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艺术与口译(周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各高校对英语演讲艺术和口译教学愈来愈重视,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发现二者存在着许多相似点,除了在语音、词汇量等语言能力方面的相同要求外,口译课程所需要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及其他非语言因素,也为演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平台。

望通过对二者各自特点的对比分析,在演讲艺术和口译教学方面都有所突破。

英语演讲艺术与口译*
周青
演讲,是一种直接面向听众,用口头的方式,借助语言、手势、表情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起到宣传群众、鼓舞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说话,更不同于写文章。

它不易过于深奥、冗长,更不能枯燥无味,寡淡如水。

做为一个现代领导者来讲,在率领群众去实现领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演讲去动员、鼓舞和教育群众,从而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领导者练就好的口才,以提高演讲的基本功。

同时,在演讲中也要把握好几点要领:
(1)在演讲前要明确对象,即要考虑讲给什么人听; 同时,又要求针对性强,应该紧密结合听众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要求演讲直截了当,短小精悍。

在演讲时,应当开门见山、直切主题,直接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听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而忌东拉西扯,长篇大论。

如果演讲时间过长,一般都难以收到较好的演讲效果。

(3)要求演讲内容生动幽默、富有哲理。

这是对演讲的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演讲的魅力所在。

幽默的材料能使听众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它既能诱人发笑,又能耐人寻味。

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则既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能为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演讲词的浅显易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听众,使他们都能理解和接受。

(4)要求演讲做到开头精彩,结尾精练。

这要求演讲的开场白引人入胜,使听众静心听下去。

而结尾则要求简洁有力,同时引发听众去寻味,去深思。

1 引言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部对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一些相关机构和媒体,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日报、英语辅导报等,每年都以各种形式定期举行全国性的英语口语竞赛,这对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热情,激励他们敢于竞争,提高演讲水平,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平台。

同时,随着口译研究和实践的兴起,近十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先后成立了口译系,或开设了口译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认为口译是神秘莫测的,而逐步对它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培养出色的英语演讲者和优秀的口译员有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呢?他们的异同点能否给我们在培养和
选拔相关人才的时候提供一些启示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探讨。

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分析口译与演讲的关系及共通之处,指出良好的语言表述和组织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知识面和各种体态语的恰当运用是演讲者和口译人员都必需具备的素质,说明演讲技巧的学习和运用将对口译技能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口译与演讲技能在语言和非语言层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口译能力与演讲技能密不可分。

我国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应融入演讲技能的训练,以推进口译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口译水平。

然而演讲技能的培训是否应引入口译课程的教学鲜有人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解释演讲技能和口译能力培养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演讲技能训练有助于口译训练水平的提高,并且对口译训练中声音的控制、心态的调整、语言的组织等各方面影响显著。

建议将演讲技能的培训纳入本科生口译课程,以促进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

2 演讲者与口译员的相似点
2.1 角色的重合
演讲者和口译员都需要扮演组织者(or-ganizer)、思想者(thinker)、研究者(researc-her)和文化使者(culturalenvoy)等多重角色。

演讲者在即兴发挥时,需要有效地组织材料和观点。

否则,会导致逻辑不严谨或不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

而译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且还受制于发言人的语音、语速和文化背景等不定因素,所以,如何迅速组织、顺利产出语言,对口译员也是一大挑战;同时,二者皆需具备敏捷而严密的思维。

2007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闯入总决赛的优秀选手董博,在谈到他的演讲经历时说: “思维在演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1]口译员虽然是传达别人的观点,但由于口译信息的传递并不只是字面意思和语法结构的代码转换,它还牵涉到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人文等诸多非语言因素。

因此,译员既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要在平时刻苦锻炼思维、并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这就要求他们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平时对各个领域的问题都要有所涉猎和研究、探索。

所以,口译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encyclopedicknowledge)。

没有这种积淀,则很难快速地反应、准确地阐述和传达信息; “文化使者”的角色更是无庸置疑的,因为运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沟通与了解。

口译员既要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价值,树立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也要熟谙西方独特而优秀的文化现象;而演讲者在选择材料、遣词造句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中外评委和听众因文化差异
而导致的误解和观点分歧。

但是,如何有意识地让这一角色发挥准确、出色,是他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2. 2 应该具备的语言素质
演讲和口译都是产出性的语言行为。

那么,它们自然具有许多相似的语言素质方面的要求,例如:发音清晰、标准、用词准确、语法规范等。

这就要求两类从业者都具备很强的语言能(linguisticcompetence)。

杨承淑教授在介绍台湾的口译硕士生入学考试时,提到对于口语能力的考察,主要包括“忠实”(fidelity) 50%、“表达” (expression) 30%、与语言(包括语法)的“精确”(correctness)与语用的“适切” (appropriateness) 20%[2]。

这给我们选拔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

ConnieGibson [3]在谈到选拔演讲选手时,认为许多学生已经可以说很好的英语,所以老师需要寻找那些“jewelsintherough” (濮玉),然后进行雕琢。

因此,演讲和口译人才的挑选和培养非常严格。

他们不只是需要对语言能力和技巧的一般掌握,而是要驾轻就熟。

所以致力于这些领域的同学要明确他们自身需要具备的语言素质,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铺垫工作,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方法不断训练提高。

2.3 应该具备的非语言素质
演讲和口译都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

因此,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

许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高技能的职业活动,需要有三种基本能力,即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认知能力[4]。

他提及的交际能力,可以反映在译员自信、反应敏捷、变通能力强、有思辨能力、责任感与道德观等方面。

因为译员不是纯粹的“传话筒”,熟知两种语言、文化和交际背景使其更了解通过何种方式保证口译活动的顺畅进行。

口译员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口译活动中是不可以忽略的。

这些素质对于演讲者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他们必须直面沟通对象—观众和评委。

它首先是一种正面、近距离的接触,是人与人的交流。

正可谓“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英语里也“Talentwins,integritycon-quers”的类似说法,但演讲者瞬间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却是个人平时素养的真实再现。

3 演讲者与口译员的不同点
3.1 角色差异
演讲者重在“演”,需要在“演”、“眼”和“掩”三个同音字上下功夫。

“演”就是要通过在台上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更生动、到位地展示、传达情感和内容,调动听众的情绪,展示风采与个性,引起共鸣。

因此,“眼”的运用就格外重要,能够准确传递信息的眼神会给演讲者增色许多。

“掩”是指经验丰富的演讲者要巧妙地掩饰自身的瑕疵。

在台上出现忘词、紧张等问题是比较常见
的,关键是要尽快弥补、调整语言与技巧,化险为夷,确保完整、流畅的演绎,给观众一种艺术的享受。

而口译员由于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只能注重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

虽然对于电视同传也有语音、语调需要顾及欣赏性的要求,译者的心理、反应和口吻将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5],但他们更多充当的是协调者和传媒者的作用,即协调好耳、眼、脑、嘴几者间的分工合作,以最高效率的方式,最快捷地传送信息。

而且,译员虽然有独到的思维和理解,这要在保证对原语信息的准确无误理解的前提下,客观地传递说话者的信息和情感,而不是演绎和表达个人的情绪。

所以,演讲者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展示,而译员需要一种忠实的再现。

3.2 信息传递方式的差异
演讲者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单向的,只扮演信息传送者的角色(sender)。

他只需要沿着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达。

译员既是信息的接收者(receiver),也是信息的传送者,信息传递方式是双向、同步、连贯的。

这就增加了口译员的工作负荷。

需要不断调整角色来协调工作。

因此,要求高强度的双语转化训练。

因此,通过口译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语言转换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

使他们演讲时的语言和思维更流畅、自如。

3.3 语言标准的差异
演讲要求语音纯正优美、节奏感强,声音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为听众的期待是得到一种美的体验。

演讲者通过真挚、激情的表述去说服他们、感召他们,从而达到一种认同与共鸣。

而口译则更强调准确、清晰、流畅。

而且,译员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很难确保字正腔圆的效果。

而听众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想关注的信息。

因此,二者对于语音和声音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异的。

3.4 发挥空间的差异
演讲,尤其是即兴演讲,演讲者需要临场发挥,具备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即搜索、组织素材、选择词汇和句法,除了框架上的宏观把握,具体的语言细节只能边说边想,有经验的演讲者能够巧妙地把自己平时的积累有机地融入到话题中,会扬长避短地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口译员虽然也有一定的灵活处理信息的自由度,可以运用较为个性化的处理策略。

但是,由于受制于口译是传达别人的已知信息这一特点。

所以,尽管无需自行准备素材,但要尽可能地把原语信息传达准确、到位。

因此,灵活发挥的空间要小得多。

4 口译知识对提升演讲技巧所起的作用
演讲是一门艺术,其水平的提高除了涉及上述一些语言因素和语言能力外,还要特别注意相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而对口译员的要求是具有“百科全书式
的知识结构”。

如果可以借鉴口译中的要求,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习者不断扩大自身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大事。

教授口译课时,首先需要学生心中备有一幅“世界地图” (amapoftheworld),它不仅是地理版图,更是政治版图,即:不仅要了解每个国家、地区和一些热点城市的地理位置,还要知道这些地方经常会发生哪些事情。

例如:中东地区为什么战火纷飞、美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亚洲地区国家的发展态势、欧盟国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然后再逐一细化到一些具体、热点的议题。

这种教学思路带到演讲课堂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而且促进学生自觉地在课下搜寻种种有意义的素材,并体现在演讲实践中。

这样,他们的演讲内容不再空洞无物,而且还不乏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趣味性和思想性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

5 演讲技能对学习口译的推动
优秀的演讲者需要具备的许多素质都为胜任口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出色的语音、语法和口语技巧。

这些对口译员来说,也是相当宝贵的条件。

而且,演讲者更需要非常好的心理素质,要克服怯场(stagefight)带来的精力无法集中、表达失常等失误。

有临场作战和应对各种场面的经验,并具备灵活的变通能力。

这些也恰恰是优秀的口译员需要具备的。

国外许多知名大学都有speechclub和de-batingclub,我国近十年来,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的演讲大赛,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刘和平教授认为, “只有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动态思维的角度剖析口译程序,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口译现象,找到口译思维的规律,从而指导口译教学。

” [6]
因此,英语演讲中的诸多技能和经验都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6 结语
对比口译与演讲艺术的异同点,给我们教学和科研带来了许多新的思索。

例如:演讲者和口译员的选拔标准有没有互相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目前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演讲评定标准能否给仍处在摸索阶段的口译质量评估体制提供思路;两者的培养方案与策略能否在寻求各自特色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化效益,即找到资源共享点。

演讲和口译虽然都是以口头的形式表达,但它们与英语口语的要求差别迥异。

鲍刚曾提出了口译工作实际需要的口语,包括“生活口语”和“工作言语”两种[7],既而把“工作言语”细分为许多话语语类,以期区分口译工作中不同语料导致的难易度差异。

演讲中的口语虽然尚未提出具体限定,但一定是不同于“生活口语”,而需要与演讲主题和内容相呼应。

那么口译中的研究成果能否对其研究有所启迪呢?
口译与英语演讲目前都表现异常活跃,而且,愈发成为更多大学生青睐的技能。

因此,进一步挖掘它们的特质与交叉点,以期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皆有所突破,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与实践。

7 参考文献
1 2007“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008,(9): 265
2 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 2005, 128-133
3 ConnieGibson.英语演讲实训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2008,(4): 10
4 许明.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中国翻译, 2008, (1):
16-21
5 周青.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中国科技翻译, 2005,(3):
20-23
6 刘和平.口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vii
7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