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尿崩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尿崩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03T13:50:42.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孙世欣张秀兰刘静刘滨泉[导读] 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尿比重、饮水量,观察液体出入量是否平衡,以及体重变化。
孙世欣张秀兰刘静刘滨泉 (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 15003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343-02
【摘要】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肾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透、低比重的尿和烦渴、多饮。
基本缺陷是由于不同原因使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调节机体水平衡作用发生障碍,尿液不能被浓缩。
临床多数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一部分是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起反应的肾性尿崩症,也有一些是各种原因致过量饮水引起多尿。
目的:浅谈尿崩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配合诊断与治疗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与心理护理。
结论:对尿崩症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需要的补给。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对患者进行关于疾病与服药方面的知识讲解是关注重点,只有使患者自愿配合治疗才能够改善身体状况。
【关键词】尿崩症护理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肾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透、低比重的尿和烦渴、多饮。
基本缺陷是由于不同原因使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调节机体水平衡作用发生障碍,尿液不能被浓缩。
临床多数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一部分是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起反应的肾性尿崩症,也有一些是各种原因致过量饮水引起多尿。
尿崩症按发病机制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ADH分泌不足,称为神经性或中枢性尿崩症;第二类是肾脏对ADH缺乏反应,通常被叫做肾性尿崩症,或多种后天原因使肾小管不能浓缩尿液;第三类是水摄入过度引起。
一、护理评估 (一)健康评估
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病是由于ADH分泌不足,它可以是原发的ADH分泌缺乏,常常是因发育上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产生ADH的神经元细胞缺失;也可是后天继发于涉及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各种肿瘤、浸润性炎症、缺血性病变或手术与创伤等任何一种病变,使ADH产生减少。
①下丘脑-垂体区的占位病变或浸润性病变: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病变,原发性的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胶质瘤;继发性的如源自肺或乳腺的转移癌,也可为淋巴瘤、白血病等;②头部外伤;③医源性:垂体瘤术后引起;④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护士在评估尿崩症患者时,应注意关键评估患者的典型症状如烦渴、大量饮水程度。
既往有无本病的诱发因素,如手术治疗、头部受伤以及服用过药物(如锂盐)等。
另外,还应注意患者有无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口干、出入量等。
(二)临床症状观察与评估.
尿崩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多尿、烦渴、多饮,每昼夜尿量可达16~24L以上,尿色清水样无色,日夜尿量相仿,不论白天与晚上,每30~60分钟需排尿和饮水。
中枢性尿崩症病人症状的出现常常是突然的,许多病人可诉述烦渴、多尿始自某天,一些病人口渴、多饮起始时可能正值感冒发热或炎热夏季而“主动多饮水”。
尿崩症最常见还是每天尿量5~10L。
病人喜欢凉的饮料,有疲乏、烦躁、头晕、食欲缺乏、体重下降及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一些因垂体、下丘脑区肿瘤或浸润性病变而发生尿崩症的病人,病变可能同时引起下丘脑口渴中枢的损害,由于渴感缺乏,病人不能充分饮水。
这些病人都有脱水体征,软弱无力、消瘦,病情进展快,后期都有嗜睡、明显精神异常、代谢紊乱、腺垂体功能减退,或还有肿瘤引起压迫症状,颅内压力增高,死亡率高。
中枢性尿崩症发生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前,如系垂体.下丘脑区肿瘤性、浸润性病变或垂体柄损伤,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生长激素兴奋实验表明为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有腺垂体功能减退,青春期时将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
特发性尿崩症不发生这些临床情况,但多数成年后身材略显矮小,系多饮、多尿干扰正常生活,而非生长激素分泌缺乏。
(三)辅助检查评估
1.尿比重、尿渗透压、血钠尿比重常低于1.006,尿渗透压常低于血浆渗透压。
血钠升高。
2.禁水-加压素联合试验比较禁水后与使用血管加压素后的尿渗透压变化,是确定尿崩症及尿崩症鉴别诊断的简单可行的方法。
.
3.MRI可观察到小至3~4mm的占位性病变,也可能看到垂体柄的增粗、曲折、中断或节段状改变。
(四)心理社会评估
尿崩症患者一般会由于疾病导致经常口渴、多尿,频繁饮水而产生恐惧、焦虑和无助,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的同时,向患者进行解释说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尿崩症患者由于尿量较多、烦渴明显,可提供病人喜欢的冷饮料,如冷开水,以保证病人水的摄入足够。
口渴时一定保证液体的供给。
护士应知道患者不要过多摄入含糖量高的饮料,以防止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利尿效果。
(二)病情观察
1.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尿比重、饮水量,观察液体出入量是否平衡,以及体重变化。
如患者出现无力、烦躁、嗜睡、发热、精神异常、血压下降等现象,严重处于意识不清状态,则遵医嘱予胃肠补液,监测尿量、尿比重、体重等指标。
2.观察饮食情况如食欲不振,以及便秘、发热、皮肤干燥、倦怠、睡眠不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虚脱、昏迷等,应通知医生给予补液治疗。
3.对各种症状严重的尿崩症患者,在治疗时给予及时纠正高钠血症,积极治疗高渗性脑病,正确补充水分,恢复正常血浆渗透压。
但如果原来的高渗状态下降过快,易引起脑水肿,因此护士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时,应控制输液速度,不可输注过快,在给患者输注含糖液体时,应观察患者神志,监测血糖,以免高血糖发生和渗透性利尿,如果患者血糖升高,主诉头晕、恶心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生。
(三)对症护理
1.对于多尿、多饮者应预防脱水,根据患者的需要供应水。
监测尿量、饮水量、体重,从而监测液体出入量,正确记录,并观察尿色、尿比重等及电解质、血渗透压情况。
2.患者夜间多尿而失眠、疲劳以及精神焦虑等应给予护理照料。
3.注意患者出现的脱水症状,一旦发现要及早补液。
4.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
(四)用药护理
由于尿崩症一般为终身疾病,需长期用药,其中以去氨加压素(DDAVP,人工合成的 AVP类似物)为最佳。
其使用方法为口服或喷鼻。
对于使用该药治疗的患者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其不良反应为头痛、腹痛、皮肤潮红,治疗时如果不限制水分的摄入,则可能导致水分滞留,而产生体重增加,血钠减少,严重时会产生头痛、恶心及其他低钠血症,重者可出现痉挛现象。
因此,服用该药应严格每日监测体重、血电解质等指导治疗。
对于使用氢氯噻嗪治疗的患者应指导患者低钠饮食,由于该药有排钾作用,使用期间应定时监测血钾,以防发生低钾血症。
(五)心理护理
详细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心理冲突程度及对接受治疗的心理状态,通过护理活动与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及时治疗,解除顾虑和恐惧,增强信心。
(六)健康教育
1.患者由于多尿、多饮,要嘱患者在身边备足温开水。
2.注意预防感染,尽量休息,适当活动。
3.指导患者记录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4.准确遵医用药,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不得自行停药。
5.门诊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陈育才,谢文煌,谢卉. 遗传性尿崩症一个家系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7
[2] 陈育才,谢文煌,王柠.一中国人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垂体性尿崩症基因突变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