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二十四期):特例分析(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二十四期):特例分析(之一)
北京中考试题总分100分,其中古诗文17分,占分17%,时间是150分钟。

这里单说一下古诗文试题的特点,我觉得用“看似简单,其实却有些刁钻古怪”来概括,似乎较为妥当。

因为其试题主要来自语文课本,的确有
先看古诗文的默写题,简单的题目是直接在划线处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 。

(柳宗元《小石潭记》)
这个的确不难,都是来自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只要会背就都能够做出来。

而接下来的一题就是提升题目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文储备,可能就会无所措手足。

请看这个题目:
(3)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的志趣,你会选用“①________,②______”。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如何答题呢?首先是要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否则就会丢分。

具体要求是不算少的,你必须看清楚再下笔。

我给你捋一捋:一是必须是两句,因为引号内有个逗号,说明这诗句是两个连贯的句子,你少写多写都不合乎要求;二是要能够表达“你的志趣”,请注意,是“你的”,也就是你答卷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同时,诗句必须是表现人的志向的或者兴趣所在的,也就是那种励志的正能量的句子;三是试卷中已经出现的古诗文句子不能写进来;四是必须是古代诗文中的句子,而不能是现代的,也不能是自己编写的。

你看看,这审题的难度就不小吧,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偏。

这几乎都赶上作文的审题难度了!
不过,虽然限制挺多的,但总体上看这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型,只要你有足够的古代诗文名句的储存,你就会得心应手。

而对于缺少储备的学生来说,可就要搜肠刮肚去找了,即使能够找到合乎要求的句子,但总得花费一些时间,时间成本就上来了。

那么,这一题目的答案是什么呢?答案肯定是很多的。

试卷给出的示例答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一句虽然写的是志在登上顶峰,但同时也寓含了立志取得最好成绩的意义。

也有人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也是可以的,这一诗句表现了对菊花的钟爱,也由此表现了高洁的志趣。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找出合乎要求的诗句或文句。

有人会问:写范仲淹的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太可以了。

题目并没有说必须是诗句,而是说“古诗文”,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虽然不是“诗”,但却是“文”,因此是可以的。

还有的同学会问: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以吗?这个我就不好回答了。

如果纯粹从“志趣”的角度来说,这个志趣很是励志和满含了正能量,但问题是:与答题者的现实状况不符合啊!题目要求是“你的志趣”,也就是说要用古诗文的句子来表达青少年的志趣,而称为“老骥”那显然是不得体的。

因此,同学们答题还是要注意“得体”,也就是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

也许会有同学问,如果不是课本中的句子可以吗?我说是可以的,因为题目中并没有说必须来自课本。

好了,关于古诗文默写试题的分析就这么多。

下面说一下上述的古诗文题目中的搞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我觉得,这个搞怪的题目启示我们:文言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十篇必背篇目,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所提供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善于拓展延伸。

文言文学得不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光短浅,认为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而不是说认认真真学好古代的语言,便于将来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善于也有能力去从浩瀚的博大精深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料。

有人也或许会说,这不是说大话吗?其实,对于一名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家长和老师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想与愿景,只有放眼未来立大志,才有学习的动力并激发无限的能量。

而目光短浅就不可能去广泛汲取知识、储备知识。

把目光从应付小小的考试而转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那么,这首先就从心理上、思想上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的精学课本课文、延伸扩展学习课本之外的内容,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这就叫做“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至于课本上的古诗文,必背篇目自然是重点,但还是不够的,其他的阅读篇目也是要好好学的。

至于课外的古诗文,那就在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是跟着课本去学。

比如初一的时候学到《世说新语》中的两篇,就是《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那么,就可以由此看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名篇。

小学课本中就从中选过两篇,一是《杨氏之子》,另一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还有以前考试经常考到的《管宁割席》等,都很有趣益智的,而且能够从中学到好多文言文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再如,课本中学到了清代著名文言小说作家蒲松龄的《狼》,那么,就可以把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找来读一读,或者选读一些篇目。

高中课本中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小说《促织》。

因此,不管是参加中考还是高考,都要把《聊斋志异》选读一些,好处多多。

毕竟《聊斋志异》是千古名作。

最近很火的一首歌叫做《罗刹(chà)海市》,这本来就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小说,作者肯定就是从《聊斋志异》中获得了灵感。

唐诗宋词也当熟悉其中的最为有名的一些篇目。

特别是唐诗,这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课本中选的基本上都是唐诗。

唐代三大最为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应该熟悉其中的最为有名的诗篇。

读者朋友如果有耐心读到此处,也可能会有个疑惑,初中生怎么去选择阅读呢?怎么去读得懂呢?
确实如此,除了课上负责任的老师为你准备阅读材料和相关指导,也可以关注一些有内容有质量的公众号。

本人的公众号也将会根据同学们学习需要进行一些课外阅读选择与指导。

请关注吧!
接下来再说说北京中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同样是看似简单却也很搞怪。

这也是来自课本中的课文。

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
(2)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我来先说第二小题中对“闲人”的理解。

这是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算难,都是学过的,可以采用“直选法”直接选D。

当然,如果你拿不准,为了保险起见,也可以花点时间去筛选,也就是采用“排除法”。

这一题不算难题,也不算怪题,应该是送分题。

题目要求是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的“空虚”说法是错误的。

学过这篇文章就会知道,苏轼是个豁达的人,虽然被贬谪到黄州,无事可做,但消极、悲观、无聊之类的负能量的东西,在他身上一般是不存在的,而此时,他与朋友月夜赏夜景,在枯燥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更与“空虚”不沾边,倒是给人虽然官场受挫而生活很是充实的感觉。

因此,“空虚”之说显然错误,可以直接选出。

而第一小题却似乎有点偏和怪。

这一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却偏偏选了一个“交”。

而课文中对这个“交横”的“交”并未作注,老师在上课时也很难把这个“交”看做是本课的重点实词。

假如这个“交横”被你重视到了,一看就知道是“交错纵横”的意思,同时也重视到了“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那么,恭喜你,你直接采取“直选法”选B就可以了,你将节省好多时间。

但如果你忽视了这个“交”,没有对其义项进行过梳理,感觉无从选择,那么,你可以采取“代入法”和“排除法”。

“四季交替”不难理解吧,即使无法确知“交”的意思,但“交替”是“替换、轮替”的意思应该能够看出来吧,那好,你再把“替换、轮替”的意思代入到“交横”当中,看能不能讲得通。

一代入,就感觉说不通,那就排除一个了。

以此类推,也是可以选出答案的。

但这样太花时间了。

其实,在课本中,文言实词“交”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来梳理一下。

在初中课本中,“交”的义项就是两个,一个是“交往”,课文中的句子是《论语》中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与朋友交往而不诚实吗”。

顺便说一下,试题中的“君子之交”的“交”显然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个意思就是“交错”,或者说“交叉、交互、交相”,文言课文中的句子就多了,除了试题中出现的两个句子外,还有:《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意思是“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与朱元思书》中的“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答谢中书书》中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意思是“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再看看试题中出现的两句:《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特别强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会看到相关资料上的译文是这样的: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看出来了吧,有人把“盖”译为“原来是”。

这里要注意的是:课本上是把“盖”解为“大概是”,而有的资料上是解为“原来是”。

那么,采取哪一个说法呢?文言文中的词句有不同的理解,这个正常,但作为学生,还是要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也就是说,在考试的时候,要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去回答。

上面简析了试题中的文言实词“交”,下面说一下启发。

启发一:文言文学习要坚持做到“字句落实”。

关于“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学习方法,在好多年前,上海有一个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曾经大力倡导,影响很大。

但近些年来,这
个学习方法似乎被忽视了,有的大谈什么“重在内容理解”“重在整体把握”“重在培养语感”,结果让一些不愿意花大力气去细细讲解的老师们拿来作为“护身符”,明目张胆地不去细细讲了,而是让学生去“整体把握”“读出语感”。

其实,对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好,对语感的大力培养也好,最基础的最首要的是要把握字词句的含义,如果连这个基本的字词句都弄不通,还整体把握个头啊!还能有什么语感可言!
因此,把“字字落实”与“整体把握”“文言语感”不是对立的,而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也就是首先做到字句落实,把文言文读懂了,然后才能把握内容,才能形成语感。

抛开“字句落实”,那是舍本逐末。

中考往往都是要直接考文言文实词的。

就算不像北京那样直接考“交”这样的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同样在阅读理解中考到,试想一下,文言实词不能把握好,那文言文内容能够看得懂吗?因此,文言文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尤其需要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启发二:文言文学习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长期积累,做到水到渠成,而不要指望突击提升,或者通过什么捷径来达到高分。

在一些公众平台上,有的人大谈什么文言文考试就靠这“七篇”了,什么“必考实词”多少个之类。

还有的押题、猜题。

其实,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北京今年考了一个“交”,这是所有猜题押题人都猜不出来的。

一句话,还是要扎扎实实打基础。

高分都是来自实实在在打基础,突击式学习是投机取巧,往往会事与愿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