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11瀑布教案(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教学: 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现代诗11瀑布
第三单元
古诗诵读: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庐、瀑,有韵律地、有感受地吟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屮,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彖,感受诗人李口大胆的想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教学重点: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品读重要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境导入,初读感知。
1.(P出示瀑布的图片/录像)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景色吗?
导语A: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 发岀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
)
导语B这就是中国有名的庐山瀑布,(板书庐山瀑布),
学习庐(注意广字头里面是一一)
瀑:读音字形
P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其中瀑布非常美丽,唐朝大诗人李白就写了一首诗p《望庐山瀑布》赞美它。
李白看到了怎样的瀑布呢?咱们先听一听。
1、配乐范读:(p音乐)
2、组织初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
要求读正确,有节奏。
3、抽生读+齐读
二、朗读感受画面
1、交流:李白看到了怎样的瀑布?
预设一:美丽
2、P: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A、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口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整座山峰成了李白眼中的一个香炉一一读半句
B、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读半句
整个瀑布则成了香炉上的白烟一一读半句一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C、诗人站在哪里写瀑布?(远处)怎么知道的?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瀑布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
——读后半句
D山顶紫烟缭绕,山间口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谁来读?
一一女生读,全班读。
1、P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预设二:瀑布水流得很快一一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A、是飞溅的流水,喷涌而出,一一读
看瀑布的画面:从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一一
B、说话:好像一一好像一一好像一一
三千尺,跟“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与“三千尺”的用法相同。
写出了瀑布的——
2、这里还有动人的传说呢!大家看,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知道银河么?(补充“银河,九天"传说:传说天有九重,无限高远,天上还有一条犬河,就叫银河,当初王母娘娘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两岸,遥遥不可相见)
李白远看着庐山瀑布,恍然间,真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读一一
若真若幻,是人间还是天上?引人遐想一一读,多神奇壮美的瀑布啊!
三、吟诵升华,谈感受。
景色11、瀑布一一描写瀑布景色
1、此时此刻,你们就站在庐山脚下,眼前就是这一帘瀑布,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吧!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叠、喻、衬;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
动地描写景物的。
4.通过朗读感受瀑布景色的壮丽,使学生感受山河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瀑布景色的壮丽,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山河Z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Z情。
教学准备:《望庐山瀑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庐山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诗里是这样的壮美,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瀑布》,同样是瀑布,在作者眼屮又是如何的?
(板书课题:瀑布),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P这些生字词都会读了吗?开列火车做小老师领读。
叠:字形
屏:音、形
仰望:做动作理解。
积累像这样表示看的词:眺望、俯视……
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分小节读+全文齐读
3.交流: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第一小节主要写了山后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板书:山后听见
第二小节写山前看到瀑布全身的样子。
板书:山前看见
第三小节写山脚下仰望瀑布的样子。
板书:山脚仰望
三、精读感悟,理解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描写瀑布的一小节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为什么?
预设第一节。
瀑布的声音,非凡气势
1.P谁喜欢读这小节一一评价:
2.说说为什么?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咅”
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一一(响亮)
(2)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瀑布飞流直下的声音)这是怎样的声音?(如:咚咚咚的鼓声、卿里啪啦的鞭炮声、水坝开闸放水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咅……)
P出示诗句:抽牛读
叠叠的浪“涌”一一指名说海浪的声音怎么样?(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
)板书:浪涌
——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
——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3)阵阵风吹过松林
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
(板书:风吹)
3.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P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学生练习读。
全班齐读第一节。
4、过渡:听着瀑布的声咅,我们随着诗人转过山路瀑布就出现在了眼前。
选择你喜欢的描写瀑布的一小节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为什么?
预设第二节:观察瀑布的色彩之美,惊叹瀑布的壮观
1、抽生读:指导朗读
师:瀑布是怎样出现在作者眼前的?突然
这节诗中第二行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
一一说明什么?
(生:说明作者突然看到瀑布非常激动、兴奋,被惊呆了!)
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一读
2、美: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直观演示理解。
)
绿色的高山衬着口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
(板书:一道口银)
(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
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3、这苍翠的青山,再加上白银似的瀑布,色彩多么鲜明,真让我们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和同桌一起读读这小节,赞美赞美这般美丽的景象吧!
指名读。
一起读。
4、多美呀!此时的瀑布不禁让人想起那壮美的诗句一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令人惊叹!
P第三节:感受瀑布的多姿多态。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作者把瀑布写得真美,“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 如雾,如尘/。
”作者还把瀑布比作一座珍珠的屏,真是太美了。
)
1、跟着一步步的临近,我们来到了瀑布的脚下。
这吋,你看见了什么?
“一座珍珠的屏”说说,你看见的这座”珍珠的屏”是什么样的?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
(板书:珍珠的屏)
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一一读。
2、“如烟,如雾,如尘”
当有风吹过时,水花飞溅,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
(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一阵风的到来,一瞬间把瀑布变得更加美仑美奂,看着这幅图,读着这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3、指导朗读:有感情朗读这小节。
站在瀑布脚下,无数的小水滴轻轻溅落在脸上,望着升腾起的雾气,像是置身于仙境中,这么美的景象谁想用读来体现?个别读
读这句话时,声音轻而缓慢,更能够体现岀作者此时看得入迷的心情。
4、小结: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是那么的雄伟壮丽。
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朦朦,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四、比较研读,回归整体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叶圣陶的《瀑布》,还联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请同学们看看这两首写瀑布的诗,作者观察瀑布的顺序一样吗?
先看叶圣陶的《瀑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
作者先写听到瀑布的声咅,然后写看到瀑布,最后写来到瀑布脚下一一从远到近。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是在哪里观察瀑布的?远处。
2、师:请同学们先看叶圣陶的《瀑布》,作者为了把瀑布写得形象生动,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他大量地运用了什么?比喻。
老师引读比喻句。
瀑布发出的巨响
远望瀑布一一
近看瀑布一一
当阵阵风吹来时一一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比喻吗? “疑是银河落九天。
’,把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河。
师:这不仅是比喻,还是夸张,瀑布哪有天上的银河那么大。
但正是李口这一奇特 的想象,使得这首诗气势雄伟。
难怪人们称他为—— 诗仙。
师:让我读一次《望庐山瀑布》给你们听
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瀑布》。
(五)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磅礴。
大自然屮有无穷的美,等待我们去领悟。
同
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的变为现实。
拓展:比喻句练习。
(六) 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任务单
(七) 板书设计:
如烟如雾如尘 山后听见 山前远看 山脚仰望 浪涌、风吹 一道口银
珍珠的屏
雄伟壮丽。