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一剪梅 李清照》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545a9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b.png)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篇一: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清照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闺怨诗:李清照《一剪梅

【导语】闺怨诗⼤多都描摹细腻,刻划⼊微,缠绵绯恻、沉郁感⼈。
⼏乎所有的诗⼈都写过这⽅⾯的诗篇,⽽且不乏名篇佳构。
下⾯是为⼤家带来的:闺怨诗:李清照《⼀剪梅•红藕⾹残⽟簟秋》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剪梅•红藕⾹残⽟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荷已残,⾹已消,冷滑如⽟的⽵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个⼈独⾃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字,⼀⾏⾏南归时候。
⽉光皎洁浸⼈,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顾地飘零,⽔,⾃顾地漂流。
⼀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注释红藕:红⾊的荷花。
⽟簟(diàn):光滑似⽟的精美⽵席。
裳(cháng):古⼈穿的下⾐,也泛指⾐服。
兰⾈: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百四⼗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词凄婉。
后⼈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字或“⼈”字,诗⽂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雁。
⽉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光。
⼀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可⼜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独⾃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愁了起来。
创作背景 这⾸词的创作时间,是⼀个⾸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体符合。
赏析 这是⼀⾸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独居⽣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归来的⼼情。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这首词通过一位女子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之间幸福生活的束缚。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同样写于汴京,又名《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
《漱玉词》记载此词原名为《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最早见于北宋。
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漱玉词》载:“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女文豪,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宋代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写的是闺中思妇,但仍能从中看出作者开阔的胸襟。
“绿肥红瘦”,是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
因为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但是却也让人愈加思念那些已逝的美好事物。
而“红瘦”是指花谢了,形容憔悴的样子,是写惜春的情态,这里面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愁苦啊!更何况词人远离故土,身在异乡,更是有家归不得,还要承受远行之苦。
再加上思妇们的伤春之情,使她更加寂寞和惆怅,所以也就只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是对老公赵明诚的想念。
一个人的悲哀,只有自己品尝,无人可以分享。
结尾以景结情,是李清照这首词的主题所在。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易安体的创立。
本篇抒写作者与丈夫久别重逢,彼此惜别之情,缠绵悱恻。
【全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赏析

【全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赏析【作品介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孤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富豪之家上兰舟②。
云中谁递锦书去③?雁字回去时,月八十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解】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太平广记》卷下谓:木质柔软而存有香味的木兰一棵就是制作舟船的不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道“兰舟”特指呼吸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词牌格律】[词牌说明]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存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仄韵,应属其变体。
每句用收平,声情低抑。
此阳入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格律对照]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格律表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白话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赏析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与其他词人一些词句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诉衷情》“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以及郑文妻孙氏《忆秦娥》“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此外还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绝诗与此词也很相似,诗题为《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
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一剪梅(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古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闺怨、写景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李清照 《一剪梅 》鉴赏文学 作品 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 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 去研究的必修课。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 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 《花庵词选》 中题作别愁, 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 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 (婚)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 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 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 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 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 冷之意境。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 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 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 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 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 逸致的游玩。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 】红藕喷鼻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倾吐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本身茕居生涯的孤单热闹,急切怀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境.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迟钝捕获电光石火的逼真感触感染,将抽象而不轻易捉摸的思惟情感,以素淡的说话表示出具体可感.为人懂得.耐人寻味的器械.词的上阕首句“红藕喷鼻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零.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含蓄.“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巧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硕,它不但点清楚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并且衬着了情况氛围,对作者的孤单闲愁起了衬托感化.概况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平常工作,本质上暗含芳华易逝,朱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漫笔》赞扬此句“有吞梅嚼雪,不掉人世炊火气候”.“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日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划子去游玩.“轻解”与“独上”,维妙维肖地表示出她的神志.举措. “轻”,写四肢举动动作的轻捷敏锐,表示出生怕轰动他人,当心而又有几分大方的少妇心境.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清楚明了下阕“愁”字的关键. “独上兰舟”,恰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不是闲情逸致的游玩.往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旦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想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信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急切心境,忽然自现的外在表示.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奇,画面清楚,形象光鲜,它衬着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妙夜景,然而在喜悦的面前,储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标清楚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希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联想.难怪她掉落臂夜露浸凉,呆呆鹄立注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花自漂荡水自流”,言面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境若何,自是漂荡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漂荡”,是说她的芳华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细心玩味,就不难觉察,李清照既为本身的朱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克不及和本身共享芳华而让它白白地消失而伤怀.这种庞杂而奥妙的情感,恰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示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慨“花自漂荡水自流”的关键地点,也是她俩真诚爱情的具体表示.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拜别,均给人以无可若何怎样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怀念,这是有恋人的心灵感应,互相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必定也同样因拜别而忧?着.这种奇特的构想表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二人心领神会.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克不及相见的无奈思路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覆盖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刚刚伸展,而思路又涌上心头,其心坎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诚的情感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感变更打破了故作镇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示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屋的孤单与热闹充满字里行间,动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总之,《一剪梅》笔调清爽,作风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表现了她的心境,显示着她的形象特点.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融合,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一剪梅》李清照 赏析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
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
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
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
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
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全文内容: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敏圆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词《一剪梅》赏析(一)

李清照词《一剪梅》赏析(一)《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
这首词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李清照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李清照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李清照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玉簟秋”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
作业:我手写我思
以“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老师寄语:
大江东去是词,流水落花也是词; 金戈铁马是词,把酒黄昏还是词; 读词,可以纵情吟诵, 也可以静坐倾听, 还可以慢慢地在字里行间徜徉…… 读词,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 在如花的岁月里,爱词吧!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中所表 现的浓浓的“愁” 局限于个人的闺阁 生活,没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你怎 么看待这种观点?
方法提示: 1、知人论世2、结合学过的诗词鉴赏方法自主赏 析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一剪 梅》《声声慢》《菩萨蛮》《添字采桑子》。 展示要求: (1)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首最喜欢的词。 (2)小组代表发言,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情牵家国
直面苦难
别样愁绪别样情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爱情 挑战封建礼教 思恋故乡 心系故国 情牵家国 直面苦难
•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 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 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 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 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 解脱的悲哀。
一剪梅
李清照
乱 世 中 的 美 神 愁 的 化 身
• 学习目标
• 1、品读词句,把握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 法,体味词人的愁情。 • 2、拓展阅读,知人论世,全面理解李清 照的“愁情”的积极思想意义 。 • 3、在品读词句中培养自己对古典诗词的 热爱。
• 少历繁华 • 中经丧乱 • 晚景凄凉
一剪梅
•
一剪梅
相思之愁
追求美好爱情 挑战封建礼教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 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 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恋故乡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心系故国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大事年表
• 1100年,写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1101年:与赵明诚结婚 •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 中焚为灰烬。 •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 1130-1131年:四处漂泊,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 重病缠身,几欲丧命。写作《菩萨蛮》《添字采桑子》 •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 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 1151-1156年:写作《声声慢》。李清照没有子嗣,凄 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地何处。
文本研读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味出 词人的相思之愁呢?
方法提示: 1、抓住某些词、句子品析; 2、抓住意象、手法来品析; 3、展开想象与联想。 展示要求: 1、就自己最有感触的句子来谈。 2、声音洪亮地陈述。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