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详细规划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详细规划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1992.10-1993.4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建设部1995年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负责人:孙彤
参与者:赵文凯、罗赤、乔恒利、李迅、张全、刘学珍、苏原、闵希莹
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总面积27.2ha,用地内的建设项目已由市政府确定,项目包括两类,一类是六项全市性文化建筑:一类是由各家开发商开发的商业、金融、服务、娱乐等性质的项目。
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做出建筑形体、道路交通、绿化和配套设施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提出各项建筑的规模指标和其他配套指标,为下一步的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方案设计完成后由汕头市政府邀请了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召开方案评审会,我院方案中标,并于1993年4月完成11街区实施方案的规划设计,并交付使用。
一、规划特点
1、建设模式特点
在汕头市中心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建筑密集区与绿色开敞空间相隔相间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有机生长的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在环境、心理、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符合现代化城市中心的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已得到合理运用和发展。
2、城市职能特点
11街区是汕头市中心的启动区和核心区,对整个市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规划创造了具有功能和形态双重意义的复合轴线,通过轴线的运用引导市中心向外发展,并使周围街区的建设发展从11街区得到新城市文脉的依据。
3、结构形式特点
市中心的建设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应以有机生长的概念指导设计。
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轴网结构形式,用多条轴线组织建筑空间,以功能、流线和视觉处理与周围环境要素取得联系,用功能的方法使11街区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一体。
4、表现手段特点
规划采用空间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对传统、现代两种空间的学习和借鉴,以三个广场和建筑群围合形成若干建筑空间,通过轴线和主次空间组织建筑群体,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并通过轴线的控制依附于核
心空间――文化广场,空间既变化丰富又具有秩序感。
二、设计构思
构思一:将11街区与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
以功能的方法沿承了建筑密集区与绿色开敞空间相隔相间的建设模式,并引导市中心的建设以统一的形态和有机的功能整体向沿海发展。
构思二:突出历史与城市的文脉,既表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繁华商业气息,又强调轻松自由,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氛围,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以步行空间系统的设计使“以街为市加以骑楼建筑”这一传统特色得到尊重和发展,并赋予其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
构思三:根据周边环境特征和中心区内部多功能组织的要求,提出了复合轴网结构。
构思四:按照不同功能和空间场,创造不同的“领域圈”。
以“领域圈”的概念进行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使空间收放有序,并通过建筑的细部处理、绿化和小品加强其景观效果。
构思五:借国际上成功的CBD设计方法,对整个街区进行竖向分区,多层次开发市中心的使用空间。
三、实施效果
汕头市政府对规划方案批复后,即制定了通过招标形式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实施方案,并初步完成了区内土地平整、道路修建及各种市政管线的铺设。
区内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汕头图书馆等中心项目已建成,文化广场的场地设计及其它单体建筑设计也正在招标过程中,整个街区的建设业已初具规模。
在实施建设过程中,本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建成后的实景照片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详细规划——模型照片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详细规划——轴测图
汕头经济特区市中心第11街区详细规划——设施布局图
厦门市白鹭洲详细规划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详细规划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1993.12-1994.12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
负责人:林纪、石楠
参与者:程颖、黄蕾、孔彦鸿、黄志群
白鹭洲是厦门市中心区湖内的一个小岛,面积约30公顷。
它北与市政府大楼一水之隔,南与城市商业区遥遥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993年底,通过委托性招标,我院中标并承接了白鹭洲详细规划。
规划力图将该岛建设成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商贸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良好整体环境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厦门市新的形象聚焦点。
白鹭洲全岛由规划的两条南北向城市干道将共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主要区域,并分别展现不同的功能主题。
西区的主题为“文化寻梦”,主要规划建设影剧院、音乐厅、图书馆、音乐广场等设施;中部则展现“绿色家园”的主题,以大面积开阔的公共绿地为基调,并修建城市标志性雕塑――白鹭女神像、白鹭广场及休闲、娱乐和健身设施;而东部则以“都市节奏”为主题,在城市干道的两侧布置高层和超高层的商贸办公区。
从而使白鹭洲在整体环境上呈现出高、中、低相结合的,跌岩起伏和富于变幻的空间形态。
目前,白鹭洲的整体形象已逐步形成,局部地段做了适当的调整。
1997年,中央电视台在《厦门十年改革成就》的专题节目中,对白鹭洲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白鹭洲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设计上的独具匠心,并已成为厦门市民最喜爱的城市新场所之一。
”
厦门市白鹭洲详细规划——效果图
厦门市白鹭洲详细规划——总平面
建成后的“白鹭女神”
东莞市阳光山庄详细规划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居住区规划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1993.7-1993.12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
负责人:朱荣远
参与者:鹿勤
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131.48HA
其中:
别墅区:35.85HA
商住区:20.12HA
商务服务区:2.80HA
绿地(包括山体)、水面合计:45.55HA
道路:18.94HA
高尔夫球场:8.22HA
2.总人口:10800人
其中:
别墅区:16652 /370幢
商住区:9135人
3.总建筑面积:50.7万M2
4.容积率:
别墅区:0.26
商住区:1.5
商务服务区:4.0
阳光山庄位于东莞市常平镇,总面积131.48ha,距东莞市区和深圳分别为30km 和60km。
为在东莞和深圳以及附近地区进行投资或商业活动的人士提供了一个舒适、方便的生活区。
阳光山庄由商务服务区,西部和南部有少量平地,中部为一条南北纵长的带状低丘陵,东部散布四座小山丘,海拔60-109m。
规划结合气候、地形与环境特点,尽量保持原有地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山野荔林、湖光水色等自然风景相融合,构成宜人的生活环境。
规划将山势借入山庄,化为一条20m宽的林荫轴,顺势连接山庄各组团。
以山势为龙骨,将掩映于绿荫和起伏地形中的别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布局自由中见统一,空间有序而不凌乱。
保护原有山体的自然地貌和荔枝林,成为烘托山庄自然环境气氛的绿色背景。
在丘陵之间的谷地开池引流,蓄水成池,林荫绿轴贯穿其间,绿袖拂水,凭添几分魅力。
红瓦坡顶的别墅建筑群在浓荫中依地势蜿蜒于山坡上,令人步移景异,赏心悦目。
精心划分的别墅组团,既有自身的特色,又可分期开发建设。
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公共绿化空间和网球场地,绿化系统层次分明,规划的人工环境和大自然拥抱呼应。
绿化林荫轴与区内主干路的交会处是阳光俱乐部。
不论从景观还是从功能上,都是山庄内显赫而又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别墅区与商住区之间设置的小型高尔夫球场,丰富了山庄的生活,提高了山庄的品位,也为娱乐和商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规划商务服务区的购物中心、酒店、办公楼布置在交通方便的西北部;西部为湖区娱乐设施。
山体是天然的屏障,将山庄别墅区稍稍分隔,动静分开,活动的人流不会干扰和影响山庄内的恬静气氛。
东莞市阳光山庄——规划方案鸟瞰
东莞市阳光山庄——规划总平面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竞赛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居住区规划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1998.10.2-1998.10.22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
负责人:杨保军、谈绪祥、赵文凯
参与者:陶滔、王昊、赵朋、楚宁、蒋朝辉
一、规划背景
回龙观地区被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重点地段之一,要求着重解决科教人员的住房问题,在建设中兼顾回迁安置房与商品房的多种类型,同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用地现状
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城乡结合地区,京张高速公路东侧,市
区铁路环线及规划轻轨线北侧,南距德胜门15KM,总面积约141.16HA。
其中A03、A05地块位于居住区的西部,面积39.52HA,交通便利,可远眺山景,景观条件较好。
三、项目特点分析与规划构思
1、经济适用。
必须是面向普通居民,建设成本低、功能好、配套完善、环境良好的居住区,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满足不同群体的购房需要。
2、距市区较远。
公交和私人汽车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而且要求小区内达到每两户一辆、远期每户一辆的机动车停车的要求,使交通组织和保持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成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3、整体与局部。
小区布局应服从居住区的整体结构,由于A03、A05地块是一期开发的一部分,应从开区整体的角度对其交通流向、布局结构进行考虑,使局部的交通、公建、绿地系统和整体布局有合理的联系。
四、规划设计要点
1、为避免小区主要出行方向道路或路口过于堵塞,小区车行道采用尽端路,出入口分散布置在周围道路上,使车辆分散进出,充分利用外围路网疏解交通,小区内部没有连接各出入口的车行道,在密谋较高的情况下留出了更多的绿化空间。
2、居住区中心及公交和规划轻轨车站位于小区东南侧,因此小区内布置了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半环型林荫步行道,采用无障碍设计,并结合公共绿地及小区公建作为小区的更为安静、安全的核心空间,同时可以作为应急车道使用。
3、布置5个居住组团,每一组团由4至6个半封闭院落构成,使邻里自然监视、机动车禁入等社区保护成为可能,并由步行系统保证了与公共设施及绿地的联系。
4、小区内机动车停放以半地下停车库的形式为主,地面停车地位不超过10%,保证了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是小区环境可长期保持的重要措施;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集中布置,便于未来开发地下停车库,最终满足100%的要求;自行车停放采用首层和地下自行车库,此外,各单元门前结合底层小院设小型的自行车停车处,以方便居民使用。
5、住宅单体采用纵墙承重体系,不必使用预应力长向楼板,即可实现套内空间的灵活分隔,保证了土建造价方面的经济性。
为了提高容积率并形成围合的庭院空间所采用的东西向住宅单元,通过错落组合使90.28%的住宅拥有南向房间。
五、评价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房居住区A03、A05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的交通组织、环境设计、住宅单体设等几个方面被认为是对目前节地、汽车化和环境保护等几大主题积极的和有创意的尝试。
用地平衡表
项目单位面积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Ha 39.52
1.居住区用地(R)Ha 26.05
(1)住宅用地(R01) Ha 18.27
(2)公建用地(R02) Ha 3.48
(3)道路用地(R03) Ha 1.83
(4)公共绿地(R04) Ha 2.47
2.其它用地(E) Ha 1
3.47
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单位数量
居住户(套)数户(套) 3654
居住人数人12789
户均人口人3.5
总建筑面积万m2 38.7
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万m2 34.4
(1)住宅建筑面积万m2 30.17
(2)公建面积万m2 4.23
2.其它建筑面积万m2 4.3
住宅平均层数层6.2
人口毛密度人/ha 491
住宅面积毛密度万m2/ha 1.16
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容积率) 万m2/ha 1.65 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万m2/ha 1.32
住宅建筑净密度% 29.13
总建筑密度% 24.96
绿地率% 42.03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模型照片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总平面图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住宅庭院设计一
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住房居住区——住宅庭院设计二
湖州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城市设计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
负责人:
参与者:
规划构思
湖州市中心区位于湖州市中心城中部,是在原有老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核心区。
针对中心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心区城市设计按照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把疏解矛盾、改善环境、加强开发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作为首要目标。
空间布局
确定中心区由“中心绿轴”与主干路的相互衔接的总体结构,以中心广场为核心,以贯穿中心区的绿地系统“中心绿轴”为纽带,东端连着代表湖州历史传统的市河,西端连着龙溪港,与龙溪港隔河相望的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绿色空间串起三个主题广场,分别代表着历史、现代与未来。
并与步行街区、骆驼桥滨河广场、传统街区保护区共同构成广场系列。
呈十字形的两主干路作为中心区主轴,通过支路连接中心区的各个片区,与“中心绿轴”共同构成具有金融、商贸、文化综合功能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创新与特色
从总体上把握中心区的整体景观形象。
针对老城区的特点,把现有的城市景观要素组织到整体环境中,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注意把握好广场的尺度,因地制宜,求精不求大。
针对老城特点确定建筑高度控制原则,保持原历史古城的空间尺度特性。
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中心区步行系统。
强调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中心区规划范围内用地62.58公顷,考虑到中心区周边的环境影响因素,实际规划用地扩大到89.39公顷。
另外,还有体育、医院、学校等用地。
规划中心区内新建和改建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
实施效果依据规划进行环境改善和建设,已建成“中心绿轴”上的中心广场、西端龙溪港滨河公园的广场、东端骆驼桥的滨河广场。
浙北大厦前进了清理并开辟广场,完成了观凤大厦前广场(观凤广场)的绿化工程,规划的广场系列已初具规模。
规划中心区的主要轴线南街和苕溪路已经贯通,中心广场周围的支路正在修建。
规划的商业步行区已完成拆迁和场地平整。
今、明两年的重点是开通中心广场与龙溪广场联系的绿化轴线,建成龙溪广场,着手进行龙溪港东岸滨河地带和堤岸改造以及滨河路、滨河绿化带的建设。
主要规划指标如下:
序号用地性质现状(公顷)规划(公顷)
1 商业服务业用地6.68 5.36
2 金融保险业用地1.29 4.88
3 图书展览用地0.9
4 1.96
4 影剧院用地2.1
5 1.40
5 其它文化娱乐用地0.42 1.42
6 文化古迹用地0.64 0.67
7 绿地3.15 16.29
8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0.24 0.51
9 道路广场用地9.92 19.95
10 行政办公用地6.69 2.06
11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62 0.61
12 工业、仓储用地15.78 ——
13 综合用地2.79 18.33
江阴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城市设计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1998.10
终止时间:1999.8
获奖情况:
负责人:朱子瑜、邓东
参与者:杨保军、石楠、王凯、张播
本项目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我院协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城市设计研究项目,该项目总结了我国目前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经验,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做法和对城市建设的控制作用,为我国城市规划学术领域进一步推广城市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实例素材。
江阴市是一个综合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长江南岸城市,江阴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对江阴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座落在桥头地区的新中心区的开发,是城市面向21世纪的宏伟工程。
方案在对江阴市的区域地位、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和江阴城市山水格局的宏观研究基础上,提出新中心区的性质、功能、规模和空间形态。
方案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和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设计思想,运用中观尺度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新中心区乃至新区的绿地和水系景观系统、城市开敞空间和建筑体量控制、视觉序列组织、高层建筑分布和城市制高体系等作出明确设计和提出控制要求。
方案在功能布局、路网结构、开敞绿地、滨水空间、建筑体量控制和高层建筑分布等方面,很好地解决了作为带状组团式结构的城市,新中心区与老城区的功能延续和互补关系,也解决了作为山水城市,城市新区与周围山体的协调关系和对原有水系的保护、整治与利用。
城市设计的思想最终落实在控规的成果中,以期对该地区开发建设作出长效控制。
江阴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鸟瞰图
江阴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规划结构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