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救命骨髓》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救命骨髓》优秀教案及
教学反思
教学导案一
教学目的:
⑴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生字词。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⑵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逾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领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渲染性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血脉亲情
⑴孩子们,看着你们脸上璀璨的笑容,听着你们银铃般的声音,不禁让教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和大家一样有着如花的年龄,对将来也有着无限美妙的僮憬,然而她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
(出示课件《我想回家》)
⑵简介课件相关内容,营造分围。
⑶孩子们,每年我国会新曾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有近3万多人是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我们的,如许惊人的数字啊!看来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的是生的希望!
⑷板书课习题(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习题)
⑸学生质疑课习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评析:课始,老师启发学生回顾05年栾川县第一实验中小学三。
六班学生李静怡因患白血病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了我们,接着出示课件“我想回家”这一催人心肺的真实的情境画面,导出课习题“救命骨髓”,叙述我国每年新增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近3万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失去生命这一惊人的数字,说明相配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就是生命的希望,营造了学习气氛,然后激发学生质疑课习题,说出心中的疑问,使学生带着质疑走入课文。
二、潜心会文,心得血脉亲情
⑴学生带着问习题自读课文,并作出相关的标注。
⑵(课件出示:病床图)他是谁?又有怎样的遭遇?
⑶对,他就是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此时他已是生命垂危。
⑷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生答复)
出示:“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
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的儿子危在朝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答复来读父母的话)
(4)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答复),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
…。
啊!”
(5)假设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教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评析: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做出相关的标注,出示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病床图课件,引导学生自由朗诵、有心得的读、指导性读,品味“声泪俱下”、“晴天霹雷”、“苦苦哀求”的涵义,领会父母得知孩子病情时那惊呆的表情、揪心的语言,心得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⑴孩子们,父母此时想解救少年的生命,还有谁在努力解救他的生命?请大家默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答案画出来,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标注出来。
⑵集体交流报告。
⑶品味语言,心得“海峡两岸情”。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的先后随机引导品味)出示
为了对俩岸骨肉同胞的生命,当天上午8时30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了出来。
(1)边读边想,浮现画面。
孩子们,你们试想一下:一位台湾青年静静的躺在床上,针头刺进肌肤,他忍耐着刺骨的疼痛,他心里会怎样想?
(2)感受台湾青年无私的爱。
他们真的是骨肉同胞吗?(不是)是啊!他们甚至连彼此的姓名都不分明,但台湾青年却能够为了一个不知名的普通少年忍耐巨痛,这位青年捐献出的仅仅是骨髓吗?(生答复)
(3)引导领会,指导朗诵
这是浓浓的爱,这是深深的情,这就是无私的贡献,让我们带着这情,这爱再来读——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生疏人的生命,台湾青年忍耐着针头刺进骨头时阵阵疼痛,这又怎能叫人不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来读——
兴许台湾青年和少年永远不会在见面,但这其实不重要,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血脉亲情,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再来读——
出示:时间就是生命。
慈济骨髓馈赠中心立即派专家提着那只装有救命骨髓的小箱子,火速从花莲飞到台北,又快马加鞭地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往成都。
(1)情景预设,感受紧张气氛。
孩子们,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毁坏身体的抵制能力。
此时年仅16岁的少年处于生命的边缘,如果不在办法的时间内将骨髓顺利移植,后果将不堪构想。
另外骨髓的保存期也仅仅只有24小时,因此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
命。
(指名读)
(2)谈话引导,体悟真情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
(课件出示:补充的资料配音讲解)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慈经医院的专家们如此奔波,如此争分多秒,这十几个小时里纵然有重重的艰难,也无法阻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啊!此时此刻。
教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子“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终于,这饱含着俩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
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的身体。
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逾越海峡的生命桥。
(1)情境交隔,理解心得
这是一次逾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板书:台湾大陆)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贡献中重新绽放,少年得救了,你快乐吗?请快乐地读——(指明读)你激动吗,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学情预设:少年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莲慈济医院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所有关怀少年的人。
)
(2)指导朗诵,情感升华。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告诉所有关怀少年的人吧!读——
评析:教师引领学生品味台湾一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出来,这一感人的壮举是何等的高尚、是何等的感人。
教师再引领学生从“立刻”、“火速”、“快马加鞭”这些词语中感受紧张的气氛,骨髓的保存期仅仅只有24小时,在24小时内飞机从台湾花莲飞到台北,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在从香港飞往成都乐山,运送骨髓路途的遥远与辛苦,把救命骨髓准时送到手术台,成功的植入内地白血病患者的身体。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台湾慈济医院的专家们奔波、繁忙、争分夺秒,他们和时间赛跑,他们与时间争夺生命,纵有艰难千重,但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逾越海峡的生命之桥。
这真情实感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心得,在读中感动,通过读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习题地位,让学生明白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过度:孩子们,文章学到这儿,让我们在一次回头来细细品味文章的最后几个字——逾越海峡生命桥。
⑴在你心中,这还是一个普通的桥吗?(学情预设:用爱架设的桥,延读少年生命的桥……)
⑵是啊!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⑶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再来回味一下这条困难的生命历程(课件出示:音乐及动画)
⑷尽管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尽管我们之间有几十年的文化隔膜,但是却能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而竭尽所能、亲密合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两岸同胞如此心心相连?(板书:血脉亲情)(学情预设:因为我们是骨肉同胞,我们有着血脉亲情)
⑸再次回味课习题
(1)为什么要用“救命骨髓”做习题?
(2)齐读课习题,把这血脉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课习题,把这血脉心情铭记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把这血脉亲情世代传承下去,生读——
⑹老师小结
评析:通过学情预设,拓展延伸,再次激发学生心得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海峡相隔,但同一疆土,同一国人,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根同源这一血脉亲情是永远隔不断的,教师用深情、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重复读课习题,加深学生对文本涵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心得到逾越海峡的桥是生命的桥、是爱心的桥、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骨肉相连的情感的结晶。
板书设计:
20 救命骨髓
一座逾越海峡的生命桥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
台湾血脉亲情大陆
评析
教师通过奇妙又精心设计的板书,寓意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逾越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突出了中心,深化了心。
教学导案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⑴认识本课生字“骨俱馈赠”等9个字,学习“为之动容、志泪俱下”等词语。
能力目的
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情感目的
⑶领会救命骨髓所饱含着的两同胞的骨肉之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因习题设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真挚学习生字
⑴ 读了课习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⑵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⑶ 读中勾划生字
⑷ 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⑴划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体段落。
⑵读后深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⑴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利用工具书,联络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1齐读课习题。
⑵(各持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⑵边读边勾划生字
⑶自学生字
⑴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诵。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
⑵指定学生朗诵,评估朗诵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诵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课前搜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须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诵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诵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老师学生
学生活动
设计用意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⑴ 结合课习题,围绕“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逾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合课文中详细内容进行思考:
⑵ 找出句子话,领会其中的感情。
二、共同探究。
⑴ “两岸”指什么?
⑵ 为什么称之为“骨肉同胞”?
⑶ “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⑷ 画出行走路线图。
⑸ 学习倒叙的叙述方法。
倒叙:先说明事情的结果后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的记叙的方法。
⑴找出语句
⑵找出语句领会方法。
⑶ 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抽泣,形容十分悲切。
动容: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睛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
比喻情况出乎意料,令人震惊。
谈何容易:原本指向君王进言不容易,课文里指骨髓移植艰难很大,其实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快马加鞭:马不停地急促向前走。
课文里用来形容运送骨髓在路途上没有停歇,时间抓得很紧。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仔细品味精巧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白话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老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用意
三、指导朗诵。
⑴ 以默读为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⑵ 要读出丰盛的情感。
读出事情的紧迫感。
⑴ 最后要读出乘客的平心静气,;现时声音提高,增加响度,充满热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髓
人物:中年夫妇、慈济骨髓馈赠中心的专家、
经过:少年发病----检查确诊---别无疗法---求救台湾---找到骨髓---一位小伙子---专家护送---少年得救
教学反思
今天,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了《救命骨髓》一课,文中讲述的是四川乐山的一位高中中学男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必须用移植骨髓的规定来治疗,可是在内地找不到适宜的骨髓可以匹配。
经过医院的努力,与台湾骨髓库联络上后,历经半年多才在花莲找到了可以匹配的骨髓。
经过辗转奔波,台湾同胞的骨髓终于植入了这位四川白血病少年的体内,最后少年获救了。
尽管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但课堂上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对“内地”“两岸”“白血病”“骨髓”等词语不甚了解,举手答问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让我始料不及。
看来,了解这些词语在本课中的内涵,解开这些同学的疑惑,是学习课文的前提。
四人小组开动起来,查找教辅书籍、词典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当大家真正明白了这些特定词语的意思后,我苦口婆心地说道:“这些工作本来应该是在预习当中就该解决的,如果预习当中有不理解的词语不及时弄明白,课堂上再专门腾出时间来解决这个问习题,那预习就形同虚设。
教师希望同学们牢记今天的教训,兢兢业业地把预习任务完成好,不占用课堂时间,好吗?”
在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基础上,教学进行得顺利多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经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明白了文中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海峡两岸虽隔海相望,但两岸人民亲如手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课文里最后一句话说得好“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逾越海峡的生命桥”,看着同学们的眼神,我好像看到了大家对台湾回归的期待和信心,因为他们深深地记住了教师说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台湾同胞就会像漂泊在外的孩子一样自己找回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