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45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卫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450字
篇一:对家乡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对家乡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
罚。

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
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

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

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

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

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间还有抽空去理个发,因为在我们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但经询问考证,这一传统来自于清初对汉人强制实行的“剃发政策”。

为了抵制清王朝,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不过在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之下出现了偏差,变成了“死舅”,也演化成
了一种习俗。

不过近些年来这一习俗也渐渐不再被年轻人认可,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在注意并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到大年三十,我们这里值得额外阐述的地方性风俗是有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仪式。

这里的“爷爷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过年的时有要请回家来一起过年。

兄弟几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处设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设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设供桌,依次类推。

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将画有家庭祖辈家谱的佳布挂上;然后,将
爷爷奶奶的神符贴在佳布下方。

随后将“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老天爷全神符贴在爷爷奶奶神符的左边。

最后是再摆放上贡品。

请爷爷奶奶的过程是由男性长辈带领子孙,携带三柱香、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来到老坟地(坟地远的可以在村外路口边)。

然后一人将香插在坟头(路边请的,堆个土堆插香)点燃,一人燃放鞭炮。

全体跪拜,长辈口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随后长辈持香带领全体回家,中途不准与人交谈,不准串门,不准回头。

接着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兄弟子孙先面对供桌上方的“爷爷奶奶”神符,给“爷爷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

同族的其他人或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也是先要给本家供奉的“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其他人拜年。

而到了大年
初五这个送“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

初五早晨做好饭包好饺子,先给“爷爷奶奶”上饭,上贡台上摆上一碗饺子,再烧一炷香。

“爷爷奶奶”吃完饭后,折贡、撤贡,把祖宗三代爷爷、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坟,在坟上将神符和烧纸一起烧掉。

这个习俗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请祖先归家过年,是延续古代神灵崇拜的“请神”习俗,也是每到佳节倍思亲,后人寄托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表达出后辈不忘先辈的养育教导之恩,逢年过节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

吃年夜饭之前,村里的人们要把贡品摆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贡请众神,过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先享用年夜饭,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发生的事,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

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几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中卫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450字)的串门拉家常,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心情愉悦。

这就是“熬年夜”也称守岁。

等到十二点整要跨年的时候,各家都要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时间鞭炮齐鸣,过年的气氛瞬间点燃,伴随着喜闹的鞭炮声,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在我的家乡,初一早
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饺子,接着换上新衣服,准备好糖果、瓜子、花生、烟,敞开自家的大门,欢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当然自己也会先到邻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给家里乡村的亲戚拜年。

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儿嫁出去的人家要热热闹闹的摆上酒席,跟女婿女儿坐在一起吃顿饭,好好聊一聊。

初三初四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基本就是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的日子。

初五这天是给先辈上坟、送爷爷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坟地上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祭祖,放鞭炮,送走“爷爷奶奶”。

在我们这的风俗中,过了初五这个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上班的也依次开工,之后就只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放烟火的日子。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

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此次调查活动,尽管用时不长,但让我对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的来源,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同时,此次调查的圆满完成,少不了家乡中人们的积极配合,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对家乡也更添一份
亲切感。

篇二:中卫民俗
《中卫民俗—十八怪》教师指导方案
中卫市宣和小学周少兵
活动实施者:中卫六小五年级(1)班全体学生
指导教师:周少兵
协助指导教师:中卫六小五(1)班冯老师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XX年5月(历时一学期,含假期,便于学生开展调查)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开展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主题的确立: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中卫市是XX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XX年4月28日挂牌成立的地级市。

中卫自古倡儒兴学、崇文重道。

集沙、山、河、园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险幽奇绝、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寺口子旅游区、一碗泉旧石器遗址、古代岩画中卫高庙、双龙山石窟、海原“环球大震”遗址等多处古迹名胜既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又展示着中卫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卫赢得了“塞上文化明珠”的美誉。

中卫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
水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而今现代农业向精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枸杞、设施蔬菜、西甜瓜种植、家禽养殖、草畜、马铃薯、优质米、生猪、水产养殖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中国枸杞之乡”、“世界枸杞之都”、“中国压砂硒砂瓜第一市”、“西部养鸡第一镇”的美名享誉全国。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我提炼了中卫的奇闻怪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家之情。

这样,中卫民俗之中卫十八怪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就确立了。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们自己的家乡中卫也有一些独特的民俗和奇闻怪事;各地,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

2、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立志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四、活动时间:一学期(含寒假,学生可进行课外调查)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开题)
1、活动课时:一课时
2、主题的产生在各地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我们也积极响应,在认真、客观的分析了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能力及经验后,决定以自己的家乡中卫的民俗为主题,开展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赞美家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具体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情引趣
播放视频动画《两只老虎》,鼓励学生和老师一同歌唱,一同舞蹈。

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说出儿歌中的怪事(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让学生心里有初步的怪念。

设计目的:在课一开始,通过师生共唱共舞,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的的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设疑激趣,接触生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风俗,无不体现着一
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通过幻灯片展示祖国各地的奇闻趣事。

(如:傣族的泼水节;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等等)接着,播放视频《陕西八大怪》,通过卡通人物的介绍,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陕西八大怪的怪异。

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
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唱戏吼起来
(三)、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师:其实呀,在我们美丽的家乡—中卫,也有一些独特的风土民情,作为中卫的小小市民,我们了解多少呢?
那么,就请大家吧、把自己知道的和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以学习小组交流,师巡回参与交流。

交流完毕后,鼓励学生将同学习小组中的意见在全班交流。

师可将自己总结的中卫之怪展示给学生。

(具体内容如下)
中卫十八怪
四季风吹沙不跑大山巍峨不长草石头缝里长西瓜常吃枸杞人不老
房顶平坦能赛跑人在火上来回跳男人也可称姥姥腊八贪早把水挑
漠北苍鹰漫天飞木轮提水把田浇黑蛇来回沙中啸玉米辣椒门前吊
说话怪如外国人生下娃娃挂红条城内环水城外湖儒释道教一锅搅
男人阳刚女人俏村村都有小寺庙
(四)、确定主题,组建小组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对家乡了解这么多,其实,中卫还有很多的风土民俗,那我们班就以中卫民俗作为主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分工如下:
1、旅游调查小组
2、小吃调查小组
篇三: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学习践行十八大青春奉献闪光彩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智121班团支部
XX年2月19日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总结。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色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

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

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

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

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

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

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

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

高洛古乐现有“奏”乐曲80首、“打”乐曲10首、“唱”乐曲15首。

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二)、民俗风情
1.春节
在保定的许多农村里有着这样的习俗,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去家里亲人的墓地旁燃放烟花炮竹,而且还会烧一些冥钱。

这个习俗叫“请家”意思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将去世的亲人接到家里与家人团聚。

还有每到立春的前一天家里就会找出一些红色的布料,然后将它们剪成葫芦的形状,家里每个小孩子的衣服上会被贴上一个葫芦,然后家里的窗户和门上也会贴上,人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过年贴对联分为红对联和蓝对联两种,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么要忌贴红对联,因为贴红对联是对死者的不敬,于是就用蓝对联代替,他代表了对死去亲
人的缅怀与哀悼。

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家中并无丧事的话就贴红对联。

2.龙抬头
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

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

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

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
一。

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

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

二月二这天有个特色活动即“插小鸡“。

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

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

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

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螂等虫子。

3.保定敬老健身节
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
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于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

4.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

回门就是回娘家。

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

在这天,娘家的嫂子们要与
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

回到新郎家后,新娘由婆家的妇女领着到同族的长辈家行礼,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也送给新娘一些礼物和喜钱,显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照。

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5.烤柏冰
烤柏冰即烤柏树枝。

是指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很多人会去太子庵(山名)的庙上拜佛,然后折很多柏树回家。

晚上的时候会好多人聚在一起烤柏树枝,也可以把家里的扫把仍进去一起烤。

烤的时候要烤遍全身,这样就能百病不是生。

烤柏冰就是取考柏病的谐音,据说在正月十六这天烤了柏冰
就会一年身体健健康康。

(三)、历史景观
1.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冉庄地道遗址
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位于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