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少年爱因斯坦》 导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拓展延伸: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2.本文在突出爱因斯坦时,善于画他的“眼睛”,请你给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画眼睛”。
板书设计:
少年爱因斯坦
与众不同不同寻常
充满智慧的大眼睛
勤奋好问爱思考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三、预习检测:
1.轮读生字词,让学生判断对错。
2.正音,齐Leabharlann 。3.自由读读记记,记忆字音字形。
4.请学生选择个别词语解词释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浏览全文,文中具体地写了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哪几件事情?
2.所写的事件分别体现所传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3.(第13自然段)
“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4.(第22自然段)
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教师点拨:从动词、形容词等描写眼睛的词去品出其中的含义,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禾青中心学校导学案
科目:_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喻四梅审核人:_________时间:________
课题
8《少年爱因斯坦》
共1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丰富、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爱因斯坦爱科学、爱学习、勤于发问、思考、钻研的精神。
4.从前边的分析来看,本文是按什么思路和主旨行文的?
本文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学习对一个人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五、合作探究:
1、爱因斯坦有独立思考得性格,也表现在他对周围事物思考并得出正确判断和行为的准则,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思考的性格?
2、如何理解“普鲁斯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骑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3、为什么说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是神圣的?阿尔伯特读着这本书由为什么会肃然起敬?
六、精读品析:
体会画眼睛的作用
1.(第3自然段)
“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那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呀。
2.(第7自然段)
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着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板书:
3岁:陶醉于钢琴曲(音乐早慧)
4~5岁:迷住“罗盘”(寻求自然)
5岁:被老师认为反应迟钝(独立思考)
6岁:要求拉小提琴
7岁:还没学会说话
10岁:反对暴力专制制度(反对暴力)
12岁:阅读书籍证明数学定理(爱提问、刻苦钻研)
3.归纳起来看,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爱因斯坦小时候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二、走进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学习内容
时间分配
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他是谁?
节假日,在狭窄的街道上,人们常常见到一个满脸胡子,衣着不整,流浪汉一般的人,一手推婴儿车,一手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的阅读,有时还停下来,把书放到婴儿车里,掏出笔和纸写点什么。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2.本文在突出爱因斯坦时,善于画他的“眼睛”,请你给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画眼睛”。
板书设计:
少年爱因斯坦
与众不同不同寻常
充满智慧的大眼睛
勤奋好问爱思考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三、预习检测:
1.轮读生字词,让学生判断对错。
2.正音,齐Leabharlann 。3.自由读读记记,记忆字音字形。
4.请学生选择个别词语解词释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浏览全文,文中具体地写了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哪几件事情?
2.所写的事件分别体现所传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3.(第13自然段)
“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4.(第22自然段)
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教师点拨:从动词、形容词等描写眼睛的词去品出其中的含义,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禾青中心学校导学案
科目:_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喻四梅审核人:_________时间:________
课题
8《少年爱因斯坦》
共1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丰富、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爱因斯坦爱科学、爱学习、勤于发问、思考、钻研的精神。
4.从前边的分析来看,本文是按什么思路和主旨行文的?
本文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学习对一个人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五、合作探究:
1、爱因斯坦有独立思考得性格,也表现在他对周围事物思考并得出正确判断和行为的准则,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思考的性格?
2、如何理解“普鲁斯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骑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3、为什么说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是神圣的?阿尔伯特读着这本书由为什么会肃然起敬?
六、精读品析:
体会画眼睛的作用
1.(第3自然段)
“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那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呀。
2.(第7自然段)
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着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板书:
3岁:陶醉于钢琴曲(音乐早慧)
4~5岁:迷住“罗盘”(寻求自然)
5岁:被老师认为反应迟钝(独立思考)
6岁:要求拉小提琴
7岁:还没学会说话
10岁:反对暴力专制制度(反对暴力)
12岁:阅读书籍证明数学定理(爱提问、刻苦钻研)
3.归纳起来看,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爱因斯坦小时候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二、走进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学习内容
时间分配
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他是谁?
节假日,在狭窄的街道上,人们常常见到一个满脸胡子,衣着不整,流浪汉一般的人,一手推婴儿车,一手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的阅读,有时还停下来,把书放到婴儿车里,掏出笔和纸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