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不正确;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不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C不正确;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
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
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B
【解析】
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
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
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C。

3.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
C.灯内酒精燃烧D.量
得的液体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B、加热固体氯酸钾,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试管炸裂,不会影响产生氧气的量,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符合题意;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可能会灯内酒精燃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
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5.下列实验方案或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时,没有听到任何响声,表明氢气已纯净
B.为证明暴露在空气中的 NaOH 溶液已变质,可加入 BaCl2
C.要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采用点燃的方法
D.用盐酸即可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点燃气体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听到“卟”的一声表示氢气较纯,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可能是没有收集到氢气,故不能达到目的;B、因NaOH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可以通过滴加氯化钙溶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故能达到目的;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的含量也较低,不能将其点燃,故不能达到目的;
D、应向鸡蛋壳上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因此应用盐酸与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故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6.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B.食物腐烂
C.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用汽油清洗油污
【答案】B
【解析】
A. 用氢氧化钠干燥气体, C. 用活性炭净水器净水,D. 用汽油清洗油污,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7.“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8.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3.当加热至较多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5.夹持蒸发皿要用坩埚钳。

9.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
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

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选A
10.下列关于对化学实验操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
B.加热过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C.向盛有一定量浓硫酸的试管中,滴加蒸馏水进行稀释
D.用嘴小心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分析。

【详解】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错误。

B、加热过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立即用冷水冲洗会炸裂试管,故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稀释浓硫酸时,一般在烧杯中进行稀释,故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要了解常见的实验操作,能对错误操作的后果做出判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铜丝折弯C.瓷碗破碎D.纸张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丝弯曲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2.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
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C.在实验室中,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D.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1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蒸发时玻璃棒要沿着一个方向搅拌,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变为气态而析出溶质的过程,可用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故A正确;
B、实验室可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故B正确;
C、泥沙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故C正确;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内有多孔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A、由于绿色植物光和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故A错误;B、由于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C、由于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所以,用小苏打来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故D正确,故选A。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作制冷剂 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 C.浓硫酸作干燥剂 D.稀盐酸除铁锈【答案】D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干冰作制冷剂 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 C.浓硫酸作干燥剂,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 D.稀盐酸除铁锈时,盐酸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方程式6氯化铁和水;是化学性质。

选D
15.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则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为( )
A.10mL B.大于10mL C.小于10mL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俯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由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实际比30mL小;仰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偏大,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实际大于20mL,所以取出液体的体积小于10mL.故选C.
考点:量筒的使用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药品B.检查装置气密性C.取用液体药品D.液体的取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胶头滴管中的空气排出,再伸入液体内吸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17.成语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积土成山B.木已成舟C.死灰复燃D.海市蜃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积土成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睛】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19.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水果榨汁
C.分离液态空气
D.葡萄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水果榨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将液态空气中的液氮和液氧进行分离,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20.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

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
C.灯泡: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学生带来光明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把空气中水蒸气吸收到硫酸溶液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灯泡发光只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