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毋庸 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 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 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 貌的了解和把握。
《人民日报》关于《北京医院出国人员努力节约外汇》的报道,全文对事实的表述,它所使用的就是朴实的 语言。其中写道: 到日本考察的人员,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乱花一分钱。出国前做衣服,服装费都没有达 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该做四件衣服的,只做了三件。到了国外,住便宜的简易旅馆,吃大众化的饭菜,外出 坐公共汽车,有时干脆步行。为节省开支,他们给公家带的科学技术资料,全都放在个人的箱子里,上下飞机车 船,全由自己搬运。他们出国花的全部费用,不到国家规定的一半。 到加拿大、美国学习医疗电子计算机的人 员,尽量少花美金,日常费用不到规定的三分之一。有一天,他们要去参观一个著名的动物园,到门口一看,一 张门票2元5角美金,7个人就得花1得卖 多少土特产?咱们节省一分美金,就能增加一分四化资金。大伙一商量,就改到别处参观了。
新闻语言主要是由事务语言孕育发展而成。自古以来,处理国家事务或重要的个人集团事务所使用的语言, 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精炼、准确、严密的的优点。尤其是处理国家事务的语言(或称政务语言),政策 性极强,爱憎观念明显,有些行文本身就是指令,稍有疏漏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词语略加改动, 大事即被化小,坏事就变成好事。如清朝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吃败仗,其幕僚起草的奏文写“屡战屡败”,曾改 成“屡败屡战”,文意截然不同了。可见文件的书写,历来注重遣词达意准确、严谨,并求言简意赅、主题突出。 事务语言的这种精华部分引进新闻语言之中,对于准确无误地表示新闻事实实是极为重要的。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然而,其模 糊程度又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有位研究新闻语言的作者,取了两段都写“暴雨成涝”的文字,一属文学语言, 一属新闻语言,对两者做了一番比较。
一段取自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 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岛,雷鸣夹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那雨,一会 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儿又像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地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 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 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 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 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名词解释
新闻语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独立形态。在我国,19世纪以前,尽管已经有了书面形式的“新闻”,却 没有出现新闻语言。我国古代新闻活动实用的书面语言属于事务语体类。战国时张仪以“露布”(不佳封的文书) 檄楚,唐代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是用书信送唐明皇的,唐“邸报”和后来的“京报”所传抄的谕旨、奏章,农 民起义军用于宣传政令和战报的揭帖、旗报、牌报等等,所用的语言都是当时的事务语言,亦即官方文书用语。
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指出:“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 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他说的“字无妄”,就是用此确切的意思。高尔基也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是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文学作品尚且不能容忍朦胧、含糊、混沌的描写,对于体 现事实的新闻报道,其语言的准确、贴切,更应是它的一大特色了。这也正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对语言的要求。
新闻语言
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01 名词解释
03 语言特色
目录
02 构成因素
新闻语言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规范化语言。新闻语言区别于文学、评 论等语言,更与政治、法律、经济等专业语言不同,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一种语言。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简洁、准 确、通俗。简洁,即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以适应新闻报道篇幅短小、时效性强的特点。准确, 即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程度、分寸上把握得当,不夸大,亦不缩小。通俗,即明白如话,使“从大学校 长到文化程度很低、智力有限的一切读者都容易理解”(美国著名**道格拉斯·伍德·米勒语)。
为什么说新闻语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融进适用的成分呢?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也称之为“语言艺术”。文学语言无疑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语言特色
1
客观
2
确切
3
简练
4
朴实
5
通俗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 诚然,一个**,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 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我国现代作家也是重视运用通俗语言的。老舍写文章总是改了又改,只要写出一句不明晰、不响亮,不像口 头说的那样,他就换一句更明白、更通俗的,务期接近人民口语中的话。他认为,真实、简练、通俗、艺术性都 是密切联系着的,真实不妨碍通俗与艺术性。
新闻载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作品唯有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起到传播的作用。新闻语言如果离开通俗, 就等于脱离千千万万读者和听众。所以说,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对于新闻写作,对于整个新闻传播事业,都是至 关重要的。
构成因素
新闻语言,随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产生,随长期的新闻实践而发展,从中反映了多种语言的痕迹。
新闻语言的构成,简括地说,它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炼、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 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经 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质朴无华而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 会所通用。有一种看法,认为新闻语言是干巴、枯燥的语言,这是把新闻语言与一些报道中出现语言使用上的毛 病混为一谈了。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以为,新闻报道只要把事实迅速反映出来就可以了,怎么来得及讲究语言的简洁、精炼。 这是把传播的时效性与语言的简练对立起来了。其实,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新闻要短、要快, 就要语言简练。语言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应当用最经济的语言传输更多的信息。因此,作为信息语言的新闻语体, 遣词造句,要能节省就节省,并求突出本位信息——主要新闻事实。
新闻语言的产生和独立存在,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出现以后的事。
近代报刊在我国的出现是西方国家的入侵和我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开始的。外国侵略者把办报和传教、贩卖 鸦片、发动侵略战争联系在一起,为此派人到中国学习汉语知识,用粗浅的文言体翻译《圣经》并在报纸上宣扬, 自然谈不上独立的新闻语言体系。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申报》、《新闻报》等相继创办,外国老板改聘中国文 人主编,报纸上的消息、电讯、游记明显增多,新闻语言也逐渐在孕育中。特别是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 批近代报纸,虽然用文言体的记叙文和政论文,但日益摆脱原来的事务语言的束缚,加强了新闻特有的语言风格, 开创了“报章文体”(或称“时务文体”)。如1884年法国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十年10月13日广州《述报》发 表一条题为《敌忾同仇》的新闻: 中法自开仗之后,华人心存敌忾。无论商贾役夫,亦义且同仇。近闻法人在 港购煤甚急,遍觅港中存煤,多属华人之货。法人虽出重价,而华人亦不肯售与敌人。即彼别有所购,亦乏工役 搬运,盖挑夫盘艇均已联行,誓不为法役……人心如此,法尚不知难而退,岂欲自寻败亡而后已耶。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中性词并不直露**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 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 新华社上 海1957年2月12日电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 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另一段选自1983年6月17日《南方日报》刊登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
昨晚午夜前后,广州市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倾盆大雨,下个不停。
新闻以精炼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当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所说:“简 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行文简练是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提出叙事“尚简”的 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众多的史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这也是对新闻写作的要 求。报纸上的消息一般篇幅较小,字数较少,而又要给读者以较大的信息量,语言上没有别的诀窍,只能靠“简 练”二字。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新闻体裁,即使是篇幅较大,字数较多,语言也要尽量简练,不能因为容 许字数而掺杂水分,信口开河。
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倒与新闻语言要求朴实相一致。新闻的语言讲究朴素,就 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尽可能少用形容词、附加语,不搞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新闻写作使用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无造作,而可靠而不虚浮,也就更能吸引和取信受众。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 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谢谢观看
1979年1月底,我国红十字会救济柬埔寨难民的一批物资运抵曼谷,当时国内外几家通讯社都发了消息。
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是: 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一批日常必需品于近日抵达泰国,协助解除柬埔寨难民之困苦。 中国远洋轮“华阴”号与当日下午在曼谷港口卸下药品、罐头食品和布匹。
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 万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说,语言 的通俗性,也是新闻语言的一个特色。
清代作家曹雪芹擅长引用当时通俗的群众语言,为《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增添了灿烂的艺术光辉。可以说,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与曹雪芹吸取和运用时人的语言艺术相连相依。如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为知心朋友, 借紫鹃之口对林黛玉说:“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读来上 口,意味深长。书中俗语串串如珠,如“树倒猢狲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等等,语言形象生动,读了令人联想,并能深记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