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2014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起步与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三、走向世界: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课题
备课日期
年月日
课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
探究:
(1)材料一中的三幅照片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字是谁题词?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活动探究“走进历史博物馆”认识文化建设的“曲折”
步骤一:参观“尘封的照片”,了解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一展览馆:
材料一:
1964年《东方红》在北京首演电影《上甘岭》老舍话剧《龙须沟》
材料二: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据此谈谈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有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一中的图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8个字?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双百”方针中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第二展览馆:
材料一:
图一:焚烧古籍字画图二:破“四旧”图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第三展览馆:
材料一:
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电影百年”金鸡奖揭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材料二: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宗旨,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还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邓小平还指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的重要方针。
材料二: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发,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探究: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出材料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历史现象对我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起步与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三、走向世界: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课题
备课日期
年月日
课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
探究:
(1)材料一中的三幅照片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字是谁题词?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活动探究“走进历史博物馆”认识文化建设的“曲折”
步骤一:参观“尘封的照片”,了解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一展览馆:
材料一:
1964年《东方红》在北京首演电影《上甘岭》老舍话剧《龙须沟》
材料二: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你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据此谈谈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有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一中的图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8个字?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双百”方针中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第二展览馆:
材料一:
图一:焚烧古籍字画图二:破“四旧”图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第三展览馆:
材料一:
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电影百年”金鸡奖揭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材料二: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宗旨,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还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邓小平还指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的重要方针。
材料二: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发,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探究: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出材料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历史现象对我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