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
制观念。(10分)
指导语: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 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括二者的法制观 念。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 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法制关乎社会稳定、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 守法;守法是正义行为;
试题设问
“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简 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简析1950年中 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简析汉朝国家 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 积极作用。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说明大豆在 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历史材料题讲解(一)
——背景原因类
1、【题型特征】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历史/ 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 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 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3、真题讲解
(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 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 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 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 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 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答案】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品种优 良,营养健康;生存能力强,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 得到广泛开发。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 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 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材料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 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 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 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 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 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 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年份 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
2019 全国 现代中、美、苏、日钢铁业发
年
Ⅰ卷 展情况
道路自信全国 中国海关税率的化制度自信Ⅱ卷全国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国家治理模 Ⅲ卷 式
民族认同
2018 全国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年
Ⅰ卷 制度自信
全国 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Ⅱ卷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 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化对比 Ⅲ卷 制度自信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 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 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 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 系渗透。
当弟子们安排苏栺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実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丌服从判决就等亍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仸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丌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历史主观题25分题型突破
近3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2018年1卷41导入语)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人民 自主管理
(2)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尤其是高考题。没有用 的都给省略了。
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
回归教材:学会整合教材、切忌死搬硬套,学会部分问题结合、
多问题结合和相似相关问题结合的灵活回归。
2、【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 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 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 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 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 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社会背景”,偏重于当时社会特征的静态分析,主要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价值” 要突出其在法制和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
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 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人文意识突出;崇尚法治,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 历史背景。(9分)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方法总结
1.关注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只 有在历史时段下才能存在,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将历史事 件放在特定时段内分析。 2.找准材料的关键词句,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 3.注意题目每一问的分值,一般4分至少要答两点,6分 至少要答三点,分值越高,答的点越多。 4.说明或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要将现象上升为实 质内容,概括时,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包含的观 点。
全国 中国矿业政策 Ⅱ卷 制度自信
“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说 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 简析其意义。”
全国 早期殖民和台湾统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台湾的收复
Ⅲ卷 一民族认同
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命题特点
(一)围绕两类主题: “古今贯通”——纵向概括说明(2019全国2卷)(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 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2019全国1卷)(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019全国3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 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外患+内忧
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018年1卷)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
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
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
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清末新政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二)设问内容看分三类题型:背景原因类 特点变化类 影响作用类
二、材料题解题基本技巧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 条件。对材料一般要进行两次阅读:第一遍粗读,大体 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人物、背景及历史事件。第 二遍细读,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把材料中与答题点有 关的信息进行重点标记,去除与答案无关的信息,并对 有效信息进行处理,去粗取精。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 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省略号)划分层次, 转折性的词语,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 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说明 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以曼 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年份
2017 年
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
全国 近代中国和法国民 Ⅰ卷 族主义
民族认同
试题设问
“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概括国民党’一 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 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解题步骤
一看:审题是关键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限定词 求答项 分值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题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2018年1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 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依据),分别指 出(答题要求)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限定词)的特点 (求答项)。(8分)
二找:怎么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解题信息
(1)读材料要读导入语、正文、材料出处。读正文,要关注 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小括号(括号-注 释;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要关注句子间的逻辑 关系,特别是并列语、转折语等;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材料出
处往往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 基层社会治理 自古就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
制观念。(10分)
指导语: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 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括二者的法制观 念。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 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法制关乎社会稳定、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 守法;守法是正义行为;
试题设问
“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简 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简析1950年中 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简析汉朝国家 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 积极作用。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说明大豆在 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历史材料题讲解(一)
——背景原因类
1、【题型特征】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历史/ 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 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 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3、真题讲解
(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 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 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 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 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 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答案】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品种优 良,营养健康;生存能力强,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 得到广泛开发。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 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 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材料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 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 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 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 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 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 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年份 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
2019 全国 现代中、美、苏、日钢铁业发
年
Ⅰ卷 展情况
道路自信全国 中国海关税率的化制度自信Ⅱ卷全国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国家治理模 Ⅲ卷 式
民族认同
2018 全国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年
Ⅰ卷 制度自信
全国 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Ⅱ卷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 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化对比 Ⅲ卷 制度自信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 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 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 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 系渗透。
当弟子们安排苏栺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実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丌服从判决就等亍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仸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丌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历史主观题25分题型突破
近3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2018年1卷41导入语)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人民 自主管理
(2)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尤其是高考题。没有用 的都给省略了。
三想:回归教材、回归常识。
回归教材:学会整合教材、切忌死搬硬套,学会部分问题结合、
多问题结合和相似相关问题结合的灵活回归。
2、【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 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 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 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 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 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社会背景”,偏重于当时社会特征的静态分析,主要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价值” 要突出其在法制和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
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 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人文意识突出;崇尚法治,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 历史背景。(9分)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方法总结
1.关注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只 有在历史时段下才能存在,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将历史事 件放在特定时段内分析。 2.找准材料的关键词句,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 3.注意题目每一问的分值,一般4分至少要答两点,6分 至少要答三点,分值越高,答的点越多。 4.说明或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要将现象上升为实 质内容,概括时,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包含的观 点。
全国 中国矿业政策 Ⅱ卷 制度自信
“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说 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 简析其意义。”
全国 早期殖民和台湾统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台湾的收复
Ⅲ卷 一民族认同
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命题特点
(一)围绕两类主题: “古今贯通”——纵向概括说明(2019全国2卷)(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 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2019全国1卷)(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019全国3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 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外患+内忧
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018年1卷)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
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
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
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清末新政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二)设问内容看分三类题型:背景原因类 特点变化类 影响作用类
二、材料题解题基本技巧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 条件。对材料一般要进行两次阅读:第一遍粗读,大体 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人物、背景及历史事件。第 二遍细读,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把材料中与答题点有 关的信息进行重点标记,去除与答案无关的信息,并对 有效信息进行处理,去粗取精。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 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省略号)划分层次, 转折性的词语,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 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说明 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以曼 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年份
2017 年
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
全国 近代中国和法国民 Ⅰ卷 族主义
民族认同
试题设问
“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概括国民党’一 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 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解题步骤
一看:审题是关键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限定词 求答项 分值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题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2018年1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 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依据),分别指 出(答题要求)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限定词)的特点 (求答项)。(8分)
二找:怎么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解题信息
(1)读材料要读导入语、正文、材料出处。读正文,要关注 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小括号(括号-注 释;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要关注句子间的逻辑 关系,特别是并列语、转折语等;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材料出
处往往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 基层社会治理 自古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