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教案(5篇可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重彩教案(5篇可选)
第一篇:工笔重彩教案
工笔重彩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学习,分析、解读优秀重彩画作品的技法、构图、艺术风格,使学生体悟重彩画艺术的审美价值。

并通过临摹,写生的练习最终达到独立创作工笔重彩画的目的。

教学要求:解读工笔重彩的历史、艺术特点。

学习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和造型特点。

一、工笔重彩的概述
工笔重彩画是在工笔淡彩的基础上以矿物质颜料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

其色彩明快,色泽艳丽,不易褪色,适合于在绢、熟宣、高丽纸、墙面、岩石上绘制。

古人常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丹”即是“朱砂”,“青”即是“石青、石绿”,它们都是工笔重彩画种的主要颜料。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千年以前的马王堆帛画以及敦煌壁画。

画面上的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色至今仍然保持着如初的光泽。

壁画绘制全部采用纯天然颜料,而它产生的色彩之绚丽斑斓及艺术水平之高,是世人注目的。

古代杰出的民间画家采用了朴素的表现技法,同样用色彩的力度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同时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文明及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

重彩画,也就是石颜料绘画,古代称之为青绿。

中国传统工笔画讲究以线造型,对于线条的质量要求极高。

颜色染得再好,如果线条失败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

传统的重彩画中,如敦煌壁画线描和色彩都是极其精良。

但是在现代重彩画中则减弱了对线描的要求,视觉上近似油画。

重彩画一般先裱于画板上,线描结束后,先用胡粉加近似画面色调的颜色罩一遍,然后绘制。

画完直接镶框。

颜料的主要调和媒介是胶,因此也称为胶彩画。

因为石颜色颗粒比较粗,反复绘画使画面加厚,色彩肌理也随之丰富,而且石颜料的光泽使画面罩上一层沙质的
亚光效果。

由于大量石颜料堆积而产生了极其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弥补了画底和线描逐渐被石颜料所覆盖,线描逐渐减退的不足。

二、工具材料
重彩画主要使用的颜料是石颜料。

石颜料主要指用有色岩石研制的矿石颜料。

矿石分为两种,即晶体和非晶体矿石,只有晶体矿石经过加工才能变成绘画用的石颜料,晶体矿石是天然结晶体,呈半透明和透明状态,研磨到极细的颗粒状态仍然保留着结晶体的特点,且附有光泽,又有较强的覆盖力,附着在墨底上更显得明亮。

画家齐白石在大写意花鸟画中所用的石青、石绿、朱砂、雄黄以及刘海粟在泼彩画中所使用的石颜料都极富效果,是其他颜料替代不了的。

在日本画中所使用的石颜料的颗粒更大,画面产生一层厚厚的结晶体层,组成一层雾状的闪光网,罩在画面上使颜色稳定,肌理丰富。

除了题材和技巧的审美以外,还有一种材料美感。

1、矿石颜料的特点
色质稳定。

天然岩石都是经过多年自然形成,所以十分稳定不褪色。

色相纯美。

天然石色是化学颜料调不出来的。

色泽稳定自然,加上晶体的光泽增加了色彩的明度。

具有特殊的效果。

肌理美感。

石颜料是由晶体矿石研磨而成,所以有微微闪光的感觉现代日本绘画经常先使用大颗粒颜料,越60目-140目左右,其特点是色彩饱和,肌理效果明显。

然后再用小颗粒颜色调整、呼应,使画面色彩丰富,具有油画和雕塑般的张力和笔触,像一层层彩砂堆积起来的效果。

2、矿石颜料的种类
石颜料是由岩石磨制而成的,研磨的细致程度决定其色彩的浓淡及颗粒的粗细。

如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理论上讲继续研磨下去出现五青、六青直至白,就像一种色彩的渐变,日本称之为番。

由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画颜料厂和天雅画材公司出品的石颜料,使我国的石色生产从传统的红、黄、蓝、绿基本色开拓为数十种基本色和中间色配套的石色,而且质量和日本的“岩绘具”相当。

另外还有金箔、
银箔、铜箔等金属颜色出品。

这使我国的工笔重彩画、壁画、彩墨画、泼绘等的画面色彩更为丰富。

3、矿石颜料的使用
由于石颜料是粉末或颗粒状,作为调和和固定颜色的胶尤为重要。

最早使用胶固定画面是在埃及的壁画中,现在画家一般使用动物或鱼的皮骨制成的胶,如牛皮胶、鹿皮胶或明胶等。

将色粉与胶水相容在碟子中充分融合后使用。

颜料、调胶、调色等每一步都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因此遵循科学的规律钻研和掌握绘画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工笔重彩画的步骤。

三、重彩花鸟画的步骤
1、落稿
重彩花鸟画在白描起稿上与传统工笔画是一样的,在画材的选择上要用比较厚的发墨不太强的纸,如熟宣、夹宣、高丽纸等。

勾勒线描要求准确肯定,笔力畅达。

2、作底
勾勒线描以后用淡墨渲染出结构,然后根据个人喜好及石色较亮的原因,就像画写意画为石色做墨底一样,画时故意留出一些自然地水痕,干后用大颗粒的青色做第二遍底色,笔要稍干自然生动,并让出一些底色,使画面厚薄相宜。

3、赋彩
在赋彩过程中要注意掌握色的饱和度,强化画面的主题,协调主题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直接从管中挤出颜色,用干笔一遍遍地往画面上扫。

使画面肌理更加完善。

每一遍地底色都不是绝对存在,也不绝对的消失。

第二篇:工笔花鸟教案
第一章工笔重彩基础知识与理论讲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工笔花鸟画有一个概况的认识,树立一些基本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重点难点: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风格规律、美学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学时
:2 教学过程:⑴概述
⑵唐、五代、两宋的工笔花鸟画
⑶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
⑷近、现代及当代的工笔花鸟画
一概述
中国花鸟画从总体上讲可分为工笔、意笔两种风格流派,其中工笔花鸟画的产生、发展较意笔花鸟画要早得多。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宝库中有着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体现。

研究它,继承它,对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共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工笔花鸟画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并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面对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从朴素的描绘到具有深厚的内涵,从追求形到追求韵,无处不流露出画家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人格的美。

工笔花鸟画从画面的布景陪衬到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画科、是人们审美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

与写意花鸟画相比,工笔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追求精细,对形象的塑造力求精微,表现手法上力求完美无缺,生动自然。

对格调的追求上与写意相同,力求清新典雅,古朴凝练。

技法上虽上但求其写,以下其形而达到传其神的目的。

工笔花鸟画的雏形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稍晚些时代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便是一幅较有代表性的早期工笔重彩画,其中便有鸟兽的形象,造型十分生动。

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游龙、飞鸟的形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有荷花、牡丹、人、鹤的形象,但这些花鸟的形象都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的,然而这一切都为花鸟画的产生奠定了一个人文基础。

二唐、五代、两宋的工笔花鸟画
唐、五代、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确立、形成、发展、成熟时期。

特别是五代、两宋是上笔花鸟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代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文化艺术的高峰。

如:诗歌,书法等等。

工笔花鸟画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确立形成起来的,与山水画一起从单纯的人物画配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

唐代的工笔花鸟画最初从形式技法上看以工笔青绿重彩为主,风格朴素、单纯,为工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是工笔花鸟画的形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在西蜀、南唐…—带创立了翰林图画院,由于政局安定,生活平稳,工笔花鸟画得到十·足的发展并渐而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风格流派,二人风格L-都以工笔为主,然黄筌重形、色,技法上以勾勒染色法表现,而徐熙重墨骨,创立落墨法的表现形式,重作品意的表达。

当时人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

徐、黄两家的画在后代逐步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风格流派——写意和工笔,在不同的时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在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地位显赫,可以说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峰,这一时期,佳作频频,高手如云。

北宋时扩大了“翰林图画院”的规模,并确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绘画考试升级制度,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工:笔花鸟画家。

他们在绘画上重视写生,即:外师造化。

故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文人画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大批以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从表现手法卜看,也属偏工一路。

徐熙之子徐崇嗣承其祖业,创立了没骨工笔花鸟画,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南宋迁都杭州、钱塘一带,水土丰足,有渔米之乡的称号,桑蚕业发达,四季花木不断,鸟兽层出不穷,可谓“鸟语花鸟四季有,人间天堂处处春”。

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花鸟画的习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再加上其特有的人文背景,故而吸引了一大批域外的花鸟画家前往并加入画院,形成一股很强的绘画氛围。

在这种条件下,工笔花鸟画更趋于成熟、完善,涌现出一批批成就不俗的工笔花鸟画家。

总之,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无论从技法到风格样式,都已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为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兴起,徐熙一路的画风逐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壮大,并在后代形成花鸟画风格的主流,从一个时代的角度上说,元、明、清的花鸟画是基于两宋工笔花鸟画之上的一个历史的延伸。

三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
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基本上处于平和、稳定发展的状态。

在这一时期,没骨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发展较快,特别是在明代和清初。

由于文人士大夫绘画的不断壮大,以四君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占据了花鸟画创作的主流,工笔花鸟画已渐衰落,特别是在中、晚清时期,虽也有擅此技艺者,师法宋元,但就其成就贡献而言,远不及前贤。

元代的工笔花鸟画继续沿习宋代的花鸟画风。

但表现手法相对要自由一些,格调也大多偏于野逸一路,表现题材也有所拓展。

以梅、兰、菊、竹为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

从元代开始,徐熙一路的画风及艺术主张得到更多文人阶层的认可,并逐步开始发展壮大。

明代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分支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形成并确立了工笔、写意、没骨三大花鸟画风格流派,并且各自都有较杰出的代表人物。

工笔花鸟画基本上沿习宋人的表现技法,并将此技法作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工笔、没骨工笔四大门类。

清代是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工笔花鸟画较意笔花鸟画的发展要慢得多,除没骨工笔花鸟画在前清有些影响外,其余并无太大建树,手法上大都因袭前代,题材也较老,格局也较陈旧,意趣也不高。

就没骨工笔而言,到了晚清也渐而转化为没骨小写意花鸟一路,单纯从事没骨工笔的画家也已寥寥,且成就一般,未能形成气候。

四近、现代及当代的工笔花鸟画
近、现代的工笔花鸟画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一些扩充手法在沿习先人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探索性的发展与补充,格调日趋清新,涌现出了以于非闇,陈之佛为代表的大家,专门从事工笔花鸟画这一传统绘画样式的人也逐渐多起来,但从
总体上讲,较写意花鸟画,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态势,还是有很大差距。

当代的花鸟画可谓百花齐放。

工笔花鸟画也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无论在技法上、造型上、用色上、构图章法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表现手法和题材较前代更为丰富。

从几次较有影响的全国美展中不难发现,工笔花鸟画日渐成为花鸟画创作的主流,发
展也十分迅猛,与写意花鸟画一起共同成为时代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样式。

清人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工笔花鸟画也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崭新的艺术样式。

总之,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在向前人学习的同时,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因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要善于借鉴古人的成败经验,为自己寻找到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不断深入生活,提高眼界,锐意开拓,创造出更高、更雅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将其推上一个更新的高度,这才是继承学习最终的目的。

提问:
1、唐、五代、两宋时期花鸟画的典型代表及典型作品?
2、分析徐熙、黄筌两者不同画风?
第二章工笔重彩的勾线与铺设墨底练习
教学目的: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通过勾线临摹的手段,学习
前人勾线技巧,掌握其方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工笔花鸟画入手,逐步解决花鸟画中的造型,构图等问题。

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使学生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使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重点难点:
(1)勾线中见笔及用笔的起收。

(2)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

教学方法:讲授学时
:8 教学过程:⑴工具介绍
⑵基本勾线技法
一工具介绍
笔:勾线笔,(叶筋,大红毛,点梅,衣纹,小狼毫)
染色笔,(大、中、小的云羊毫,兼毫,白鹭)。

墨:墨色要亮、润、匀、重、清(一得阁,中华)。

纸:画工笔要用熟纸,熟绢,以不漏矾为宜。

砚:砚中不可有陈墨、残渣,砚面要平,质地要青亮、光泽。

(端砚,歙砚)色:宜用块状中国画颜色,高级中国画颜色。

其他工具有:画毡,白瓷盘,明矾,笔架,纸巾、枕尺,笔洗(两个),小水勺,回形针。

二如何学习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在“法”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宏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的方法、过程、步骤,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从微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工笔花鸟画所涉及到的章法、线条、晕染、造型体的问题。

另外,学习工笔花鸟画也不能忽视对“理”的探究,因为“理”直接影响到“法”的进一步提学习工笔花鸟画从总体上讲要经历四个环节,即:临摹、写生、习作、创作。

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交替进行,这主要看学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法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变化的,法的主体是人,不能被动而法,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流露。

法不是用来表露的,而是含在作品里面的,一张作品中所包含的法的高下直接影响到这幅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学的是方法,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体会、研究、深入,使法与法之间,相互统一,相互递进。

三、中国画线条
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用线不是简单的自然模仿而是画家经过提炼概况归纳或是主观塑造来再现物象,这个过程体现出画家的才学个性及审美观。

画家的学养、境遇
及性格的不同其展现的线的样式也不会相同,线型的不同传达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如:高古游丝描,给人以宁静、平和、平淡无奇的自然美;而柳叶描或行云流水描则变化较多,有很强的动感,给人以活泼率真之美。

行笔过程的快慢、轻重呈现出的线条具有不同的美感。

用笔轻则快,则给人以活泼、流畅、飘逸,洒脱之美。

用笔慢而有力,则有凝重、朴实之感。

中国的绘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说是线条逐步发展演变,完美巩固的历史,中国画的用线形式同我国的审美、哲学密切相关。

也和书法的影响及毛笔的性能分不开。

线条除具有约形传神的意义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高度的形式美,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线条或凝重端庄、或轻盈婀娜、或洒脱飘逸、或恬淡平和。

不同形式显出不同的艺术境界,线条的审美应具备圆润富有弹性及张力的特性,应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要内在含蓄,不可使蛮力,要藏而不露,畅而不滑。

再就是线条要有气势,气脉相连,笔笔相生,一气呵成。

线条要有变化,有动感,有节奏,有韵律。

线性结构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的基本图式,也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独特的造型体系。

以线造型是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和骨架。

其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重在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并通过这些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

它兼有骨架——整幅作品及物象的间架结构。

骨干——在作品的构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骨力——笔下功夫。

骨气——作者主观情感的外露等诸多含义,“以线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线的运用,要强调线的表现力,利用线的长短、粗细、转折、顿挫、浓淡等变化表现物象的神态、个性、节奏、空间等造型因素的各个方面。

使线融于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个性的造型形式的营造。

工笔花鸟画的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而线的节奏和韵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上线的种种变化顾盼呼应,统一谐调所形成的美感。

二是每根线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的反复重现。

线本身不仅是表现花草鸟形神气质,又是画家本人内在情感和性格的外露。

当作者的客观认知与主观情思交融后,则达到了超越表象与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而线也具有了高度概括的独特表现能力并成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特征。

四、基本勾线技法
1、临本的选择
2、临摹方法:工笔临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临,要求与对象的构图、造型、晕染、用笔都十分相似,另一种是变临,要求用同样的手法来人现相同题材或类似题材,但构图不同。

后一种难一些,但可以从临摹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3、勾勒时应注意的问题
A、要注意对临本的线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古代有十八描之分。

B、线与形,线根据形分为内线和外线,一般外线比内线稍粗,线据表现形体的需要又分为虚线与实线。

C、临摹白描要注意分析线的起始、承转、粗细、疏密、横直。

注意线的起、行、收,有快有慢,要见笔。

4、工笔花卉的基本表现手法
A、.游丝描:也有称为游丝描的,线条纤细而均匀,有如发丝。

待染好色后,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分素雅空灵。

B、丁头鼠尾描:线条提按明显,富有变化,显得生动自然。

C、铁线描:线条均匀凝重,古朴稚拙,富有韧性。

D、折带描:线条挺拔有力,捻转明快,干净利落,富有神采。

5、工笔枝干的基本表现手法
A、先勾后点:先勾出枝干的外形,再以集点的排笔手法画出树干的表皮。

这种手法可使对象显得丰富自然。

B.勾点结合:勾枝时随机而发,线条虚虚实实,毛涩老辣,流畅自然。

常用来表现枯枝、老树。

C.点线结合:线条多用丁头鼠尾描,通过线条的长短以及点的运用来表现枝干的结构起伏特征,常用来画荆棘灌木。

D.勾擦结合:先用笔擦出枝干的结构及动态,再依势双勾,这种手法显得很有气势,变化也十分丰富。

E.积染结合:先将枝干用淡墨或色一次性画出,再用水或墨、色
添加其上,将前后、浓淡一点点积染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于没骨工笔花卉中。

6、工笔禽鸟的动态及翎毛的表现:
画工笔禽鸟首先要解决动态的问题,鸟的动态特征可用两圆三线来表示,在画时心中要有数,在把握好动态的基础上再勾画羽翼。

羽翼眼嘴的勾画可参见摹本或写生稿。

画禽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毛的勾勒,它的方法比较多,基本有六种手法:一是排笔叠压法;二是组合留白法;三是短线交错法;四是排线交插法;五是丝缕法;六是乱线交织法
参考临本:《宋人小品临摹技法》一、二、三、四《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
——工笔重彩花卉《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
——工笔重彩翎毛
作业:
1、临摹线描作业5张
2、体味中国线条的意境?
第三章工笔花鸟设色练习
工笔花的花整幅作品临摹
教学目的:通过临摹这一手段去了解研究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染色技法及特点,为我们在创作中作积累。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把临摹作为学习手段,不是目的。

在临摹时要求以一种积极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其作品的内涵,作底色时要从旧的思路中解脱出来,转变色彩观念。

重点难点:⑴ 分染和上石色
⑵鸟类表现技法。

⑶中国画的学养、气韵、笔墨风格。

学时:36 教学过程:⑴基本染色方法
⑵具体技法指导
一、工笔花卉的基本染法:
工笔花卉的传统染法一般是先用花青或淡墨染底色。

待干透后用
色依次染下去,画白花时可在正面或背后打底。

染色要平、润,要适可而止,避免焦、糊、脏、腻。

没骨可用积染的方法。

染色有重彩、淡彩的区别,可根据画面的具体情况而定。

1、工笔重彩法
工笔重彩法是工笔花鸟画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工笔重彩法表现物象的结构是运用渲染的方法来完成的。

分染
渲染的第一步也叫分染,即按物象的结构特征由局部人手分别染色。

分染由两支笔完成,一支染色,一支蘸清水把颜色均匀地晕开。

这是工笔重彩法表现物象结构、起伏、转折、层次与色彩细微变化的主要手段。

工笔重彩分染时,对渲染体积与结构不可过分,传统技法中以稍具体积感,类似浅浮雕状即可,至明清之际掺入了西洋画的凹凸法。

但中国画的主要特征是以线造型,渲染要服从线条,不可因渲染过分强调立体而喧宾夺主。

分染时可用墨,也可用水色或石色进行,要视物象的具体色彩而定。

分染的遍数也要据需要而定,并且要有变化,同类色或同一色分染数遍后,色彩的叠积只有浓淡与轻重的区别;不同色相的色彩或墨与色的分染叠积,色彩变化则较丰富;但颜色的选用要根据色调的设计或物象的特征进行。

分染前先平铺一层底色叫“打底”。

平涂打底可有助于分染时把握色调的大关系,平时色相与色彩的轻重要根据色调设计确定。

平涂有时用透明色,有时用不透明色即石色进行。

水分要充足,要预先设计好顺序,涂过之后不要再回笔,以免水分不匀相互冲击成为水痕。

如果用石色平涂,则更不易涂匀,颜料要薄一些,水分也要适度。

石色有一定的厚度,平涂后分染不易染匀而出现水痕,传统方法中称之为“泥”的弊病即是指此,古人所谓“三矾九染”的“三矾”,即是指运用石色平涂后分染或直接用石色分染时,染过一遍待其干后,用胶矾水涂一遍将石色固定,然后再用石色继续分染,石色则不会“泥”。

“九染”则是一种广义的概括,是指随矾随染,直至染足为止。

分染时虽用两支笔对颜色随染随晕,但不可一味工细,晕染时同样要见笔,行笔方向与物象形体相结合,干脆利落。

在染色时保留笔意和某些笔触,才能有绘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