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第三节.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况
陈中衡”。
的 教
“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
育
情况都展示出来,陈列出来。“中衡”
思
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和选择适当的、
想
中正的。
(四)虚壹而静的治学态度
第
五
所谓“虚”,指不要先入为主,不
节
让已有的知识成为一种排他性的成
荀
见,妨碍对新知识的接受。
况
所谓“壹”,就是不能对此一事物
孟 轲 的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 也深,故达”。
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育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思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想
性,增益其所不能。”
第
四、教学方法
四
节
(一)启发诱导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教
孟
师不急于代学生作出结论。
轲
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奕不为拙
育
神。并且他认为一个人的浩然之气必
思
须经过培养,才能发展、形成浩然之
想
气。
第
(二)反求诸己
四
节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
查。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
孟
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轲 的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
教
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育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道德修
孟母教子图
第 四 节
孟 轲 的 教 育 思 想
孟子故居
第 四 节
孟 轲 的 教 育 思 想
一、以教育的作用
第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
孟子认为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
节
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
孟 轲
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 段。
的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
教
育
思
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能毫不
想
犹豫的损己利人。
第
三 节
辩乎言谈 是指兼士要有敏锐
的思想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墨
以便更好的“上说下教” 。
翟
的
博乎道术 是指兼士要有多方
教
面的才能,能够投身社会实践,
育 思
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
想
三、教育内容
第 三
(一)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
节
第 三 节
墨子认为,对一个国家的君主进行教 育,必须从国家现存的实际问题着手。
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
墨
力” 墨子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念义:
翟
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
的Hale Waihona Puke 行几方面的学习。 二是就学生的知识
教
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要“深其
育
深,浅其浅,益其益,尊益尊。”
思
想
孟子,名轲,字舆,鲁国邹人。生
三 节
二、教育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
墨
翟
造就“贤士”或“兼士”。
的 教
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
育
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
思
乎道术。
想
第
三
厚乎德行 是指兼士要德行高厚,
节
要能够实行墨家的兼爱主张,以
墨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翟
的
要能够不分彼此、亲疏、贵贱、
教
贫富去帮助和爱天下的一切人,
第
活于战国中期,生卒年代大约在公
四 节
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
时好玩,他的成长得利于他的母亲,
孟
后来孟子精通五经,擅长诗、书、
轲
的
礼、乐、春秋,成年后开始教学活
教
动,中年后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
育 思
国,前后共经20余年。他继承和发
想
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
为“亚圣”。
第 四 节
孟 轲 的 教 育 思 想
238年。
荀
况
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
的
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
教
望甚高的大学者。
育
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
思
并吸取墨、道、法各家的长处,是我
想
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教育家。
第 四 节
荀 况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四 节
荀 况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的
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
教
内容。
育
思
止楚攻宋
想
第
(三)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
三
能力的培养
节
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逻辑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墨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
翟
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
的 教 育
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
思
以实举名
想
察类明故
四、教育方法
育
养雅儒和大儒,是德才兼备、知行
思 想
并重的人。
第
五
(二)教育内容
节
以《诗》、《书》、《礼》、
荀
《乐》、《春秋》为学习和教育的
况
主要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
的
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
教 育
礼。”
思
想
第
三、教育思想
五
(一)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节
荀子 认为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一个
育
思
想
第
(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三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
节
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
墨
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
翟
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的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
教 育
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
思
染丝然,国亦有染;……
想
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第
传授
《墨子》一书中,记载有几何学、光学、
墨 翟
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的
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
教
一中同长也。” 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
育
定义是很相近的了。
思
想
又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
第 三
(二)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
节
事技术的教育
墨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他对
翟
兵工学和防御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
思 想
养贵在自觉,自觉拒恶,才算达到
了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第 四
(三)改过迁善
节
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人有过,改了
就好,不要去追究。
孟
轲
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赞扬子路
的
的“闻过则喜”和大禹“闻善言则
教
拜”,更欣赏舜的“善与人同”。
育
思 想
第
四
(四)清心寡欲
节
孟子认为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寡欲,
轲 的
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
教
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
育
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这个意
思
义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
想
作用就是“求放心”。
第
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
四
放心而已矣” 。
节
“求放心”从积极方面讲,就
孟
是扩充善端,使善端充分发挥,
轲
达到完善的地步。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 三 节
墨 翟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三 节
墨 翟 的 教 育 思 想
第
墨子,鲁国人,有的史书上说是宋
三
国人。生卒年代史书上无确切的记
节
载。大致生活在春秋之际,孔子之
后。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
墨 子 的
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忧而不 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 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开始 批判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
从知到行的过程。他说:“不闻不
荀
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
况
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
的
止矣。”
教
1.闻见
育 思
2.知
想
3.行
第 (二)“积”与“锲而不舍”
五 节
“积”就是积伪。他说“圣人者,人之 所积而致也”,积就是主观的努力,学
荀
习知识,修养德行,要专心一致,加日
况
教
育
主要政治思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张:
思 想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 节用、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第 一、教育的作用
三 节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
墨
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建设一
翟 的
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他认为
教
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
孟
即摈除外物的引诱,尽量减少自己的
轲
各种欲望,这样才能使内心的善端得
的
到保存和发扬。
教
育
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
思
寡欲,虽有不存者寡矣;其为人也多
想
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五)意志锻炼
第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
四
智,都是从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中锻
节
炼出来的。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第 (一)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三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
节
的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
说人”,扣则鸣,虽不扣必鸣。他认为
墨
“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翟
人莫知之也。”
的
教
(二)主张创造,“述而且作”
育
墨子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思
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古之善者则述之,
荀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
况
其次,他提出“性伪之合”
的
“性者,本性材扑也;伪者,文理
教
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
育
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
思
人之名,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
想
曰,性伪合而天下治。”
第三、他提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
第
起伪”
五 节
1、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耳濡目染 的作用
况
上为圣人,下为君子,孰禁我哉!”
的
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
教 育
经济状况,而且还可以使自己获得
思
知识和智慧。
想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第
(一)教育目的
五
节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
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
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
况 的
即俗儒、雅儒、大儒。
教
荀况的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就是培
教
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育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思
想
第 (二) 循序渐进
四 节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
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认为
孟
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
轲
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不应急躁和躐等。
的 教
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他 说,“流水
育
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的 教
从消极方面说就是防止人本性
育
的丧失,把被外物所迷惑的心
思
重新收拾起来。
想
二、道德修养论
第
(一)持志养气
四
孟子和孔子一样非常重视立志的问题,
节
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志。 士
要志于仁义,就是要“居仁
孟 轲
由义”。
的
养气则是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
教
然之气是一种伟大、刚强、正义的精
思
想
第
(三)专心有恒
四 节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
心二意。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轲
也。” 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
的
主张专心有恒。
教
育
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
思
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
想
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第
(四)教亦多术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
荀
俱黑。”
况 的
2、重视人的主观努力,用荀子的话说就 是“积”
教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
思
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想
焉。”
第
五
荀子对教育的作用是作了充分的肯
节
定和高度的估价的,“我欲贱而贵,
荀
愚而智,贫而富,可乎?其惟学乎!
四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
节
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
孟
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
轲
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
的
所以教也。”
教 育
他还指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
思
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想
第
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
五
国末期赵国人。
节
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
悬久,要积善而不息。
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教
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
育 思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不
想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解蔽”与兼陈中衡的认识
第
方法
五 节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形成片面
的认识, 这就叫“蔽”。于是,荀子
荀
提出要“解蔽”,解蔽的方法就是“兼
想
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第
(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三
节
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
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
墨
行为本焉”。
翟 的
墨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在言行中
教
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他明确的
育
指出:“义,利;不义,害。志功为
思
辩。”
想
(四)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一、教育的作用
五
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之所以有善,
节
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
荀
者伪也。”伪:即人为的意思,泛指
况
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
的
化。
教 育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如要改恶从善,
思
就必须通过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
想
“化性起伪”。
第
首先,他提出了“性伪之分”
五 节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 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