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一中高三语文“三自一新”复习学案 《孔雀东南飞》(学生版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汉乐府及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理清写作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导入学习】
一、乐府有关知识
1、“乐府双璧”: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
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
)2.文化常识
(1)汉末建安中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
而年号始于汉武帝,其首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各朝沿其年号制度,直至清末废止。
(2)初七及下九
初七,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做各种游戏)。
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3)时辰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到3时),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到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到23时)。
(4)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辰,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等。
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5)古代的“床”
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普遍采用跪坐形式,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到了南北朝,“床”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
二、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三、素材激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专制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刘兰芝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
他开始时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
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应用角度】“爱情”“悲剧”“反抗”等。
【精彩应用】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搪塞还是应时应景的创作,着实让人揪心地感叹、羡慕了一番。
而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
一对那么恩爱的青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离去了,一段那么美丽的佳话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很年轻,却走得那么仓促、那么凄婉……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凄婉爱情。
【自主学习】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好梳妆用的镜匣)
(2)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吾今且报府(“报”通“赴”)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槌”通“捶”)
摧藏马悲哀(“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谢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
(2)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3)遣为仲卿母所遣()县令遣媒来()十七遣汝嫁()
(4)取终老不复取()还必相迎取()自取灭亡()
(5)会会不相从许()于今无会因()会天大雨()
(6)相:“相”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
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①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
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②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
互相,彼此。
③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
相貌,宰相。
④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
审察,仔细看,帮助。
相见常日稀()儿已薄禄相()誓不相隔卿()及时相遣
归()好自相扶将()还必相迎取()会不相从许
()蹑履相逢迎()登即相许和()不得便相许()(7)为十七为君妇()为仲卿母所遣()阿母为汝求()始尔未为久()慎勿为妇死()
(8)见府吏见丁宁()黄泉下相见()远见卓识()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1)辞别/谢绝/告诉(2)出嫁/依照/刚才(3)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派/送(4)娶妻/与“迎”同义/得到,招致(5)当,决/相会,聚会/适逢,正赶上(6)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相貌,命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不译/“我”,偏指一方,指兰芝/“老人家”,偏指一方,指焦母/“你”,偏指一方,指兰芝/“你”,偏指一方,指仲卿/“他”,偏指一方,指仲卿/“她”,偏指一方,指媒人/“你”,偏指一方,指媒人(7)作为,成为/与“所”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替,给/算,算作/为了;(8)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面/见解/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
(1)孔雀东南飞( )________
(2)手巾掩口啼( )________
(3)晚成单罗衫( )________
(4)卿当日胜贵( )________
(5)槌床便大怒( )________
(6)交广市鲑珍( )________
(7)自名秦罗敷( )________
(8)仕宦于台阁( )________
(9)头上玳瑁光( )________
(10)逆以煎我怀( )________
(11)足以荣汝身( )________
(12)千万不复全( )________
【答案】(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2)名词作状语用手巾(3)名词作状语在晚上(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6)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7)名词用作动词命名(8)名词用作动词任官(9)名词用作动词发光(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享受荣华(12)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共事二三年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可怜体无比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汝岂得自由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槌床便大怒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5)再拜还入户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6)本自无教训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7)自可断来信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8)处分适兄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9)便可作婚姻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10)便利此月内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11)叶叶相交通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12)郁郁登郡门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13)蹑履相逢迎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答案】(1)古义:一起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3)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
(4)古义:坐具。
今义:睡觉的地方。
(5)古义:第二次。
今义:下一次。
(6)古义:教养。
今义: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7)古义:使者,指媒人。
今义:寄来的书信。
(8)古义:处理、处置。
今义: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9)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为夫妻。
(10)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11)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12)古义:繁盛的样子。
今义:不高兴。
(13)古义:迎接。
今义:常指奉承、拍马。
第5步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本义: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
(2)昼夜勤作息本义: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
(3)我有亲父兄本义: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
(4)我有亲父母本义: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
(5)逼迫兼弟兄本义: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
【答案】(1)公公婆婆。
专指婆婆。
(2)劳作和休息。
专指劳作。
(3)父亲和哥哥。
专指兄长。
(4)父亲和母亲。
专指母亲。
(5)弟弟和哥哥。
专指兄长。
第6步重点词语释义:
①何意.致不厚料想②奉事循.公姥顺着,依照
③赍.钱三百万赠送④虽与府吏要.约定
⑤渠.会永无缘他⑥供养卒.大恩尽,终
⑦却.与小姑别退下来⑧君既若见录.收容,收留
⑨不图.子自归料想⑩便言
..多令.才善于辞令,有口才;美好
【合作学习】
重读课文,深入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赋,即铺陈叙述,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
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
试从文中找出运用这一手法的段落,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兰芝自述”: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一方面意在强调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临别严妆”: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太守迎娶”: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3、“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
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4、诗歌末尾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末段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由现实中的合葬到象征爱情永恒幸福的松柏,鸳鸯形象,很好地表达人们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②,故人工织素③。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双白鹄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妻卒猝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者新相知,忧来生离别。
踌躇顾群侣,泪落纵横随。
注:①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
②缣,质次价低的丝织品③素:白色的细绢,价比缣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6分)
(1)下山逢故.夫
(2)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3)颜色
..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4)新人工.织缣,古人工织素
(5)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6)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答:(1)以前的(2)名词作状语,每日(3)容貌(4)擅长(5)回头(6)背负
2. 《上山》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
请对诗中的弃妇——“故人”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故人”是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她勤劳、能干、柔顺,但还是被丈夫遗弃。
作品通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而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
(4分,特点2分,意义2分,意思对即可)
3. 诵读《上山》一诗,并结合全诗,谈谈该诗在写作上有哪些主要特色。
(4分)
【参考答案】①通篇问答成章。
这是一篇弃妇与前夫在途中偶遇时的问答之辞,全篇没有一句评价、抒情,而是通过客观的对话,生动而含蓄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全诗通过“故夫”的口将“故人”与“新人”进行了对比,使弃妇的形象渐趋鲜明,也暗示了“新人”将来的命运。
(4分,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4.这两首诗有何异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不同点:前者是一首叙事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形象,反映主题;后者运用比兴手法,营造美禽意象,委婉地反映主题。
相同点: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夫妻别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