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原理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简介
一、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原理:
从外界进入水体的各种物质,通常分布在水相——底泥相——生物相中。

这三相中的物质存在互相交换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的富营养化水体,可认为是指营养物质在水相中分布较多。

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自然的沉积、分解和生物等作用,当底泥相和水相物质交换的方向为向水体迁移时,水体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这种现象在夏天经常体现为水质发黑;而底泥相和水相物质交换的方向向底泥迁移时,水质优化,这种现象在冬天经常体现为透光度上升。

水质中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示意图
大自然中主要通过生物相矿化和转化消除氨氮,而有机物和磷主要通过与矿物结合后转入沉积物。

底泥生物矿化技术采用仿生原理对水体进行治理,该技术将底质矿化剂、矿物底泥稳定剂与微生物膜、藻类、水生植物技术等一组或多组措施相结合使用,促进营养物质向泥相迁移,实现水质的全面净化。

二、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底泥生物矿化技术是一种促进生态系统快速过程演替的技术即:
当遭受生态破坏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良性演替情况下,依据水质现状将底质矿化剂、矿物底泥稳定剂投放到受损水体中,与与微生物膜、藻类、水生植物技术等一组或多组措施相结合,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演替过程,大大缩短水体的演替时间。

其治理过程如下:
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并非传统认为的物理、化学、生物净化,而是以改性矿物为主体,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提高污染物削减速率。

2019年绿景行技术团队在宁波首创环境人工湖黑臭治理项目中利用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对人工湖进行了治理,治理前湖水COD 130mg/L,治理后COD 降到60 mg/L,去除率为53%。

治理前氨氮14mg/L,治理后6 mg/L,去除率57%。

同时,底质矿化剂、矿物底泥稳定剂是一种缓释型,可在数月到数年间起作用,对水体起到长效治理的作用。

治理前、后底泥变化
治理前、后现场水体感官对比
三、底泥生物矿化技术在污水排口临时治理中的应用
污染散排口处,采用简易渗滤坝或柔性微湍流网合,利用网兜装入块状底质矿化剂、矿物底泥稳定剂碎矿料,放在推流器或底部曝气机旁边,即可非常缓慢地溶解,一方面底质矿化剂和矿物底泥稳定剂可导致水体中有机物胶体和磷酸盐的微絮凝,一方面激活菌藻和浮游动物,使其数量大量增加,从而达到大量利用有机物和菌藻的能力。

用此方法可极明显降低水体维护成本,和加速自我修复紧急排污后的水体,该矿可明显减少污染的扩散。

水体挂矿示意图
块状底质矿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