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村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上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路村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上报)
第一篇:官路村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上报)
羊流镇官路村
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
官路村位于羊流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全村总人口692人,党员22名,村两委成员4人,全村耕地面积620亩,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736元。
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注重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村党支部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民办实事意识得到提高,党员的致富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先后被新泰市授予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农村新形势,率先设立村级纪检组织
为推动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把纪检工作深入延伸到农村最基层,形成镇村两级互动,上下协调配合的基层纪检组织网络,立足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官路村适应形势,通过广泛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镇党委、纪委的帮助指导下,率先在村级设立了纪检组。
制定了工作实施细则,对纪检委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管理、奖惩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村纪检组在镇纪委的领导下,积极做好本支部的纪检工作,参与监督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执行情况,村级重大事项公开情况,村级信访排查情况等,协助党支部抓好对党员的纪律教育,对一些苗头性问题早掌握、早疏导。
协助镇纪委做好对本支部党员违纪案件的调查了解,认真做好党内纪律监督,听取民主议政小组及群众对党员的意见。
认真带头学习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理论1及各项惠民政策,完成好镇纪委和党支部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对党员进行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
纪检组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减少了违纪问题发生。
村纪检小组对农村财务收支、重大投资、计划生育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行全程监督,在工作中发现苗头性问题和信访隐患,直接向党支部汇报
和处理,2008年全村共接待群众来访15人次,都得到及时、满意的解决,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依照上级党委、纪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村级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的要求和文件精神,官路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工作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逐步形成了用制度制权、理财、管事的长效机制。
全面执行和完善了“村财民理镇管”制度,健全了村财务管理和监控机制,村里的财务帐目、资金全部纳入镇农财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完善了村民议事、村务、党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完善了村民议事会,健全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监督小组。
积极推行社会采购工作,规范集中采购程序,成立领导小组,健全机构,严格工作流程。
建立了党员干部谈话制度。
对村两委干部经常进行廉政谈话,发现党员、干部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警示谈话,发现党员干部在廉洁行为方面有问题,及时进行诫免谈话;每年两次对村书记、主任进行述职述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评议。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村级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逐步走上了规划化的轨道。
三、真抓实干,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效
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着力在干部勤政廉政、重大事项决策和民主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抓落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班子更加团结,干部更加廉洁勤政,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得到提高。
去年,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确立的为民办好的8件实事已经全部完成。
一是户户安装自来水工程,投资10万元,铺设地下管道5000米,已有90%的户用上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二是户户通有线电视,扩大电视覆盖面,已有90%以上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解决看电视难的问题;三是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村内街道卫生清理、街道硬化工作已经完成;四是对老年人优待问题,制定了六条规章制度,按月发放补助金,把制度落到
实处;五是远程教育运行正常,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六是全面完成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任务,农民看病难得到有效解决,村民政策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得到提高,有3名党员新上起重机械顶目,有4户群众上了农产品加工项目。
今年计划新上的机械制造、矿山配件、建筑机械、新建养鸭大棚6处项目正在实施;扩建文化休闲广场、安装路灯、监控器等项目也正在实施;通过对村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安置劳动力180余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完善落实好了村规民约,村级事务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管理。
官路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村风民情、科技致富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进官路村,一幅和谐的农家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粉墙红瓦的居民房排列整齐,宽敞洁净的街道笔直平坦,郁郁葱葱的草坪镶嵌村间,幽雅舒适的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玩耍,大人们在健身,广场上婀娜的柳树扭动着腰枝,挺拔的杨树在微微点着头;工厂里,3
机器隆隆,工人们正忙碌的工作着。
第二篇:官滩村村民自治典型村汇报材料上报
官滩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典型材料
官滩村全村辖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868人,已婚育龄妇女237人。
计生协会会员小组1个,计生协会会员5名。
近两年,官滩村有步骤地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初步形成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纳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村民自治领导小组,每月召集协会会员、育龄妇女等参加计生月例会,发表新意见,反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了群众参与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健全规章制度。
按照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做到人口统计数据
真实准确,档案管理规范,同时,制定协会工作制度、诚信计生小组活动制度和会员联系户制度,对育龄夫妇实行动态管理。
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药具发放、孕前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与育龄群众签订《计划生育相互联保责任书》48份,与育龄妇女家庭签订《诚信计生协议书》237份,与流出重点管理对象签订了《流出成年育龄妇女婚育情况证明》13份,形成了“合同管理、双向承诺、民主监督、共同发展”的计划生育自治模式,增强了育龄群众自觉参加计划生育的责任感。
三、加大投入,搞好阵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村计生服务室的各项设施,会员之家、人口文化书屋一应俱全,同时,还规划建成了人口文化广场和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这一系列的措施的落实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保证,创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四、文明诚信,扶助引路。
2003年至今,该村累计少生快富项目户8户16人,为鼓励计划生育家庭尽快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村两委、计生协会采取免费提供土地和技术信息,协调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带领计划生育家庭大搞个体经营、特色种植、养殖业,涌现出了一批少生快富项目示范户,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深入人心,优先优惠政策惠及百姓。
通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推行,近三年来,该村无大月份和选择性别引产,无出生瞒报、漏报,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性别平等、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形成风尚,群众生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三篇: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
塘平社区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材料
近年来,塘平社区党支部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带领广大社区居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社区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成
效显著。
一、以强化党支部为核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民情,了解民意,把群众的难事、急事摆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带领带头,不断推进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切实提高党员队伍形象。
一是规范社区干部行为。
注重在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勤政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认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社区干部做述职述廉报告,接受群众评议。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借助多媒体设备、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对广大党员、社区干部、村民小组长进行市场经济、法律、农业科技、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2.切实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一是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充分用好市、区有关党员创业政策,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社区干部带头创业,发展经济。
二是抓好党员典型。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党员形象示范工程建设,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设岗定责,确保“一人一岗”,重点培养一批带头党员户,充分应用示范典型引路、示范推动的龙头作用,从能力上培养、技术上带动,做到先富带后富,使群众干有示范,学有榜样,有效地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3.切实抓好党员队伍管理。
一是抓党员发展。
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放宽视野,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社区干部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是抓队伍提升。
规范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工作机制,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以“创业创新”为要求加大组织党建力度。
结合“四亮四评”活动,认真落实好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民主评议制度和群众对党员的评议制度,将评议结果作为表彰优秀党员的重要依据,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
二、以作风建设为契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任务。
社区两委按照区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学习杨善洲先进
事迹”活动为契机,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落实,切实转变社区干部工作作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明确权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是强化责任。
每年初,社区党支部与街道党工委委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社区干部实行书面形式的廉政承诺,并在社区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加强制度执行力。
注重落实社区党组织会议、居委会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议事等制度,切实监督干部用好权、用对权。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及时进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
三是强化民主管理。
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时,能采用会议、投票、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确保民主参与、民主决策。
2.突出重点,加强社区财务管理。
社区两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制定了《塘平社区财务管理规定》、《塘平社区居民委员会财务管理制度》等多项财务制度,从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账务核算、开支审批到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规定,社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自觉遵守,同时,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把关,防微杜渐,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通过财务公开、发放居务公开简报,增强了社区财务管理透明度,提高了
群众知情权,减少了群众对干部的误解,改善了干群关系。
社区的财务均由社区农经站进行集中管理,按月做账,每半年一次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理财小组的作用,使居民真正了解社区财务状况,真正实现了财务管理公开、透明。
三、以创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为动力,不断推进社区各项社会事业。
1.集思广益,努力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环境。
社区党支部为紧密联系社区群众,能及时听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社区居民中定期不定期开展居民需求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居民需求确定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
目前,根据问卷调查,社区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在辖区内安装了48个监控探头,建成了社区治安防范监控网络系统,对社区内的交通安全和治安状况进行重点监控,有效地遏制和防范了社
区治安案件的发生。
同时采取“社区出一点、受益居民小组集一点、驻社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52万元,对8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安装了路灯118盏,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2.全面推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方投入推动社区办公场所建设。
社区本着“方
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投资70多万元建成300多平方米社区工作站,配备了8台电脑,1台打印机,1套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显示屏。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社区活动场地建设。
社区通过资源整全资源将原来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投资23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篮球场、地掷球场、门球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集文化、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活动平台。
3.狠抓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一是开展普法。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使居民法制意识普遍增强。
二是加强教育。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辖区内治安状况良好,全体居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居民公约,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三是强化协调。
注重不稳定因素收集,及时了解信访苗头和倾向,及时有效调处家庭纠纷、民间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4.注重结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结合省级“文明社区”创建、省级“法治示范社区”创建、省级“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创建等工作,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张贴标语、开展廉政课堂、进行廉政知识测试、参与廉政汇演等形式,切实营造社区廉政文化的浓厚氛围;向党员干部群众发放《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读本》、《廉政
准则》等学习资料200余份(本),在社区图书室开设廉政图书报刊角,免费向党员群众开放,不断提升全体党员群众的崇廉尚洁意识,促进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新台阶,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大步提高。
第四篇:官厂村
新村建设之美——官厂村
一个600年历史的村庄,新时期,华丽转身。
“战鼓文化”引领经济转型,新村建设翻开美丽篇章。
“十字路口”的莱芜官厂
牟汶河与孝义河汇集之处的东面,由于水流长期作用,沃土肥砂大量积淀,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小平原”,“小平原”上水足粮丰,温度、湿度适中,风景幽美。
官厂村就坐落在这个“小平原”上。
官厂,其实是“官场”谐音而名,据记载牟汶河以南的站里村即是古时兵家驿站,而作为相临的牟汶河以北孝义河以南的这块肥沃的“小平原”,即是当时以及以后官府集储粮、牧马等一体的场地。
可见今天谐音的“官厂”含义非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相传春秋初期鲁军就在今天的官厂旧地设有一个战鼓制造厂,即当时名谓的皮鼓作坊。
传说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负有盛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军所用战鼓就是诞生在这里。
长勺战鼓“官场”制造的历史同时也被记载下来。
据村碑记载,官厂村落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董氏祖迁此建村定居,因此地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旧时曾为官府的牧马场,所以得“官场”之名。
后随社会安定,官府放松了对此地的管理,加之人口的增多,逐渐取谐音改名为“官厂”。
官厂村隶属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坐落于汶河南岸,莱芜市区东南,205国道由南向北穿村而过。
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给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土地肥沃,农业一直的是村里的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的初期,农业种植效益底下,村集体开始组建面粉厂、鞋厂、骨粉厂、砖瓦厂、建材商店等。
随后还成立被莱芜市建委批准的建筑行业四级企业的建筑队,个体经济在官厂村悄然兴起。
进入新世纪,官厂人开始自发利用205国道官厂段的自然优势,发展餐饮和服务业,沿街修建了众多店铺和商品楼,商业街的发展萌发雏形。
这一时期,莱芜市的城市化改造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处于城
乡结合部的官厂村,不得不面对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现实。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官厂村的商业布局需要重新调整,因而为村庄土地利用和整理带来了系列问题。
村庄经济发展停滞,2006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官厂村集体经济长期低迷,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旧厂房场地租赁,集体收入年均不足8万元。
官厂村拥有厚重的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村民又有经商的传统,新时期又赶上了莱芜市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大局。
捧着“金饭碗”的他们一度陷入了迷茫与混乱。
自1992年至2005年历时14年的时间,官厂村每年都上访不断,成为了莱芜市有名的“上访专业村”,村庄管理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经济收入等都位列莱芜倒数第一。
五年换了三次领导班子,账务一届
一摊,互不衔接,集体经济一穷二白,人心散乱……村干部和群众之间隔起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初见成效的新村建设
2006年,官厂村有了一批新的领导班子,村党总支书记是年轻的企业家张珂,新班子为官厂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活力。
他们身体力行,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制定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很快使村里的工作走上正规。
他们首先弄清了村里账务,理顺了合同,做到了村务一月一公开,项目实行公开招标,从而消除了村民的疑虑,保证了决策的实施。
面对官厂村农业产业单
一、农民可耕地面积少的实际情况,村里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走依托城市发展经济的路子,在规划发展沿河经济上做文章,让两条河流造福官厂百姓。
尽管与城市近在咫尺,但近年来官厂村区位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得以发挥。
村两委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利用官厂村靠近长途汽车站新商业圈的地理优势,搞旧村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商贸和服务业,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
力求通过商业街的建设和拉动,提高农民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居住等问题,从而带动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
他们充分挖掘官厂村的区位,从旧村改造入手打开了工作局面。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村域交通不便,村内特别是新区内,不少路段狭窄,一遇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影响了村民和商户的正常生产、生活。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官厂村硬化了村内外路面,统一安装了节能灯;2007年上半年村内硬化路面1600米,下半年更换自来水管道,村内外路面全部改造完成;同时,按照需要,新建娱乐设施一处、规划建设文化街一处,建起了文体活动广场并设计营建了文化墙,完成了村内的基础设施的初步建设。
为实现旧村的整体搬迁,2007年开始,官厂村陆续拆除旧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盘活利用原来废弃的旧厂房、旧砖厂场地资源,开始兴建莱芜市一流的高档花园居住“官场名阁小区”。
已建成的官厂村月泊湖庄园安置区,同样是个现代化的小区,小区构建的江南水乡风格和徽派建筑格局,为安置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月泊湖庄园采用了绿色环保的循环水系统,保证居民的冬天供暖和夏天纳凉。
供暖系统均采用地下水,抽上来的水通过地暖和中央空调供暖,然后再打入地下,夏天采用同样的方式抽水纳凉。
这种新型模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不仅环保,而且使用费用低,按照房屋面积计算,每平方仅需12元左右,成为官厂村打造新居的一大特色。
2012年,官厂村月泊湖庄园安置区已建成居民楼10栋,140户居民搬入新居。
经济发展和新村的建设,使得官厂村被动落后的局面被彻底扭转,村民的福利也日渐丰富。
每个春节、九九重阳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会收到由村集体发放的节日慰问金和过节物品。
为鼓励被录取的应届高考生,村内还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
2011年10月村集体出资120余万元为村内205位老年
人购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每位老人每月能领到120元到140元不等的养老金,使得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一鼓作气”的文化突围
新村的改造是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村民在观念意识方面有所提升。
这样,改革才能进入快车道。
而文化是活水之源,挖掘利用好官厂村千年鼓文化才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莱芜是“长勺战鼓”发祥地,著名的“长勺之战”曾留下了“一鼓作气”、“以弱胜强”的光辉史篇。
为了弘扬“一鼓作气”精神、传承“鼓”文化,近年来,莱芜市着力打造战鼓文化品牌,而官厂村是莱芜市名副其实的战鼓文化发源地之一。
村里自古以来就有打鼓的传统,年老的艺人都有将这个传统继承下去的意愿。
虽然说官厂村村委的最初想法,是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缓和矛盾、改变村民思想、活跃村里的文化氛围。
但这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凝聚人心、鼓舞人心,转变了村风、民风,而且,还给官厂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官厂村年轻的带头人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挖掘出了官厂村发展的第一桶“金”。
2008年11月,官厂村成立了莱芜市仁和文化传播公司,投资近百万元购置锣鼓乐器100多件,成立了一支由120人组成的官厂仁和鼓乐队,队员全部是本村村民,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一鼓作气”、“长勺战鼓”等文化品牌,还注册了“中国战鼓之乡”的通用网址。
“战鼓文化”开始通过官厂村的一系列的市场行为突显品牌效应。
2008年,官厂仁和鼓乐队参加了钢博会开幕式,2009年参加了青春莱芜、时尚展演开幕式,重新树立起了“长勺战鼓”的品牌,让“长勺战鼓”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2009年官厂鼓乐团参加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威风“长勺战鼓”在开幕式上擂响,大长了莱芜人的志气。
在2009年10月和2010年9月两届国际航空节开幕式上,官厂鼓乐团充分展示了莱芜人热情豪放、笑迎四海嘉宾的精神风貌。
2010年,他们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莱芜人的风采。
鼓乐队现拥有“亚洲第一鼓”(直径3.4米)、“中华第一锣”(直径1.5米)、仿千年打击乐器——长勺战鼓等器材,成为莱芜市基层最大的民间文艺团队。
不仅繁荣和发展了村域文化经济,也是莱芜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一鼓作气”的闪亮品牌。
官厂村仁和鼓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