.5细菌学评价判断标准包括清除、未清除、再感染3级评定。
清除:治疗后痰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未清除:治疗前、后痰细菌培养结果相同;替换:即再感染,治疗结束后,痰细菌培养分离到1种新的致病菌,并出现感染症状和体征而需要治疗者。
以清除计算转阴率。
1.6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按与药物有关、可能与药物有关、可能与药物无关、与药物无关、无法评价五级评定其临床反应、化验异常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以前3者计为药物不良反应,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安全性评价。
1.7数据处理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分析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细菌学分析试验组分离出致病菌55株(82.09%),53株细菌被清除,以菌株计细菌学清除率为96.36%(53/55)。
对照组分离出致病菌57株(85.07%),56株细菌被清除,以菌株计细菌学清除率为98.25%(56/57)。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出现失眠,1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皮肤瘙痒,均予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5%。
对照组1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皮肤瘙痒,1例出现药物热,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腹泻,1例出痛,2例出现静脉炎,均予对症治疗后恢复
正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4%。
两组无1例有严重不良反应及因不良反应而中途停药。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8,P>0.05)。
3讨论
加替沙星是一新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其6位氟及8位甲氧基的结构,使其既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光毒性和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提高了安全性。
①本品对葡萄球菌属(包括耐甲氧西林和耐喹诺酮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强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与司氟沙星和托氟沙星相近。
②加替沙星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与司氟沙星相似,本品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循环,血浓度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体内分布广泛,T1/2为8h,用后剂量的82%~88%以原型从肾脏排泄,不会体内蓄积产生结晶而发生肾毒性。
安全性评价中,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主要为失眠,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轻微,呈一过性,未见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提示加替沙星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
因此,与同类抗菌药物相比,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体内吸收完全、分布广泛、血药浓度高、持时间长、组织穿透性好、生物利用度高、临床范围广、疗效高、不良反应轻微、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与左氧氟沙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
本品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故该药可作为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
参考文献:
[1]杜煜,郭惠元.广谱高效低毒的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22(1):34.
[2]施毅,肖永营,邵海枫,等.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23(8):518~521.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